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成人禮,開始於他們的勝利
自從[狗十三]定檔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它就成為12月值得最期待的華語電影之一。
[狗十三]現已提檔,12月7日就將公映
[狗十三]的吸引力不只源於5年等待帶來的神秘感,還有導演曹保平一貫高水準帶來的號召力。
2013年,影片這款海報讓人印象深刻
從2006年[光榮的憤怒]算起,曹保平至今一共就只有5部電影上映,相當低產,可質量卻是國產導演中的佼佼者。
△從左至右依次為,[光榮的憤怒](2006),[李米的猜想](2008),[烈日灼心](2015),[追兇者也](2016),4部電影豆瓣平均分超過7.8
而在11月30日舉辦的首映禮上,[狗十三]也獲得不少溢美之詞,很多影迷感嘆:這5年,沒白等!
首映禮上,業內導演的稱讚
從題材上看,[狗十三]好像特別不曹保平。
這部電影不是導演最為人熟知的警匪犯罪類型,也沒有黑色幽默,它是一部青春片。
當曹保平遇見青春片,是什麼風格?
張雪迎出演[狗十三]時實際年齡大於影片設定,但瘦削的身材令她更貼近角色
▼
正如片名所示,[狗十三]講的是一個13歲女孩李玩(張雪迎飾),跟兩條狗的故事。
像大多數青春期孩子一樣,影片伊始的李玩帶著荷爾蒙賦予她的叛逆表現。
貼著艾薇兒海報,聽著涅槃的垃圾搖滾,不愛正餐,反而喜歡在晚上煮速食麵吃。
垃圾食品才是孩子們的真愛啊
骨子裡,李玩也挺倔的。
跟隔輩兒的爺爺奶奶沒有共同語言,她選擇端著飯碗去聽竇文濤扯淡;不常見面的父親(果靜霖飾)強硬地為她選擇英語小組,她連著好多天沒跟父親說話。
家人對青春期少女的無聲反抗都不以為然:孩子嗎,哄哄就好了。
於是,獨斷的父親給李玩送來一隻小狗,以示求和之意。
李玩呢,雖然一度拒絕父親的禮物,最後卻也架不住「真香」定律,欣然接受,還給小狗起名 「愛因斯坦」。
李玩其實內心對小狗很喜愛,也捨不得拒絕一直粘著她的撒嬌萌寵
畢竟,這隻幼犬是家中最需要她的生物了。
生活平靜的表現很快被愛因斯坦的走失撕扯開。
李玩對愛因斯坦的執著超乎想像。她不顧家人勸阻,深夜出門挨家挨戶尋找愛因斯坦。
為了這個玩伴,李玩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
推倒爺爺,害得奶奶迷路......
家人對李玩為數不多的歉意已經轉化成埋怨
即便李玩 「作」到讓人想吐槽一句「熊孩子」,可父親乾脆的巴掌還是看得人心驚膽顫。
然而這不是片中唯一的暴力片段。
▼
[狗十三]最殘忍的地方不僅僅在於父親這一次肢體暴力的展現,還有家人對李玩一次次愛的教育。
他們念叨著,希望孩子懂事。可所謂的「懂事」不過是要求李玩無條件地順從,或是成全他的臉面。
動手之後,父親抱著李玩和解,希望她能不記仇,忘掉不愉快
中國家庭慣於教導孩子們克己復禮。
只不過,在他們心中,這「禮」代表的是家長權威。
我們一向不願承認,父母之愛是有條件的。[狗十三]挑釁般地揭開這個所有人都在逃避的現實,卻也沒有把父女樹立成完全對立的關係。
它沒有包庇任何一方的缺點,也沒有將其進行臉譜化處理。
看得出,父女間的感情還是很真摯
李玩最初的確有些自我,可家人難道沒有幫她平穩過渡的方式嗎?
有,不過巴掌更簡單。這是他們從父輩處沿襲的傳統。
父親更不是一個於濫用暴力的人,誰都無法否定他對女兒的愛,可他不得其法。
父親以為隱瞞小兒子的降臨是保護女兒;買來另一隻「愛因斯坦」能安撫女兒;揮舞拳頭是教育女兒......
心中深藏的愛意,表達出來反而化為傷人的利劍。
父母真的了解過孩子為什麼哭嗎?
或許很多80、90後都聽父母抱怨過: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複雜?
相較於父母那一輩,當今青年人對自我的關注,對個性化的追求似乎都更強烈。
然而,焉知這些簡單粗暴的父母年輕時不曾同樣是「複雜的小孩」呢?
李玩的父輩,也許都有過困惑與掙扎。只是,經過緩慢的錘鍊後,人往往會將自己受到的傷害合理化,再傳遞下去。
父親的成長故事同樣令人好奇,影片對此的留白也給人更多遐想空間
所有人的青春都會結束,但並非所有個性都會消亡。
可惜更多人還是像李玩一樣,在天真憧憬著父母關愛理解的年齡,被迫催熟。
她原本可以充滿不切實際幻想,無傷大雅任性的青春,過早枯敗,提前邁入成人階段。
這才是屬於中國孩子的青春片。
看過[狗十三]的人大都稱讚它是十年來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相比那些拙劣搬運國外校園劇,明顯水土不服的電影,或是受疼痛青春小說啟發,充斥著濫交、墮胎、謀殺的意淫之作,[狗十三]太真實了。
它像是濃縮了很多中國孩子的青春,情節直指人心,一下戳到你努力忽視的傷疤。
在11月30日,《看電影》觀影團攜手[狗十三]舉辦的「越長大越懂事」主題觀影會上,一位三刷本片的影迷在與主創交流時仍忍不住失聲哽咽。
《看電影》定期舉辦的觀影會現場
在[狗十三]中絕沒有無病呻吟,更沒有誇張狗血,它令人似曾相識。
而它歷時5年的「擱置」並沒有令它的表達變得過時,李玩的故事還在不斷重演。
曹保平導演在首映禮中也談到這點:「雖然等待了五年,它的主題在當下很多家庭中依舊比比皆是,它始終擁有能和主流觀眾們產生『共情』的情感聯結。」
影片結尾,李玩突然跟自己那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弟弟,變得「親密」起來。
因為他正在體驗李玩曾遭受的挫折教育。
被灌下令人作嘔的牛奶,強迫學習自己不擅長的事物,一聲聲反抗聽起來是那麼微弱又熟悉。
[狗十三]對擁有類似成長經歷的影迷而言,無疑是一部催淚之作。但它卻少見怨氣與指責。
李玩像是始終在獨自對抗家庭
中國人的家庭相處之道從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價值觀,我們怠於致謝,更恥於道歉。
我們主流的家庭形象大致只分兩種,一種是端著一團和氣,另一種就是「第三調解室」里那些雞飛狗跳。
[狗十三]在令我們為自己那段早逝的青春扼腕嘆息時,也讓我們對父母多了些了解。
他們的行為也受困於時代的局限性,他們已經在自己能力範圍做到最好。
希望生活中的溫馨比電影里更長久
帶著父母一起看場[狗十三]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不是中國式和稀泥的和解方式,把[狗十三]當作一劑預防針也未嘗不可。
我們無法避免成為李玩,但我們必須拚命努力不製造更多李玩。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