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許曉鴻:研究大腦「雙性潛能」 安能辨我是雄雌
許曉鴻在實驗室 湯彥俊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4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許曉鴻:研究大腦「雙性潛能」 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者 鄭瑩瑩
「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你的大腦里都具有這種跨性別的潛能,也許認識、開發這種潛能,你可以造就一個更完善、強大的自己。」中國女科學家許曉鴻在研究大腦的「雌雄差異」。
許曉鴻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其研究組於今年1月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前人沒有做過的關鍵實驗——跨性別行為學實驗,這個在小鼠身上做的實驗揭示了大腦也許是雌雄同體的。
在許曉鴻看來,雖然並非一點差異也沒有,但人類的腦子裡,並不存在像喉結、隆起的乳房這樣明顯區分男女的結構,「男女大腦在結構上是一致的,實際上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大腦也許是雌雄同體的。」
在男性佔據主導的中國科學家隊伍中,女科學家鳳毛麟角,年近不惑之齡的許曉鴻是其中之一。
許曉鴻在實驗室 湯彥俊 攝
當女科學家有何不同?她說,其實很多職業,女性並不比男性做得差,很多性別差異是環境所致,並非能力差異,比如,婚孕後的女性可能有更大的家庭壓力,她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讓大家認識到這一點。
許曉鴻出生在安徽省碭山縣,母親是上海知青,幼時,她常隨著母親在縣城醫院的製劑室里幫忙貼貼標籤、搬搬瓶子。
回首,她說她這一代人趕上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有很多單純、美好的畫面可以回憶,這些都鏤刻在時代里。
第一次對科學家這個詞有印象,許曉鴻回憶,那還是在小學。當時課本上介紹工人、農民、科學家,穿著白大褂、拿著試劑瓶的科學家,讓幼小的她覺得與眾不同,所以當老師問他們長大後要做什麼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科學家。
長大後,許曉鴻一步步地實現著自己的科學家夢:1996年,她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系。選擇生物,是因為她覺得在高中所有課程里,生物是最不單調的,跟日常生活最貼近的,而且那時大家都說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於是就這樣學了生物。
而後她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一步學習。2012年許曉鴻回國,來到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國內可做的方向會更寬廣些,項目比較多,資金上也有支持。」
這些年,許曉鴻圍繞「大腦雌雄差異」這一科學問題,在小鼠分子遺傳操作以及行為表型分析方面進行了系列研究,尤其在複雜行為的遺傳基礎和神經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開拓性進展,論文先後在Cell(《細胞》)、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先後被Nature(《自然》)、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Biomedical Advances(《生物醫學進展》)列為研究亮點。
中國這些年對科技創新、人才發展愈發重視。許曉鴻說,回來感覺挺好的,所在的平台好,同事也不錯,在這個過程中,她覺得自己得到了進一步成長。
在她看來,現在是一個做科研的機遇期,各個領域能迎頭趕上的人越來越多,她希望科學評價體系能相應完善,更豐富多元,不單以發表文章「論英雄」,「不同學科之間好比乒乓球與足球,很難用同一標準去衡量。」
許曉鴻目前最大的一個發現就是用實驗證明了大腦具有雙性潛能。未來,她想開拓新路,「每個人入行都像在走一條路,我原來受到的專業背景訓練,讓我可以更直接地轉到現在這條科研道路上,如果想一下子跳到其他領域,並不容易。」
儘管知道跨學科很難,許曉鴻說,自己未來很想把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做個結合,去更好地理解,乃至幫助治療一些精神類疾病。(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亂問責、錯問責、問錯責現象冒頭
※香港浸會大學撒麵粉慶生爆炸致12傷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