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如果你在藝術館看到這樣一個小便池,你會怎麼想?

實際上,它代表著沉浸藝術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裝置藝術。

19-20世紀,經歷過燦爛輝煌的西方繪畫藝術開始進入瓶頸,繪畫似乎已經無法再有革命性的突破。為了走出瓶頸,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新風格和技術的探索,我們所熟知的印象派、野獸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甚至照相機都誕生於那個年代。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就在所有新鮮的形式和主義激烈碰撞的時候,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站在了世人的對面,提出了他的思考:「什麼是藝術?藝術就只是這些了嗎?」。

上圖這個小便池,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杜尚的著名作品:《泉》。

從《泉》誕生那天起到現在,無數人看到它仍然會覺得有些滑稽,尚未了解藝術的人也許還會覺得它「不可理喻」——但杜尚其實並不在乎《泉》到底會不會被定義為「藝術品」。

在這個作品裡,小便池可以被任何東西替代,它可以是扭曲的易拉罐、破舊的手套、銹跡斑斑的水龍頭——它是什麼根本不重要,這只是杜尚向世界發問的工具。

他要問的是「藝術能不能成為刺激思考的工具?」這是杜尚被稱為「當代藝術之父」的重要原因,也是當今我們能看到的裝置藝術所遵循的理念。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感覺即真實」

早期的沉浸式藝術展,是利用看似很簡單的裝置,打造出一個無限的、並不真實存在的空間。藝術家將它當做一個向世界發問的工具,而人們負責沉浸其中,尋找和體驗轉瞬即逝的答案。

雖說早在上個世紀,沉浸式藝術就已經不再是個概念了,但就像第一台計算機和現在的蘋果筆記本之間的對比一樣,沉浸式藝術從概念到具象化到真正具有表達能力也是本世紀才發生的事。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而中國沉浸式藝術的第一場霧,起在2010年時,北京798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鍊金術士」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和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像是流逝之物和存在之物間的碰撞。他們共同打造的「感覺即真實」沉浸式藝術展為中國的觀眾打開了一道大門。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馬岩松在UCCA的大展廳設計了一個長近60 米的蜿蜒的空間,奧拉維爾· 埃利亞松用紅、綠、藍三基色組成 「熒光燈陣」,再用霧氣充滿整個空間。霧與三種燈光的色澤打造出的是一個人工光譜空間。觀眾真實的存在、活動與在自然界無法看到的光譜中,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被模糊,人和虛擬融為一體。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感覺即真實」是一個非常特別但仍舊遵守著秩序的裝置藝術展,它擁有一個大而空的空間,沒有具體的表達,甚至連具體的藝術品都沒有,整個60米的蜿蜒空間本身就是藝術品。觀眾如果只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的話,是無法獲得刺激的。只有深入其中,只有成為整個藝術品的一部分。

這就是它遵守秩序的地方,遵循了杜尚提出的概念。在「感覺即真實」的背後,不在是藝術家的吶喊或低吟,而是對世界的疑問,目的是讓觀眾沉浸其中,產生同樣的疑問:到底什麼才是真實?

像「感覺即真實」這樣,以裝置藝術為基礎的沉浸式藝術展在隨後的幾年中有了極大的發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在這個充滿夢幻色彩的小屋裡,布滿了光怪陸離的鏡子和燈影,它們反射出色彩斑斕的光芒,就像浩瀚宇宙中的點點繁星,能夠帶給觀眾極有哲學意味的觀展體驗。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裝置藝術在沉浸藝術展中獲得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不僅如此,沉浸藝術展也被裝置藝術賦予了精神能量。但探索本身是不會停止的,VR因為其強沉浸感的優勢,在此後的幾年中,也成為了沉浸藝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雨屋」

解剖學的發達造就了古希臘擁有極致美感的雕塑藝術,顏料管的發明讓人類擁有了印象派,照相機的發明促成了攝影藝術的出現,而VR和沉浸藝術幾乎是一天生一對。

2015年,VR在國內掀起的那場浪潮已是老生常談,但我們只關注了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卻忽略了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那場龍捲風。

梵高的畫可以說是被VR化最多作品了,大量的藝術家選擇了以VR或全景動畫的形式表現《星空》、《夜間咖啡館》等作品。國內有一著名的全景畫作者「麥田裡的草帽人」,將梵高著名的畫作整合在一起,呈現了一個完整的,有聲有色的梵高世界。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但實際上,真正龍捲風的起點是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就是轟動藝術界的「雨屋」。

「雨屋」是一個融合奇幻與真實的獨特詩意空間,讓觀眾體驗到一場不被淋濕的傾盆大雨,也就是說屋頂在下雨,但是觀眾所到之處卻沒有雨。這個設計的成功是得益於隱藏在房間里的無數3D鏡頭。3D鏡頭會監測遊客的實時運動情況並及時地上傳給控制系統,系統再控制雨水避開遊客。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2015年9-12月,《雨屋》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展出的這段時間,足足吸引了20多萬人前去參觀,甚至有觀眾願意等待9小時,就為了淋那一場10分鐘的雨。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力量讓普通觀眾著迷,也讓藝術家們著迷。

這類展覽為觀眾帶來了新鮮的體驗方式,但想想當年的VR風,被吸引而來的觀眾,真的是為藝術而來嗎?

由於那個可想而知的答案,全景視頻或虛擬建模最終被藝術家們拋棄。

「印象莫奈」

幾經探索,沉浸式藝術到底應該以什麼方式呈現?身處於2018年的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要說今年最火的展覽一定要提「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

1895年,批評家布勞內爾寫到:「莫奈的藝術,已經成為了自然本身。」這是一句再貼切不過的評價,莫奈一生所堅持的就是用畫筆記錄某一瞬間自己看到的東西。所以他的畫作筆觸粗糙,色彩間雜,他試圖讓草地、山巒、池塘、水霧、陽光、空氣都成為一個整體。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所以如果要欣賞莫奈的畫,不是要貼近看每一個細節多麼精巧,而是去看他所呈現的、他眼中某個時刻濃烈的質感和印象。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在「印象莫奈」中,「秘密花園」展區以莫奈鍾愛的「睡蓮」為主題,360度大屏幕將觀眾包裹其中,彷彿被一片開滿睡蓮的水塘所環繞,微風吹過,片片漣漪帶動著整朵花的顫動,是水的低吟、花的微笑、霧的親吻和陽光溫暖的手。不需要任何藝術知識,不需要任何言語的解釋,在那一瞬間所有的人都能讀懂莫奈。

「印象莫奈」不僅汲取了早期沉浸式藝術展強調精神內涵的特質,還融合了更多發展期間發現的高科技元素,最終形成了完成度更高的沉浸藝術展。

同樣的原理也出現在上文提到過的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最新的藝術作品「道隱無名」中。


沉浸式藝術成長史


該作品巧妙的利用天花板的鏡像,整個空間打造成一半虛擬一半現實的場景,而整個藝術品,就像埃利亞松自己說的那樣:「我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是由你們來完成。」

一語中的。所有沉浸式藝術展的目的不過就是用更多新鮮方式打造出一個半成品,而剩下的需要觀眾參與來完成。

在照相機出現之前,繪畫藝術以學院派為主流,不管是人物還是風景,都以寫實為主,極力模仿和還原現實世界。照相機的出現,撕裂了原本寫實繪畫的桎梏,藝術家們的畫作一改從前的呆板,變得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

在那時誕生了更加現代藝術的多個流派,也誕生了我們所熟知的攝影藝術。除了情感充沛的筆觸表達之外,相機也成為了藝術家們記錄美麗時刻的新方式。

VR的誕生,從技術的角度促進了沉浸式藝術展的發展,填充了沉浸式藝術展的空白,讓它本身就足以稱為「藝術品」。

這一切在不斷印證一句話:

「藝術是人類生存後留下的唯一證據」

87870原創文章,轉載須註明來源及鏈接,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7870網 的精彩文章:

VR開發者成電視劇男主?扮演者還是玄彬!
Niantic官方確認:《Pokémon GO》即將加入PVP模式

TAG:87870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