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一位倖存老兵說,如果有他在不會敗得這樣慘
原標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一位倖存老兵說,如果有他在不會敗得這樣慘
文/王國棟
他是中國現代海軍的創建者之一,一度擔任北洋海軍副提督兼總查之職。他曾因長崎事件要向日本開戰,被李鴻章制止。後來因為不滿李鴻章等人對他的侮辱,憤而辭職,離開了其傾盡心力的北洋海軍。此人離開後,北洋海軍廢棄了其制定的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導致戰鬥力下降,並在四年後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這個人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中將琅威理將軍。
琅威理,1843年1月19日出生於英國。14歲進入皇家海軍學校,16歲入大英帝國海軍實習。以後一直在英國海軍服役,歷任准尉、少校。
?1862年,時任清朝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恭親王奕?委託,前往英國購買軍艦。由於中國沒有現成的海軍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從英國引進一批有豐富指揮經驗的海軍軍官。這樣,押運中國所購軍艦來中國的年輕海軍軍官琅威理就成為了清政府招攬的目標。清政府給其開出了月薪600兩紋銀的高薪加正二品總兵銜的(相當於英國的中將軍銜)高職位,條件不可謂不誘人。但是琅威理最終拒絕了這一邀請。什麼原因呢?原來琅威理向清政府開出了三個條件,當時的清政府做不到。什麼條件呢?第一,須有調派弁勇之權;第二,須向英國海軍部請假並獲允准;第三,中國方面須與英國海軍部商妥,將他在華服務年限作為海上服役年資,不能影響他在英國海軍中的升遷。頭兩個條件還好說,第三個條件英國海軍死活不答應,故而此事也就未能成行。直到1879年,經過英國駐中國公使的調解,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1882年秋天,琅威理來中國任職,頭銜是副提督銜(英語:The Brevet Rank of Vice Admiral,名譽中將銜)北洋海軍總查(他在英國的軍銜是中校),負責北洋海軍的組織、操演、教育和訓練。琅威理治軍嚴格,辦事勤快,認真按照英國海軍的條令訓練,為海軍官佐所敬憚。由於陸軍出身的提督丁汝昌不懂海戰,實際上琅威理肩負起北洋海軍日常訓練的全部事宜。他治軍嚴明,辦事勤勉,在艦隊官兵中灌輸英國海軍的條令,風紀嚴肅。琅威理對北洋海軍的操練傾注了大量心血,表現出很強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感。而丁汝昌本人也認為:「洋員之在水師最得實益者,琅總查為第一」。此時的北洋海軍是亞洲第一強大的海軍,在世界上也能排在前五名,可謂是兵強馬壯。
1886年1月,北海海軍出國訪問。在停靠在日本長崎時,艦隊水兵上岸遊覽,和日本民眾及軍警發生糾紛,最後演變為激烈的大規模群毆。數百名日本警察將手無寸鐵的中國水兵圍在死胡同內,用武士刀瘋狂砍殺,此即轟動一時的長崎事件。在衝突中,中國水軍5死44傷,還有5人失蹤。琅威理憤怒異常,指揮北洋海軍艦隊擺開陣勢,並向清政府請求向日本開戰。此時的北洋海軍實力遠強於日本海軍,又處於日本近海,佔有相當大的優勢。結果李鴻章考慮再三,拒絕了琅威理的請求。但是日本當局也被中國海軍的陣勢嚇壞了,主動賠償中國海軍各種費用5萬餘元,成為晚清政府外交上難得的勝利之一。
琅威理作為一名英國人,統領中國北洋海軍本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又遇到了李鴻章這樣喜歡玩弄權術的上司,在日常的管理上難免產生一些矛盾。偏偏琅威理又是一個職業軍人,性格直爽剛烈,不會委曲求全,於是日子就非常的不好過了。大家都知道,北洋海軍提督是丁汝昌,副提督是琅威理。然而在海軍內部,李鴻章根本就不認琅威理這個副職,並暗示在丁汝昌有事時,由任右翼總兵的「定遠」管帶劉步蟾代理海軍事務。
1890年初,北洋艦隊停泊香港過冬。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領部分海軍出巡海南。3月6日,旗艦「定遠」突然降下提督旗,升起總兵旗。按照《北洋海軍章程》,艦隊只設一個提督,兩個總兵。提督之下,右翼總兵官銜最高。身為右翼總兵的「定遠」管帶劉步蟾下令升總兵旗,宣示代行指揮艦隊。但琅威理認為雖然丁提督離職,但身為副提督的他在艦隊中,理應繼續升提督旗。劉步蟾不讓步,於是琅威理電報李鴻章請示。李鴻章暗示北洋艦隊只有一個提督,沒有所謂的「副職」。6月25日,北洋艦隊抵達天津後,丁汝昌和琅威理面見李鴻章,談及撤旗事件時,李鴻章支持劉步蟾的行動。琅威理對此非常憤慨,當場提出辭職。李鴻章接受了他的辭呈。琅威理返回英國後,宣傳他在華受辱的經歷,引起軒然大波。英國外交部甚至為此曾考慮撤回在華的所有英籍顧問。11月4日,英國政府拒絕李鴻章另聘英國人擔任海軍順問的請求並撤回部分在華僱員,同時宣布不再接納中國海軍學生。
琅威理離開北洋艦隊後,其所制定的一系列嚴格的海軍章程被廢止。北洋艦隊訓練日益鬆弛,軍紀每況愈下。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本就對海戰不在行,又不敢主動率部向日軍艦隊攻擊,只得將北洋艦隊主力收縮在威海衛內,等待李鴻章的裁處。結果早已經截獲北洋艦隊電報密碼的日軍得以知曉中國海軍不敢出戰,躲在威海衛待命。於是長驅直入,將這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一鍋端了。丁汝昌困守劉公島一個多月,內無糧草彈藥,外無援軍,兵敗自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連一艘像樣的艦艇都沒有保留下來。
1894年11月13日,痛定思痛的清政府放下身段,主動聯繫身在英國的琅威理,請其再度來華操辦海軍事務。琅威理聽聞自己付諸大量心血的北洋海軍竟然被日本海軍擊敗,心情沉痛,有意前來中國主持海軍事務,無奈英國政府不放人,未能再來中國。
甲午海戰過後,倖存的北洋海軍官兵認為,如果琅威理當時在北洋海軍任職,絕對不會導致全軍覆沒。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琅威理就不是一個讓軍隊被動挨打的指揮官,並且其與李鴻章等大臣也沒有任何瓜葛,不會為了等待命令而坐以待斃。水師提督丁汝昌本來是一名陸軍將領,只是因為是李鴻章的親信,才被委以重任,其對於海戰指揮一知半解,多數時候都聽從琅威理的指揮和意見。琅威理離職後,沒有人管教指點的丁汝昌只能將陸軍的那套管理制度生搬硬套在北洋海軍身上。故而北洋水師甲午海戰全軍覆沒,其罪責難逃,能夠自殺殉國也算是一種非常好的結局了。
1904年2月,琅威理獲皇家海軍授予海軍中將軍階;
1906年12月15日,琅威理在英國逝世,享年63歲。
※他是榮立八次一等功的戰鬥英雄,一次戰鬥消滅27名日軍創紀錄
※梁士詒:被人遺忘的民國總理
TAG:歷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