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專欄|《千金方》觀止:大半夏湯(二)

原創專欄|《千金方》觀止:大半夏湯(二)


原創專欄|《千金方》觀止:大半夏湯(二)


按:

閩、粵等濕盛之地,盛行茶文化、煲湯文化、涼茶文化,民多飲水漿,停飲積水而不散,遇寒則顯病,此方當為首選。

一、大半夏湯

原方:半夏一升、生薑八兩、白朮三兩、茯苓、人蔘、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

治冷痰飲癖胸膈,中氣不運方。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註:癖〈名〉潛匿在兩脅間的積塊。中醫分為食癖、飲癖、寒癖、痰癖、血癖等。癖者,謂僻側在於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諸病源候論·癖病諸候》:「因飲水漿過多,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

張璐先生衍義:《金匱》大半夏湯,但用半夏、人蔘丶甘草三味,水蜜和煎,以治胃反嘔吐,此用參附、術附、桂附合苓桂術甘湯,仍用《金匱》三味,以治冷痰飲癖,故不用水蜜和煎,而用生薑以滌痰氣也。

二、諸葯解

關於人蔘:

《本經疏證》:

1、《別錄》曰: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可見腸胃中不冷,雖心腹鼓痛,亦非人蔘所宜也。

2、蓋嘔者,脾胃虛弱,更觸邪氣也。人蔘色黃氣柔,味甘微苦,惟甘故補益中宮,唯苦於虛中去邪,嘔之必用人蔘以此。

關於生薑:

《本經疏證》:

1、乾薑之治嘔,為兼及他證而用,生薑則專治嘔。生薑得夏氣多,故功主橫散。乾薑得秋氣多,則功兼收斂。

2、生薑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傾頹,行津液,一皆取期橫散之功。無論在下在上,但在上則任之輕,在下則用之重......。

關於桂:

當代學者高望先生論曰:桂心:桂皮,皮囊也,載括一身之氣,故身(形陰)得氣以充。氣陽也,從天而下,故皮之用,從氣之運之動。其在少陽也,桂皮得少陽氣之正,故甘也,木克土也。桂心,天之少陽與地之太陰合化之物。凡皮,地上部皆是,皮,脾也。

桂枝:龍之象也、破陰而出。故桂技湯又言陽旦,青龍諸方必有桂枝。桂枝去皮其義至此,彰乎?外實形也,中空陽也!

原創專欄|《千金方》觀止:大半夏湯(二)

三、大半夏湯釋義

1、此方乃一河圖也。四君加小半夏升降脾胃。《疏證》栝蔞條雲:寒且濕之動為嘔為噦。所謂加桂附以益火之源。

2、張大昌先生雲:中部水飲以半夏、生薑為主。陰旦之陽用也。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湯增加中上焦滌痰飲之力。人蔘同附子名參附湯能固下焦元陽將脫、協桂更能助下焦之陽。

余國俊先生論陽虛水腫:「人之水飲,是非陽氣不能宣通。」張錫鈍制「加味苓桂術甘湯」、以通補心脾腎三臟陽氣。「上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膈上、中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脾胃、下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膀胱。水飲停蓄即久逐漸漬於周身、而頭面四肢皆腫......」

心脾腎三臟之陽氣,原是一以貫之,虛則皆虛,故張氏同時溫補心脾腎三臟之陽氣,其自注:「用苓桂術甘湯以助上焦之陽,即用甘草協同人蔘,乾薑以助中焦之陽。又人蔘同附子、名參附湯(能固下焦元陽將脫),協同桂枝更能助下焦之陽。

按:張氏之論誠然、但不是無根之水。愚從來反對自擬方、當你自得意多年後、無意間翻書某頁、看到古人早己在前頭。

3、如下[附1]~[附7]此方之用處大矣,包括水秘在內,慧心者得之。

附1:《金匱》大半夏湯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治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原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蔘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葯取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蜂蜜釋:

a、《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葯。

b、《本經疏證》雲:化蜜入水,惟大半夏湯為然,則更神矣,夫化蜜入水,欲水之不衝激也,揚之欲其水縱上涌仍就下也,以多其水煎消其五分之四,欲其純化為氣,以噓枯澤槁也,故用治胃反。

c、胃反者,巢氏所謂"營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為胃反。"因知胃反非飲不成,化蜜入水,揚之二百四十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半,皆所以治飲者也。

陳伯壇論《金匱》大半夏湯:

1、朝食暮吐,變為胃反,曰寒在上,反上脘者也。

2、暮吐朝亦吐,乃脾傷則不磨,宿谷不化名胃反,反中脘者也。

3、本方則水和一升蜜,不離乎以稼穡作甘之精義為製作。

4、本證〈大半夏湯證〉反下脘者歟。上文兩證皆因吐致變,在胃反之前,則吐為劇。本證先胃反而後嘔吐,非明言其朝食與暮食也。......夫腎者胃之關也,關之為言塞也、扃也,能收納水谷之精而藏之,苟陽明不治,腎獨能治於里乎?

5、《經》謂二陽為衛,二陰為雌,陽明少陰皆有守土之責也。何以腎不反而胃獨反耶?不知胃之上脘其形覆,中脘其形仰,下脘其形垂:具有反正相生之妙用,不能一律疑其反也。......下脘治則上脘中脘而治,用小半夏湯無當也?......大半夏湯主之,明乎氣之所以上下,而後知長沙之通天手眼。

附2:小半夏湯

原文:

1、《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2、《金匱要略·黃疸病》: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3、《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原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注:

a、孫真人云:生薑嘔家之聖葯,嘔為氣逆不散,故用生薑以散之。

b、大昌先生雲:中部水飲以半夏、生薑為主。陰旦之陽用也。

c、《疏證》栝蔞條雲:寒且濕之動,為嘔為噦。

附3:《金匱》小半夏湯加茯苓方

本方為《金匱要略·痰飲篇》方,為治療「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設。以生薑宣散,半夏降逆,合用止嘔行水而降逆,能止噁心嘔吐,茯苓去水寧心,泄腎邪,利小便,則眩悸止而痞消。

陳伯壇曰:此方非支飲之通方,乃飲家之通方也。

原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附4:《傷寒》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現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屬於風寒濕邪而成者。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桂枝附子湯方。

附5:《傷寒》甘草附子湯方

白朮3兩、附子2枚(炮)甘草2兩(炙)桂心4兩。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主治:療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氣。(以下與〈傷寒〉甘草附子湯主治同)又治風濕相博,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方。陳伯壇先生論:書風濕相博不書傷寒,以寒在骨,是以知病之在骨。

附6:《傷寒》白朮附子湯方

炮附子三枚,白朮四兩,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水煎,分三次服。初一服,其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

主治:《金匱要略方論》方之白朮附子湯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附7:苓桂術甘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朮甘湯主之。

陳伯壇云:苓降天氣,術升地氣。......天氣乃足太陽之互根,地氣乃手太陽之互根,陰升而陽降者太陰也,陽升而陰降者太陽也。......惟天氣不降可以窮麻黃,地氣不升可以窮桂枝,則有上下與天地同流之苓術在,以默運其升降。

聲明:

·本文為愛新覺羅·恆偉原創,收錄於《溫脾丸的前世今生》。歡迎喜愛傳統醫學和傳統文化的讀者交流、分享,也希望大家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中醫家APP關注」千金方匯講「原創專欄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選用薏苡仁
郝萬山教授:這個方子,專治精神分裂症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