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每年幾百萬窮人被房東驅逐 有人拿七成工資付房租

美國每年幾百萬窮人被房東驅逐 有人拿七成工資付房租

2015年,因被驅逐無家可歸的美國人走上舊金山街頭抗議。

寒冬的一天,單親媽媽阿琳位於密爾沃基舊城區的家,被房東一腳踹開。她和她的兩個兒子被要求搬出去,而他們才在這裡住了8個月。理由是拖欠房租。

搬家期限很快到了。阿琳有兩個選擇:把家當丟在路邊,或者裝進卡車。——卡車是一個5米長的貨車,可以把東西直接送進報稅倉庫,保管費是350美元。

阿琳哪有350美元?她只能選擇「路邊」。

就這樣,她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床墊、電視機、漂亮的玻璃餐桌、冰箱里切好的肉、兒子的哮喘霧化機,被搬運工堆在了路旁。

被驅逐的房客站在路邊,不知道何去何從。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在美國,每年被強行驅逐的家庭不是成百上千戶,也不是成千上萬戶,而是幾百萬戶。」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說。

德斯蒙德自己也曾經是被驅逐者中的一員——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在他讀大學的時候,因為父母還不起房貸,他的家被銀行收走了。「我能夠真切記得的,是那一刻我所感受到的羞辱。」他說。

幾年後,德斯蒙德開始在威斯康星大學讀博,他研究的,正是美國的貧困問題。

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幾乎所有的文獻,都將貧窮歸咎於種族歧視、經濟轉型,或個人能力的不足,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成功人士喜歡說,因為他們努力工作了,所以他們的目標得以實現,但許多窮人也都很努力地工作,卻依然處於貧窮的境地。」德斯蒙德說。

在他看來,貧窮是一張關係網,裡面既有窮人,也有富人。要了解貧窮,就必須認識到這種關係。而「驅逐」現象可以將窮人和富人聯繫在一 起,體現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與掙扎。

德斯蒙德決定採用民族志的方式,研究驅逐問題。2008年5月,他搬進了密爾沃基的一處拖車營——他從報紙上得知,那裡的居民將面臨大規模驅逐。

在這個拖車營,德斯蒙德和研究對象生活在一起,隨時追蹤、觀察他們。他和他們一起工作、玩樂,像他們一樣走路、說話、思考、感受。

以拖車營的生活為重心,19個月之後,他在密爾沃基八個家庭的日常生活觀察基礎上,完成了自己關於驅逐的博士論文。此後,他又在論文基礎上,寫成了《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一書。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中文版封面。

在書中,他指出,美國租戶被強行驅逐的原因很多,而貧困,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當時,美國的大部分貧困家庭,得在「住」這件事上砸去超過一半的收入,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要用七成以上的收入支付房租和電費。一旦被驅逐,租戶只能住進條件更惡劣的社區,節衣縮食,繼續為房租疲於奔命。

與此同時,因為廉租房供不應求,房東根本沒有降價的動力。條件最差的房產,資金回報率反而最高。因此,《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揭示了一個冰冷的事實:一些人的貧困,被轉化成了另一些人的超額利潤來源。

「對越來越多的家庭來說,有個屋頂能遮風避雨已不再天經地義,而這正是美國現今最亟須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德斯蒙德寫道,「驅逐不只是貧窮的結果,也是導致貧窮的原因。」

2017年,《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獲得了普利策非虛構獎。業界稱,這本書改變了人們看待美國貧窮問題的方式,具有里程碑意義。今年6月,這本書在中國出版。圍繞這本書,穀雨對德斯蒙德進行了郵件採訪。


有的窮人用七成收入租房

穀雨:在美國,驅逐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嗎?

德斯蒙德:嗯,在美國,這或多或少是已經存在的現象。每年,不是幾十戶、幾十萬人被驅逐,而是數百萬人被驅逐。

驅逐法庭警察正在執行法院的驅逐令。

被驅逐的房客無路可走。

穀雨:寫驅逐現象時,你為何選擇以密爾沃基這個城市為樣本?它的代表性何在?

德斯蒙德:關於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全球化大城市的邊緣群體故事,已經被講了一遍又一遍,相關的著作也很多。而以密爾沃基這樣的普通城市為樣本,可以給我一個更好的機會,呈現克利夫蘭、聖路易斯、阿爾伯克基等大多數普通美國民眾居住的城市的體驗。

穀雨:在你寫這本書時,在密爾沃基,租一套過得去的兩室一廳公寓要多少錢?這筆錢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德斯蒙德:當我寫這本書時,當地不含水電費的兩居室公寓月租,平均為600美元。對許多租戶而言,租房支出已經占他們收入的一大半了。

在今天的美國,人們的收入停滯不前,住房成本日益上升,而政府也不採取行動,導致大多數貧困租戶將自己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用於租房,其中更有四分之一的租戶,將收入的70%用於支付房租和水電費。

被驅逐的房客眼睜睜地看著警察將他們的傢具搬出房間。

穀雨:在美國,對房租漲價,政府有無法律規定和價格管制?

德斯蒙德:少數城市有租金監管,但大多數城市沒有。幾十年前,這些價格管控法規更普遍,但是後來,一些房東組織將這些法規推翻了。


窮人努力工作,但依然很窮

穀雨:做調研時,你如何和不同的採訪對象相處,取得對方信任,令其敞開心扉?

德斯蒙德:我住在他們的社區里,和他們在同一個桌子上吃飯,有時也會睡在他們家的地板上。我看他們的孩子嬉戲,陪他們去上班,幫他們打官司,和他們一起前往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我目睹他們親人的葬禮、孩子的出生,我儘可能地走近他們,融入他們的生活。

在貧民社區生活的小女孩。

穀雨:你認為,驅逐是導致貧困的原因,而非結果。你為何做出這樣的判斷?

德斯蒙德:驅逐導致人們損失慘重。很多家庭失去了住所,但他們失去的,遠不止住所。他們的孩子們不能繼續在原來的學校上學;他們離開曾經居住的社區時,要丟掉很多帶不走的東西——它們常常會被扔到人行道上。被驅逐後,這些家庭搬進更糟糕的住房、更不安全的社區。驅逐與人們的失業、抑鬱症,甚至自殺,也有關聯。

因為所有這些,我認為我們必須得出結論:驅逐不只是貧窮的結果,也是導致貧窮的原因。

穀雨:在《掃地出門》中,讀者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弱者的尊嚴感。它甚至體現在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情節中,比如窮人用食物券買龍蝦。一般人往往會唾棄這樣的人,你為何要呈現這樣的細節?

德斯蒙德:「用食物券買龍蝦」並非經常發生,是我偶然碰到的,僅此一次,是在一個特殊的場合,對方就這麼偶爾「揮霍」一次。當生活水平遠遠低於貧困線時,任何儲蓄都無濟於事。所以他們有時會「任性」一點,以獲得小小的樂趣,支撐自己繼續生活下去。

很多讀者質疑這個情節,但這個舉動並非令人啼笑皆非。我更希望讀者關注書中房東拿著租戶的租金到賭場賭博的情節。

被驅逐的房客等待朋友來幫忙搬傢具。

穀雨:有人認為,窮,是因為懶,美國的窮人都是好吃懶做、領政府救濟券的人。但你不這麼認為。或者說,你的整本書都在為被污名化的他們辯護。理解與同情,是這本書最成功、最讓人動容的地方。你為何會有這樣的視角?

德斯蒙德:在與窮人共度時光,並努力、誠懇地了解他們的生活之後,我不可能持有「窮是因為懶」的觀點。

成功人士喜歡說,因為他們努力工作了,所以他們的目標得以實現,但是,許多窮人也都很努力地工作,卻依然處於貧窮的境地。

穀雨:在你的書中,房東顯然不是正面角色。但他們也對你的採訪提供了大量幫助。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房東,租客會更加難以生存,你怎麼看?

德斯蒙德:我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至少在美國,大多數貧困家庭都在私人市場上尋找住房,即從房東那裡租房。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打交道的對手。我的工作就是在力所能及下,儘可能地幫助更多的人。

穀雨:書中涉及的房東看到這本書後,給了你怎樣的反饋?

德斯蒙德:房東不是一個單一的群體,他們的意見非常不一致,一些房東與被驅逐的家庭持續對抗,但對其他房東來說,這種方式太沒有人情味。

驅逐不應該是房東們的首選方案,它應該是沒有其他選擇後的決定。


其他國家更容易實現「美國夢」

穀雨:你成立的「驅逐實驗室」(Eviction Lab),主要在做什麼?

德斯蒙德:「驅逐實驗室」是一支由研究人員、學生和網站設計師組成的團隊。他們相信,擁有穩定、實惠的住宅,是人類繁榮和經濟發展的前提。他們採訪被驅逐的人員,研究突然失去住所對他們造成的創傷性的打擊,這些工作是弄懂美國貧困問題的基礎。

憑藉數以千萬計的統計記錄,「驅逐實驗室」在美國發布了第一個驅逐資料庫,它可追溯到2000年。我們希望更多人加入我們的團隊,使用網站的工具,挖掘關於驅逐如何影響人們生活狀況,尋求解決方案。

穀雨:你和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合辦了一個特展,名字就叫「驅逐」。這場展覽有什麼讓你難忘的經歷嗎?

德斯蒙德:我記得德斯蒂妮和露絲瑪麗的勇敢,他們在展覽上分享了自己被驅逐的故事(註:點擊這裡可觀看視頻:https://evictionlab.org/why-eviction-matters/ )。

穀雨:在你看來,哪些國家的低收入者房屋政策值得美國借鑒?

德斯蒙德:一些歐洲國家有特定的住房計劃,以此幫助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在巴西和加拿大等國,人們都有住房權,因為這些國家認識到,如果人們沒有穩定的住所,其他一切都會一團糟。在另外一些國家,比如亞塞拜然和尚比亞,被驅逐者也能獲得法律諮詢權。

而在美國,除少數城市外,這種權利並不存在。低收入者的名字會在申請名單上徘徊多年。

2017年,人們在美國俄勒岡示威遊行,反對高價房租。圖中二人手持的條幅上寫著「停止剝削租客」「高額租金讓人們無家可歸」。

穀雨:你覺得在多大程度上,一個人的奮鬥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德斯蒙德:社會流動在美國已是既定現實,但是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難以擺脫貧困。在丹麥、加拿大和其他社會流動性相對較高的國家,實現「美國夢」的可能性更大。

穀雨:作為社會學家,你的調查是否促進了美國房屋政策的改變?在房屋政策方面,你有哪些期望?

德斯蒙德:已經在促進了。由於包括我在內的學者們對驅逐問題的研究,美國地方、州和聯邦政府,已經對一些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

我希望美國視「有房可住」為公民的一項權利。這將是一個促進經濟流動性的重大舉措,可以讓社區、家庭和學校保持穩定,並讓所有美國人更好地實現他們真正的潛力。


關於馬修·德斯蒙德

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作包括《火線:與野地消防員一起生活和死亡》《種族秩序》《掃地出門 : 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其中《掃地出門》一書獲得2017年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圖書獎。

(本文圖片由被訪者提供並授權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撰文 |崔瑩 編輯 | 紀晨

運營 | 郭禕 校對 | 阿犁 統籌 | 迦沐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把你的作文書扔了吧!《三聯》主編教你寫作之道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