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此官職僅為七品權力卻比巡撫要大,地方官見他如同老鼠遇見貓

明代此官職僅為七品權力卻比巡撫要大,地方官見他如同老鼠遇見貓

巡撫這個官職正式設置是在明宣德、正統時期。明初時,地方以布、按、都三司為地方最高長官。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都指揮使掌一省兵事。如此一來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皇權,避免地方勢力坐大,可缺點也很突出,一旦遇到重大政務,三司之間往往不能實心配合,甚至是相互推諉。

巡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為了更好地統轄一省事務,巡撫設立之初其職權就在三司之上。從權力結構來來說,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地方上三司分立、事權不一之弊,長期看其職能有向地方行政系統轉化的意味。

不過話又說回來,朝廷將地方的大事全部委託給巡撫,總得來說心裡也不踏實。於是,又出現了一個「巡按」。巡按就是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八府巡按之類的,別看他的官品只有七品,但權力和巡撫並無多大區別。因此,在地方上,巡撫和巡按又會出現權力之爭。

巡按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明代都察院設十三道御史(十三道即十三省)出京,巡察地方官吏,這就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最早出現於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朱元璋派監察御史巡按州縣,永樂初年「遣御史分巡天下為定製」。按制度,巡按御史出巡,為期一年,事畢還京。

巡按御史僅是個七品官,監察對象卻是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員,位卑而權尊。巡按出巡官方叫法為「行部」或「按部」,「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正是因為中央賦予了巡按御史如此重要的權力,所以從它誕生之日起,巡按的實際地位不斷上升,甚至超過三司。

巡按權力之重,有時可以隨意凌辱、責打地方官。如嘉靖時巡按直隸御史蔣暘以小過杖殺真定知縣叢芝,而蔣暘僅得了個降級處分而已。因此,地方官見了巡按就好比是老鼠見到貓。品秩卑微的巡按擁有如此的權威,體現了明朝官僚政治以小制大、以內製外的特點。

巡撫和巡按會有什麼矛盾呢?

巡撫為一省最高長官,也有巡察地方的職能,又多帶都察院銜,對地方官也握有一定的監察權。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在外官考察中,巡撫與巡按的考語對於官員的升黜同樣重要。

巡撫多以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為之,地位較高;巡按雖品級低微,但實際權力卻日益增長,兩者職權交疊,逐漸發生矛盾。於是,中央授巡撫都御史銜,以確立其在地方上的威望。按說,巡按御史為都察院官,巡撫授都御史銜,建立了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可是,隨著巡按權力的不斷上升,與巡撫分庭抗禮,撫按矛盾日趨激化。

然而,在不斷升級的撫按之爭中,朝廷漸漸偏向了巡按。這是因為明中葉以後巡撫逐步趨於地方化,「或四五年,或八九年,駐守一方」。面對巡撫逐漸成為為地方大員的趨勢,朝廷便用巡按牽制巡撫的權力。

巡撫與巡按雖都有監察權,但畢竟分工要所不同。巡撫主要考察官員的政績才能,而巡按卻是糾察紀律,用今天的話說,巡按更像是紀委監察組組長。因此,朝廷要利用巡按對不斷地方化的巡撫進行監察和牽制。萬曆以後,帶都御史銜的巡撫已經對七品巡按甘拜下風了。

說白了,明代的統治者對地方長官始終不太放心,生怕他們權力坐大威脅皇權。所以,用巡按來牽制巡撫鮮明地體現了明代監察制度中以小制大、以內製外的特徵。從制度設計來看,明代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是嚴密而成熟的,從實際情況來看,也達到了牢固控制地方的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衛公然為難親王大家認為他要倒霉,誰知兩天後王爺主動認錯來了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但努爾哈赤更離譜,以四人大敗八百精銳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