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儒家對於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分別,認識很清楚。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把人生規劃的很明確,也很睿智。尤其是孔子,他的人生歷程和生命境界隨著年齡的增加,在不斷的成螺旋階梯狀的向上攀升,最終進入到了一種近乎神靈的超高精神境界。這個歷程也許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深度進行學習和體悟的最好榜樣。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孔子的人生歷程: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譯文:我十五歲就專心求學,心志堅明,所學的是內聖外王之道。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學有根柢,非外力所能搖動,但尚不知權變之道,可即可,不可即不可。至四十歲已沒有疑惑,遇事可通權達變,無可,無不可。到了五十歲,即知天命,知道自己有辦政治、辦教育的天命,當衰周之時,聖賢的大道不能推行已經很久了,孔子學易經至此時已有所得,知道自己有弘揚傳承道統的天命。到了六十歲,耳聞他人之言,能順知他人的心意,達到耳根通順沒有障礙的境界。至七十歲,能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能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起心動念都不離開道,成就無過失的至聖。

15歲:志於學

「十五而志於學」這個意思很明白,就是少年時要多學習,多讀書,多認識外界的一些新事物,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志向,培育崇高的理想。比如周恩來在上中學時,就發奮學習,為自己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總理的這個例子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十五而志於學」。

孔子年輕時專心求學,心志堅明,所學的大都是內聖外王之道。現今十五歲基本要讀完九年義務教育了,正是立志你的大學夢,和你的理想;是你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十五歲也正是孩子們的叛逆期,所有無論作為老師或者家長都要把孩子正確引入立志好學的正道上去。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30歲:而立

「三十而立」,這個「立」字是怎麼講呢?從前有一個人進考,題為三十而立,他做一篇八股,破題說:「夫當兩個十五之年,雖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也,」以為「立」字是站的意思,這個當然是笑話。

「立」字何解,也可以從論語找到根據。孔子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由此可知「立」是「禮」而言。但也不是磕頭作揖的意思,大概照《禮記》的說法很對。《禮記》雲「禮所以制中也。以俗語言:就是做事要恰到好處。《論語》說:「克已復禮謂仁。」何謂克己復禮?就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能如是,才可以「立」。

三十歲不論是人的體力、精力、腦力都是最旺盛的時候,學什麼都快,所以在三十歲之前盡量要把自己喜歡的事業做出成就,否則,以後你的會因家庭、社會、瑣事、等拉住你較難前進,或會倒退。

40歲:不惑

「四十而不感」的意義很明顯,「不惑」就是有「智」了。「智"即「了解」了,對世間很多事有了認識,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對於仁義禮有了了解,才算是不感。孔子三十歲時候的行為,大概都合解了,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以立,來可與權。「這幾段意思,可以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相互對應,互相促進和啟發。

為什麼可以立,未可與權?因為對於禮沒有了解和認識的人不知禮隨時可以變通,所以,未可與權。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淳于果問道:嫂子掉到水裡,可以用手去拉她么?孟子說:「不授,是射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漏之以手若,權也。」所以對於禮沒有了解和認識到一定程度,也就不能理解變通的真實內涵。

孔子四十歲已到不感程度,對於禮就有了充分了解,其行為和內心已經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如果你在四十歲,對人世和人生還有很多困惑,還有很多看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有問題了。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50歲: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境界是由道德境界進步到了天地境界,此所命,與世俗所說的命運不同。命運側重點在人間和人事,而這個天命乃是人所通遇之宇宙間的事變,在人力許可權之外,為人所無可奈何者,不隨人的意志為轉移者,乃是天命。有人把命運和環境混淆不清,常聽人說:我要戰勝天命,這大概是戰勝環境之誤,因為天命是人力所無可奈何的,你再厲害,能戰勝生老病死嗎?所謂人力所能做到的,都不是天命。

孟子所謂「知命者不立於危之下」。如果你以為自己的命好,站在危牆之下,不會壓死的,結果牆倒終於壓死了,這個與天命的命無關,因為人力還沒有盡到。知命者,就是了解人力總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餘下來的一點才是天命。

五十歲雖然從身體方面慢慢老了,但是心也跟著熟透了,擁有了人生豐富的閱歷,一般重要決策還是要聽取五十歲以上的人的意見;故說知天命之年。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天命不可違。

60歲:耳順

「六十而耳順」,這個耳字很難解,從前大家說:「這個耳大概就是我們頭上的耳。這樣彷彿和境界沒有關係了。近來有一個新解釋,「耳」大概就是「而已的急讀」,像「之於」的急讀是「諾」一樣這樣講來,這一句話就是六十而已順的意思。順者,是接著上面的天命,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順天命,都是人力之外,無可奈何的一點,只有付諸天命了。這順天命的時候,當然是樂天之命了。

樂天之命故不憂,到了七十歲可以從心所欲,隨便一舉一動就都合乎道了。孔子的人生修為到此,已經達到了最高點。

人到六十,已是花甲之年,世事輪迴,就要認老了。按現代人說法,國家規定都已經退休了。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說什麼都無所謂了,我已經都能聽下去了。無礙無失。

70歲:從心所欲,不踰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途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在七十歲時實際上已經到了神靈境界,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他完全把人生上升到了天地境界,與宇宙萬物同一,化為一體。在天地境界的人,所做的也是日常之事,但卻不是出於選擇,也不必需要努力。一切從心,一切順其自然,不過,這個自然,並非沒有自覺而是可以從心所欲,比如:此地有一塊糖可以吃,也知道糖不是他的,不能吃,但總想去吃。成年人有自己的道德判斷,不能吃就不吃也沒有什麼。這是一般成年人的了解程度。再比如:功名富費,如果道德境界中的人覺得這是不應該得的,就不去要,也是出於有意的選擇,天地境界的人覺得不應該要的就不動任何雜念,他去除這種雜念並不要什麼努力,對於這些外物誘惑,他根本就不會動心,此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人到七十古來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還有什麼不能放下和釋懷的呢?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看完了以上,你覺得孔子的人生歷程如何呢?你能做到孔子的一半境界嗎?如果到了晚年,當我們回顧一生,能真誠的對自己說「你這一生是值得的」這句話嗎?歡迎後台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8個佛家智慧心得,送給家人和朋友
8首美得不能再美的唐詩,外加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