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種好設計|進博會國宴用瓷有什麼奧妙?
進博會國宴陶瓷餐具
197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陶瓷課堂,是李遊宇夢開始的地方。四十一年以來,李遊宇越學習,越了解,越創作,就越發熱愛中國的陶瓷及其文化。
最初的夢想在他的內心深處悄然生長——要成為一個陶瓷大師,發揚光大中國的陶瓷事業。
中國的陶瓷在歷史上曾經如同一顆璀璨的星,奪目地閃耀於世界的文化天空。中國的陶瓷曾被作為主要貿易品之一,出口至亞洲其他國家,以及歐洲各國。中國的名字「China」,也來源於此。
但近百年來,中國瓷器這顆星星,沒有以往那麼亮眼了。站在歷史的這個當口,回望身後,是中國陶瓷曾經的輝煌,身旁有他國人對中國陶瓷的懷疑甚至輕視。
李遊宇向前看,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中國當代生產的陶瓷,依然成為中國的驕傲,讓世界為之嘆服」。
李遊宇
教授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上海工藝美術學會 常務理事
上海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 會長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學院 副院長
上海市原創大師工作室領銜大師 (市政府命名)
他把身心都投入到陶瓷事業上:創立品牌、發展陶瓷技藝和傳播陶瓷文化。
技藝上,他刷新了陶瓷製作指標所能達到的最高值,在繼承的基礎上超越傳統。審美上,他把握住時代特性,讓作品成為華麗典雅的國宴用品,也成為簡約流暢的日常器皿。
這一次,李遊宇與陶瓷作品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再續情緣,象徵上海品格的白玉蘭在國宴上盛開,也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盛開。
好一朵「國宴白玉蘭」
Q:為什麼選擇「白玉蘭」作為此次國宴用瓷的創作主題?
A:今年春天,我和漢光瓷團隊承接了為進博會定製國宴用瓷的任務。任務的要求是體現進博會的精神,這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來說,從一件件適用的器皿來表現的話,那就需要將其落在實處。
我們考慮下來,與進博會可以結合起來的、最為相關的內容,就是上海特色。經過與相關部門等多次討論、協商,最終確定:以上海市市花白玉蘭作為此次國宴用瓷的創作主題。
上海的城市品格是開放、創新、包容。而白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不僅具有芬芳優雅、皎美的花容,宛如上海人民的情懷;還有迎風招展的婀娜身姿,彷彿是它們正張開著臂膀,笑迎八方來客。白玉蘭的品質正是上海特色的生動寫照,也契合了進博會的精神。
Q:歷來選用白玉蘭作為創作主題的作品不在少數,這次你們是如何表現白玉蘭的?
A:確認用白玉蘭作為主題只是第一步,要將白玉蘭元素真正幻化為具有較廣的包容性和較高美感的一套餐具,這才是最大的難點。
首先,瓷器要解決的問題是造型。可以說,瓷器的造型決定了其基本的特色和性質。自古以來,造型都是具有人文因素的,因為它是人工捏制而成的。
這次的國宴器皿供幾十位國宴貴賓使用。根據當代國宴分餐制的特點,每位貴賓獨自使用的餐瓷為四十件,主要分為餐具、酒具、咖啡具三大系列。當幾十人都在使用這套餐具時,其盛景可以想見,猶如滿桌的白玉蘭盛開。
酒壺、酒杯
從每件餐具單獨來看,咖啡壺、料壺、醬油壺等分別表現的是白玉蘭開放時各階段的姿態,比如初見花苞、含苞待放或是全然盛開。
但是這些造型不能直接一成不變地照搬白玉蘭的姿態,我們抽取了白玉蘭姿態的基本造型,再抽象出典型特質,最後確定出器皿的造型。它們彼此之間有內在聯繫,和而不同。
另一方面,這套瓷器還要特別注重功能性。以菜品的餐具舉例,其盒蓋和器身是一個整體,所以二者的大小和邊緣是互相吻合的。
低蓋
蓋和器相合,是因為要保證菜品的保溫。當貴賓打開盒蓋時,餐具內盛放的菜品的溫度應是三十至四十度。菜品從廚房拿出,到送至餐桌之間的這段距離內不能變涼,這是國宴的要求。我們和廚師長、相關工作人員做了反覆的研究。
再如放置前菜,也就是冷盤的這套餐具,是在貴賓們進入宴會廳之前就已經放置在桌上的。這個餐具的要求就是大而平。打開後,其內盛放的是幾組冷盤。
前菜餐具
我們預想的是,餐桌上有幾十份前菜,那也就是幾十套前菜餐具,就得有幾十個較大的、圓潤的蓋子。這是充滿氣氛的場景,也是中國人的習慣。當貴賓一走進宴會廳,隆重的儀式感便會撲面而來。
第二部分是裝飾,就是在造型上做一些美化,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但是裝飾不能脫離造型,所以這些白玉蘭圖案都非常淡雅。這與漢光瓷釉下彩所具有的典雅風格非常吻合。
繪製白玉蘭時,不論是對單件餐具,或是蓋子和盤子等不同餐具間,每換一個角度去觀賞,都極富美感。我們不會讓每個面都充滿裝飾,我們要做到的是裝飾的完整。
除了典雅,這套瓷器也要兼具國宴用器的華麗。所以我們用了大量的金,而且不是一般使用的金水,而是本金。這樣的金比較厚,不會掉落。
需要特別介紹的是大墊盤,它可以說是典雅與華麗的結合。它的外部有整整一大圈白玉蘭,是《玉蘭盛典》所繪製的白玉蘭的濃縮版,其中不僅有花朵的各種形態和姿態,也有枝幹穿插。
大墊盤
這是一幅完整的裝飾畫,繪製手法也是隱隱約約的,與金色非常協調,也很安靜,值得推敲和細看。
因為這個大盤子放在貴賓面前的時間較長,不少菜品呈上後都是置於其上,也是我們俗稱的「看盤」。尤其是在菜品銜接之時,貴賓更會注意到空置的看盤,就可以看到這幅完整的畫面,頗為賞心悅目。
這其實也是一種新工藝:在本金上進行彩繪。這就避免了浮華和張揚,而是華麗又不奢侈,讓文化有內涵。
筷架
口布圈
還有一種裝飾,是我們為這些餐具都製作了的白玉蘭雕塑,每件器具的蓋鈕、毛巾扣,或盛開或含苞,活躍了器皿的造型。當然,雕塑還要和器皿本身協調。中國陶瓷在歷史上也有與雕塑的結合,只是我們這樣的大規模、集中使用應屬首次。
如此滿桌的白玉蘭,使得國宴的氣氛更有生氣、更為振奮。這也是我們和國宴的工作人員反覆溝通後,確立的想要達到的效果。漢光瓷已經承接過幾次國宴餐具的設計製作任務,我認為這次最為典雅。
文化之光,繼往開來
Q:這套瓷器的設計經過十個月奮戰,那麼花費最長時間的是哪一環節或工藝?
A:其實,前期設計只完成了任務的20%,離最終完美的成果相距甚遠,更深厚的功夫在後期的實際操作。
一個新器皿成型,再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瓷器,並且要讓所有人挑不出毛病,還要便於生產。因為要製作的是一桌上千件瓷器,其工藝上必須非常成熟,更少不了反覆實驗和燒制。
漢光瓷的燒制溫度,甚至比中國傳統瓷器的燒制溫度還高。後者最高為一千三百度,漢光瓷的則可達到一千四百多度,達到了瓷器燒制溫度的極限。只有這樣,材質的美,包含白度、透明度、光澤度,這種十足的與眾不同才能顯示出來。
釉下彩工藝也是在這樣的高溫下燒制,所以材質中不會含有普通陶瓷使用的鉛、鉻等有害物質,還提高了器皿的釉面硬度,在使用中不易產生劃痕和變色,不同於大家普遍使用的骨質瓷。
田園雛菊
彩繪到成型也是很重要的環節,都是手工完成。即使是手工完成,我們也要保證作品都標準一致。所以我們會用尺子測量圖案,用秤給每件器皿稱重,嚴格控制器型、分量、顏色深淺都達到同一標準。
但所謂「工不在細」,工藝不是追求全都雕刻得細緻、密集,這可以用於部分,剩餘的部分則要簡潔、線條流暢,而不是渾身雕刻、過於繁瑣。工藝要入微,其餘要極簡,一張一弛的作品才有可看性。
除了這些可以量化的硬指標,美學指標這樣的軟指標、個人指標也很重要。漢光瓷不是藝術品,而是實用品,所以自由度小一些,力求讓所有人都能接受我們作品的美。
它要具有親和力,會和所有人對話,也會和使用中的人對話。國宴用瓷更是如此,絕對不能有哪位貴賓提出異議,那就是我們的失職。
三足湯盅托盆
Q:漢光瓷繼承了我國古代陶瓷技藝,體現在哪些方面?
A:陶瓷是設計、藝術創作、實操等方面的綜合學科,是系統工程。那麼這就必然涉及各個環節和工藝、數量眾多的人。我國古代官窯更甚,那是舉一國之力、有組織地來打造皇家官窯,所以中國陶瓷在歷史上如此輝煌。
我花了二十餘年時間,對中國上千年的官窯體系進行了完整梳理和研究。我了解到許多國家,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中國學習陶瓷,以打造陶瓷作品。他們和我國古代官窯一樣,絕非是政府出錢製作陶瓷這般簡單,而是以此作為國家的名片。
唐樂圖
漢光瓷除了全面繼承了我國官窯純手工製作的特點之外,也希望可以像過去的官窯一樣,把中國陶瓷的水準、設計理念和製造工藝呈現給世界。
什麼是軟實力?這就是軟實力,也才對得起「陶瓷之國」之名。但我明白沒有最好,我們要不斷完善、做到更好,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有許多人對官窯認識不夠,其實它是審美、創意和技藝的結合。除了歷代最頂尖的工匠,大量文人、士大夫、宮廷畫師等也會參與其中,就連皇帝也會思考陶瓷的設計,甚至自己動手繪製圖案。
所以陶瓷絕不單單是工匠就可以完成的,它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漢光瓷也是如此,集結了一大批藝術家、學者和工匠。
為了做好《玉蘭盛典》,我們整個團隊連續半年沒有休息。大家不但沒有休息,每天早晨八點上班,加班到晚上十點,國慶節這樣的節假日統統取消。但大家都是自發的,都不願意走。
我想這是一種精神所在,是每個人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不僅是對於這次進博會而言,也是為了中國陶瓷的未來發展。
所以我們並非當代官窯,而是繼承其特有內涵、元素、模式、技藝等,用現代手法和表現方式製作出當下的文化產品,並具有自己的初心和精神。
重拾文化自信之路
Q:是否有人質疑過漢光瓷與其他陶瓷品牌之間的差距還很大?
A:歷史上中國陶瓷的偉大,可以說和官窯的存在有很密切的關係。官窯是一項工程,許多人參與其中進行研究,那是數千年奠定積累出的高度。
其中,日本、德國等國家紛紛來到中國學習,並走上了上坡路。官窯到清末就漸漸沒有了,但其他國家的陶瓷在全力發展。
的確有人問過我,漢光瓷不過二十幾年歷史,怎麼同德國瓷器品牌「麥森」這樣具有三百年歷史的品牌相比較?他們搞錯了,中國有近萬年的陶器歷史,幾千年的瓷器歷史。中國陶瓷品牌,如何不能與之相較?
我與他們進行交流時,帶去了漢光瓷,放在桌面上是非常貼合的,不會搖晃。對方同樣拿出一個碟子放在桌上,就有輕微搖晃。他又拿一件,依然如此。
還有漢光瓷白度達到88.5%,麥森只有77%;漢光瓷透光度達到56%,麥森為50%。所以我們正在做和會堅持做的,就是高水準的傳承和不懈的突破。
全球範圍的陶瓷產業,現階段都處於一個停頓不前的狀態。現在應該是發力的時候了,而這種發力,也理應由我們中國來完成。
——李遊宇
Q:現在國民對陶瓷的了解不多的原因是什麼?
A:這幾十年來,我們接受的與陶瓷相關的教育和熏陶太少。大多數人只知道中國是陶瓷之國。但國民真正懂陶瓷的人並不多。
日本人懂得陶瓷,他們的家裡就有手工陶瓷製品。美國人的陶瓷教育是從小學延續到高中,作為必修課普及。
所以很多國人缺乏文化自信,不了解中國的藝術。不過現在還為時不晚,而且這個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許多陶藝教室湧現出來,大人孩子們都很願意前去參與。文化有了普及,就會有提高。我相信關於陶瓷這一課,就快被補上了。
玫瑰
Q:作為高校教育者,你如何培養青年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和增強藝術意識?
A:我們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新一代有文化的手工藝術勞動者,而不是培養純粹的藝術家。
工藝美術可以劃分為「工」和「藝」。「工」指的是傳統手工藝,也是工藝美術的底線。中國的手工藝是非常值得繼承的。「藝」,較淺層面指的是美術基礎、造型能力,較高層面則是創意和設計。
二者結合,是我們改革的重點。目前我們開設以工作室為軸心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強調動手能力,同時穿插文化課、修養課、美術課。所以創意和動手是同等重要的。
我覺得要改變工藝美術教學的狀態,要配備一流的師資、教學條件設備、教學模式,才能教育出一流的學生。
師資隊伍方面,我們改變了傳統教師隊伍的成分,也會聘用兼職教師。但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職,他們都必須能夠自己動手。我們還會請來第一線的工藝美術大師,這也是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