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代也有胎教!其主要是圍繞什麼核心內容進行的?

漢代也有胎教!其主要是圍繞什麼核心內容進行的?

孩子是情愛的結晶,更是一個家庭的成果。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在胎兒的時候,也就是還在母體的時候就要加以重視。在漢代,胎教並不只是從女子懷孕開始,而是在擇偶之前就開始了。漢代人對於擇媳的觀念是從對後代的期望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不僅重視胎兒本身,更加重視胎兒的親生父母。

在漢代人看來,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要同禮教仁恕相結合。上到天地國家,下到父母和師友,這關係著婚嫁人自身的生活前景,絲毫大意不得,擇偶的嚴肅性也就不用說了。因此,漢代人將此作為國家大事來看待,並將胎教問題列入了宗廟進行管理。漢代人對於胎教的認識是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如《周易》中所說:「正其本二萬物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在先秦的經書中均將胎教問題當成是絲毫不可懈怠的大事來看待。

《周易》

漢代人進行胎教,可以參照宮廷內部對婦女實施的胎教。在王后懷孕至七個月時,就會被按例安排到特定的房間去居住,朝廷中要派兩個要員,太師和太宰,率領群僚擔負起監控的責任。在此後的三個月里,王后的行動和意願都必須符合禮的要求。就算是聲樂和飲食也同樣符合禮的要求。尚在娘胎中的未來國家的君主是不可隨便亂吃、也不可隨便亂聽的。在嬰兒降生啼哭的時候,還要配嬰兒的啼哭進行鼓樂,使啼哭配著鼓樂達到禮的要求。

漢代的胎教一直圍繞著「禮」這個核心。在嬰兒降生後,漢代宮室就會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進行一系列對應的禮儀活動,要求甚為嚴格,它是胎教的繼續。同樣,對於出生嬰兒的取名,也是特別重視和講究的。史載:「卜王太子名,上毋取於天,下毋取於地,毋取於名山通谷,毋悖於鄉俗。」這是為了達到「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也」。

漢代的胎兒教育,主要是繼承和借鑒了先秦時代的諸多經驗,其中還吸收了很多的教訓。賈誼在《新書·胎教》中寫道:「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可以看出,要特別重視有妊女子的立、坐、歡、處、怒等人情緒的節制和規範,實際上也就是對孕婦本人心理調適和內心修養的具體要求。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健康成長,作為母親,必須以最好的言行舉止度過孕期。

賈誼

漢代人的胎教意識,不僅僅是單純對懷孕的女子提出要求的,對於嬰兒出生之後所接觸的人也有明確的要求。比如成王出生後,一直接觸的都是仁義孝悌之人,並有賢臣輔佐左右,才會成為一代聖賢。

漢代人通常將未成年人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嬰兒、孺子、悼、幼、童五個階段。在《白虎通·辟雍》中說道:「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籍。」而在《四民月令》中說道:「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學五經」。漢代的「童」其實指的是現代的青少年時期,還有大男和大女的概念,漢代的大男和大女都指的是15歲以上的成童。他們既要承擔徭役,還得承擔法律責任。

《白虎通》

漢代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一般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嚴父慈母」。女子對於孩子的教導多採用勸說和說教的方式,而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多採用嚴厲的言辭,在必要的時候還要給予體罰。在漢代的家庭中,男童較女童受到更多的重視。

在漢代對子女的教育中,貴族有專門的「傅」負責,而普通百姓的孩子則通過「小學」來完成一個孩子童年時期的啟蒙教育。孩子們一般八九歲入小學,主要是教孩子學習寫字,為其進入「大學」打好基礎。

在教學內容上,經歷了一個基礎到精華的過程。對於孩子們的教學,在早期主要就是重記憶而輕理解。這個時候,很多神童湧現出來,這是由於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智力開發的影響。比如,兩漢之際,馮衍在九歲的時候就能誦詩。這個時候很多兒童在行孝和政治方面也表現出了極強的實踐能力。漢代非常重視孝道的教育,行孝在兒童的心中留下極深的烙印,如為父請命。在《三輔決錄》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鮑恢的父親是縣吏,因為犯了罪,縣令要處死他。鮑恢當時才十三歲,一直跪在天寒地凍的門外晝夜號哭,為父親請命,縣令終於被鮑恢的孝道所感動,赦免了他的罪。

不論哪個朝代,孩子都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漢代對於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受到家庭和社會兩個環境的影響,這是一個相互影響和滲透的過程,值得後世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四處奔走,蔣百里能實現「聯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嗎?
親赴前線督戰,卻遭後院起火,吳佩孚該怎麼辦?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