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拓本——唐玄宗御注御書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
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複。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道德經》著者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道德經》作注,刻石立於太清宮。該碑至今猶存,和太清宮及其所余歷代碑刻一起,於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碑現在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山門外路南,大部分埋入地下,僅碑頭露出地面。碑身四面刻字,特別是正文的隸書字體,有極高的書法價值。已成為文物珍品。
李隆基御注御書《道德經》拓本
※神采飛動,形隨意出——黎柱成花鳥畫
※李可染1977年致余白墅信札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