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王羲之的三封簡訊

王羲之的三封簡訊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317-420)的書法家。一般認為他在漢代章草的基礎上開創了今草與行書兩種新書體,並在這兩種書體的藝術表現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典範,世稱書聖。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寫的兩封簡訊,《奉橘》本來是《何如》最後一部分的補充說明。

王羲之過世前,他寫的信就已廣受世人寶愛。隨著購求、珍藏王羲之書跡的風氣愈來愈盛,各種複製品,甚至是偽作也越來越多。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應該就是唐代以雙鉤廓填方式完成的複製品。在輾轉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受八世紀詩人韋應物(737-793)《答鄭騎曹求橘詩》影響,北宋人代將《奉橘》獨立成帖。這三帖最晚在明代末期就合裱成一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1007-1072)等人的觀款。

《平安帖》行書兼草書

王羲之《平安帖》

釋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餘 。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由同增慨。

此卷在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在線條入筆、收筆和轉折處,準確地勾勒出書聖揉合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單字造形富大小、偃仰、開合、欹正之變,無一雷同又互相襯托, 深刻展現王羲之在書法造形方面的創造力。

南梁至隋代諸位鑒賞家的押署,一併摹出。這些 押署雖是長約0.5公分的蠅頭小字,仍複製得一絲不苟。

如「諮議」二字,每個橫畫入筆的形態都不相同。可見這個複製品高度反映原作面貌,品質絕不下於日本藏《喪亂》等帖。 在目前沒有王書真跡的情況下,直可以真跡視之,國寶無疑。

這三帖中,除了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

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髮,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淀。

《何如帖》行書

王羲之《何如帖》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

其他如「白」、「奉」等字。其他如「白」、「奉」等字。 也是變化不一。也是變化不一。 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奉橘帖》行書

王羲之《奉橘帖》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跡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 這卷書跡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複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這卷書跡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複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請橫直手機欣賞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卷》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蕭朗百花集欣賞,真是美醉了(一)
董其昌,何許人也?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