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被稱信仰之路,基督教本是落後代名詞,只不過近年逆襲了
今天要說的書是《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從古至今,絲綢之路是如何主宰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說起絲綢之路,相信你肯定不陌生。一般我們說的絲綢之路,指的是從中國西安出發,沿著河西走廊,經過甘肅、新疆一路往西,去往中亞的古代商業貿易通道。但這本書里說的絲綢之路,將眼光放得更遠,還關注了從地中海和黑海東岸綿延到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區域。可能你會覺得奇怪,這明明就是全球最不安全、也非常落後的地方,包括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敘利亞等等都在這裡。為何這個蠻荒之地能夠主宰人類文明的進程?
在這本書的作者彼得·弗蘭科潘看來,這塊今天看起來動蕩、蠻荒的區域,恰恰是世界的中心。在古代,絲綢之路就像是一條連接東西方文明、財富、信仰、權力的橋樑,引領了世界數千年的變遷;今天,這條路上還存在石油資源的爭奪、宗教紛爭、恐怖主義等世界難題,每一個都會引發全球動蕩,這個區域依然是全球關注的重中之重。
那麼,為什麼說這本書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呢?有句話叫做:「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今天我們看待歷史和文明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以歐洲、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影響。這個觀點認為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歐洲大陸自古以來就是世界的中心。但在弗蘭科潘看來,西方對於全球的影響力僅僅開始於5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在此之前,歐洲都還只是世界舞台上的小角色,燦爛輝煌的東方文明才是世界的主宰;而連接東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從古至今都是世界的中心。這條路上的權力和財富爭奪,決定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弗蘭科潘希望借《絲綢之路》這本書顛覆「西方中心論」的傳統歷史觀,重塑一個以絲綢之路為世界中心的歷史觀。這本書就新在,它跳出了碎片化的視角,站在橫跨人類歷史長河的通盤角度,看待歷史。所以,弗蘭科潘筆下的這本《絲綢之路》可不是一部絲綢之路的專史,而是從絲綢之路這個全新視角,解讀全球權力與財富的更迭。
這位弗蘭科潘來頭也不小,他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非常資深的東方學專家。弗蘭科潘精通俄語,還學習過阿拉伯語,而且他還有一個從小就痴迷的愛好:看地圖!他喜歡看世界各地的地圖,但是發現老師幾乎不講歐洲大陸之外的歷史故事,這促使他自己動手,翻閱資料,滿足好奇心,於是便引發了對這條主宰人類歷史、並正在影響人類未來的絲綢之路的興趣。這本書出版之後,好評如潮,火速登上了20多個國家的非虛構類書籍暢銷榜榜首,還被《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權威機構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這次先來看看作者的第一個觀點,宗教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說絲綢之路是一條信仰之路絕對不會有人反對,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世界上重要的宗教都誕生在這條路上。不同宗教之間最初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彼此扶持的,並且在15世紀大航海時代之前,伊斯蘭教的影響力遠超基督教。數千年來,在絲綢之路上奔騰不息的,不僅是權力和財富,還有豐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宗教的廣泛傳播。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不約而同都誕生在耶路撒冷,這是為什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耶路撒冷處在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樞紐位置,這裡是東西方的交會處,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往來絲綢之路的人的會聚之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這裡碰撞,交會整合之後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傳播出去,這是宗教能夠誕生的重要前提。
宗教誕生之初,它們之間的分歧並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麼大,而且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合作,遠遠超過今天。比如誕生在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這個原本不搞個人崇拜、低調內斂的宗教,通過借鑒其他宗教的做法,建立了自己的聖地,學會了依靠信徒集資來修建佛塔、寺廟等;他們還從希臘神話里借鑒了高鼻樑、深眼窩、一頭自來捲髮型的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來塑造佛陀光輝偉岸的形象,讓佛教看得見、摸得著,從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今天看來水火不容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其實在教義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里不僅有摩西、諾亞等基督教《聖經》里的人物,甚至還承認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的存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還自稱是上帝的使者。晚誕生的伊斯蘭教抄襲的嫌疑自然更大,雖然這個話題現在是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間最敏感的話題,但卻不能掩蓋兩個宗教曾經融洽地相處過。
伊斯蘭教在創立的最初階段,還得到過基督教徒的幫助,還有猶太人的支持。而且縱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展歷史,伊斯蘭教似乎佔據舞台中心的位置更久。憑藉著沙場上的軍事天賦,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在戰場上屢屢獲勝,贏得大批戰利品回饋給自己的追隨者。同時,他也不排斥猶太人和基督徒參加他的軍隊,豐厚的物質回報和寬鬆的宗教政策,讓穆罕默德短時間收穫大批支持者,一舉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勢力。
控制了絲綢之路,伊斯蘭世界就控制了東西方經濟的大動脈。通過商業賺取大量財富,伊斯蘭教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就在伊斯蘭世界不斷革新、進步、蒸蒸日上的時候,歐洲基督教世界卻是低迷不振,在資源匱乏和靈魂被禁錮的中世紀停滯了足足1000年。比如中世紀,一位士兵寫信回家,說大不列顛「就是冷漠、孤獨和無望的代名詞」。與之相反的是,那時候的阿拉伯世界卻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阿拉伯商人行走天下,世界的中心不是巴黎、倫敦,而是阿富汗的坎大哈、伊拉克的巴格達。阿拉伯世界是一片商人能致富、智者得到尊重的沃土。這樣的情形,一直到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才結束。基督教終於在最近的500年時間裡成功逆襲,歐洲人才終於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會有一種印象,覺得基督教是先進文明的代表,而伊斯蘭教則是落後封閉文明的代表呢?因為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歐洲人掌握了話語權之後便開始對過去的歷史進行美化,還要對自己缺席的歷史進行改寫。比如,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其實就是西歐打著宗教的旗號,去東方掠奪財富的不義之戰,結果被改寫成為文明人對野蠻人的討伐、先進的基督教徒對落後極端的伊斯蘭異教徒的征服,甚至還美化出了歐洲貴族的騎士精神。
因為歐洲人對歷史的美化和改寫,絲綢之路的輝煌在世界歷史裡不僅暗淡下來,而且還演變成為世界邊緣的、可有可無的歷史。所以作者認為,當我們面對今天異常複雜的文明衝突、宗教矛盾的時候,如果只讀經過歐洲人美化和改寫過的歷史,你很難找到矛盾的根源,解決的方法自然更無從談起。信仰問題,由此成為一道世界性的難解之題,甚至成為21世紀人類最嚴峻的挑戰。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作者的第一個觀點,絲綢之路是一條信仰之路。在三大宗教創立之初的時代,並不是彼此對立的。在絲綢之路這條狹窄的通道上,各種宗教競爭非常激烈,只有開放、包容的宗教才能存活下來。而且宗教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的學習、模仿和交流,遠遠超過今天的宗教。宗教誕生以來的兩千年里,伊斯蘭教在更長的時間裡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基督教反而是落後的代名詞,只是最近的500年里逆襲了而已。了解了這段知識,可以幫你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今天的世界問題。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歐洲版的武則天,伊蘇利亞王朝的末代皇帝伊琳娜,來認識一下
※拜占庭的文化既有東方基督教特徵,又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精髓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