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看不懂覺得好笑,看懂了才明白是英雄相惜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看不懂覺得好笑,看懂了才明白是英雄相惜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詩歌最為繁榮的時代,是最為輝煌的巔峰。引領這個巔峰時刻的,是兩位最傑出的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都是被後世頂禮膜拜的人物,正如韓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兩人在幾乎是同時代的人,生活中還有交集。

然而,人們會發現,他們二人關係非常要好,但好像並不對等。杜甫經常寫詩表達對李白的思念和崇敬之情,現存還有十五首專門寫給李白的詩。但李白呢?似乎就在將一片心思都放在孟浩然、王維等人身上,僅僅寫過三首關於杜甫的詩。

這三首詩,分別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戲贈杜甫》。其中,最有意思的還是這首七言絕句《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意思不難理解,它是說李白在飯顆山與杜甫重逢,此時是在正午,杜甫帶著斗笠。李白不由感慨,為什麼分別之後,你卻瘦了這麼多?怕是為了這段時間寫詩太過辛苦吧。

這首詩寫得有點像打油詩,讀起來甚至有些滑稽,晚唐時孟棨在《本事詩》中,將其解讀為李白對杜甫的調侃,甚至認為是李白譏諷杜甫作詩太過嚴謹拘束。由於表面上看起來意思確實如此,也基本上蓋棺定論。

然而,郭沫若先生就曾經對這個說法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最後一句是採用的你問我答的方式,也就是李白提問,杜甫回答。場景可以描述成這樣:當兩人相遇時,李白驚訝地問杜甫為什麼這麼憔悴,杜甫卻一臉苦笑地說,這是因為作詩太過辛苦。

郭沫若的這個說法,固然非常高明。他調和了矛盾,讓雙方的關係變得更為融洽。而且,更為高明的是,他將李白本身用典故和杜甫本人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原來,詩中的最後一句「總為從前作詩苦」是來自於「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而這句詩,恰好就是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所說。

因此,郭沫若的說法,不僅讓李白所用典故更為精彩,更突出兩者親密無間的感情。這種理解,自然是大家之言,讓人皆大歡喜。不過在唐詩中卻很少出現過主問客答這種方式。其實,即使是李白自問自答,也絲毫不會損害雙方的感情。

李白和杜甫的交往,是文人惺惺相惜,更是詩壇前輩對於晚輩的提攜。李白比杜甫大11歲,成名更是早了很多。他當過翰林,侍奉過唐玄宗,名滿天下,而杜甫在當時默默無聞,即使是去世前名氣也不大,直到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弘揚,才將杜甫被挖掘出來。因此,他們的交往,本來就是杜甫作為粉絲仰望李白大咖的關係。

作為前輩,李白就是調侃一下杜甫寫詩太辛苦,這非但不是諷刺,相反更是一種關心。畢竟寫詩不能當飯吃,還是要注意身體。但是,李白卻忘了,他寫詩詩靠才華,靠的是靈感,甚至連醉酒也能寫出好詩,別人包括詩聖顯然都做不到,大多數人只能憑藉勤學苦練的積累和字斟句酌的打磨。

更何況,李白的用意,在標題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尤其是一個「戲」字,就已經將悠悠之口堵上。他似乎就是怕後人誤會,所以將大大方方將意思寫在第一個字上。所謂戲贈、戲作,就相當於和老朋友的戲言,如果不是一個層面的人,不是關係親密,李白也不會用如此幽默詼諧之預。所以,杜甫懂了,從來沒有懷疑過這段友誼,後人何必為他們尋煩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提前發現李世民的計劃,可惜沒人當回事,不然李建成不會輸
奴隸劫走千金小姐,許諾她當皇后,她卻將天下讓給外人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