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自馬克思、塗爾干及韋伯等創立古典社會理論以來,社會理論更成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顯學,併產生了一批卓越的社會理論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基礎,但相對於時代需要仍顯得滯後和不足。基於此,12月1—2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舉辦了首屆「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安徽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杭州師範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余位學者與會。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鄒詩鵬闡釋會議主題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鄒詩鵬介紹了本論壇設立的基本理念和意圖。在他看來,做實做精社會理論、培植更多的青年優秀人才,乃本論壇的基本目標。社會理論本來就是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也是哲學、社會學以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傳統及範式。當今世界的諸多問題,例如民族國家、都市、網路、空間、身體、性、技術、環境、分工、認同、流動、民粹主義等等,都特別有必要並值得展開社會理論研究。社會理論所具有的洞察、分析與想像力,使其在分析和處理複雜而多變的社會關係、過程及其事件方面,顯示出相當的優勢。社會理論不走極端,不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後革命到治理的持續而又艱難的轉變與調整過程,特別需要社會理論的資源乃至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本身就具有「執兩用中」「致中和」追求和諧大同的社會理論傳統,而且,針對當代世界面臨的民粹主義困擾,中國社會理論資源及其智慧意義愈加顯著,值得挖掘與闡釋。在哲學研究方面,作為與倫理學、政治哲學同等重要的當代實踐哲學之一種,社會理論特別有必要加強。此外,社會理論的研究也有益於加強哲學本身的開放以及哲學向相關學科的溝通對話。
論壇期間,與會學者圍繞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涉及「馬克思社會理論的定位、核心概念及其同現代社會批判傳統的關聯」「關於古典社會理論與現代社會科學形成的關係,十九世紀知識型與結構主義社會學傳統的形成」「中國社會理論傳統的分析與運用」「韋伯的價值中立思想引發的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兩大方法論的爭論及其意義」「對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資源的深入討論」「對若干當代社會理論資源如福柯、德波、吉登斯、卡斯特、斯圖亞特·霍爾等相關思想的討論」「都市馬克思主義及其社會批判理論」「當代精神處境的社會文化分析」。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講師謝晶 主辦方供圖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認為,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極端時期不太可能出現社會理論,社會理論應當是在一個社會緩慢的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儘管諸國家民族也都有社會理論傳統,但古典社會理論傳統卻應當特別歸之於英國與歐陸兩大近代傳統,並由此奠定了現代社會科學的興起。這兩類傳統:一類是英國式的自我保存,基於個人主義的制度建設;另一類是歐陸服務於國家學及官房學的社會建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講師謝晶對「瑪納」與實踐觀念的可譯性作思想史考察,研究了塗爾乾結構主義方法論對於規範性的現代社會科學的奠基意義,藉此對絕對主義方法論提出質疑。她認為,當今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普遍化與本土化兩個極端,而在普遍主義已經取得話語權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強調社會科學相對主義方法論的價值。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考察了馬克思社會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即《導言》中的「實在主體」。他認為,「實在主體」就是「既定社會」,且「主體即社會」。這一概念不能在抽象的形式邏輯或先驗邏輯、而應在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中去理解,由此他批判了康德範式,因為後者缺乏清晰的社會歷史維度,不可能成為現代社會科學的當然基礎,真正奠定現代社會科學基礎的是馬克思,同理,不應以形式邏輯或先驗邏輯為據,將中國樣式看成西方樣式的翻版。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認為,馬克思開創的是面向資本主義的現代性社會批判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走向當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如何可能從「抽象的」本質科學上升為「具體的」現實社會科學。以列斐伏爾、阿爾都塞、大衛·哈維、吉登斯等為代表的左派社會哲學家共同促成的空間化轉向,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並重構了當代西方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強乃社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強乃社主張,應建構都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範式。在這一構建中應積極借鑒相關理論資源,除列斐伏爾、哈維、蘇賈等外,應重視馬克思對都市的分析資源。總體上看,都市社會具有這樣幾個特點:經濟上,空間經濟和區位經濟的重要性增加;政治上,城市權和空間正義問題凸顯;文化上,呈現出普遍後現代尤其是空間視角突出的後現代時代。他還對現代性話語提出置疑,認為針對西方強勢的現代性話語,應當有一定的後殖民意識。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潘斌 主辦方供圖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潘斌認為,風險社會與其說是關於資源與財富的分配,不如說是對風險認知與風險治理能力的分配。在這個意義上,能力進路的分配正義是在契約論進路的分配正義之外的積極嘗試,它試圖修正羅爾斯正義論偏重於財富與收入的分配邏輯,轉而根據可行的能力來決定資源的合理分布。「能力門檻」的分配進路一方面需要遵循一人一票式的算術式平等原則,但基於自然的偶然性因素與社會的偶然性因素所導致的不平等使得差異原則也不可或缺。
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教授王小章對現代人的「厭煩」情緒作了社會分析。他強調,「厭煩」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本體性的情緒。韋伯的「人格」論述詮釋了一種「招魂」式的自我修鍊型自我實踐;齊美爾、福柯詮釋了一種「無邊的挑戰」的自我實踐,這兩種自我實踐路徑存在著各自的困難,也都無法克服本體性的厭煩。馬克思則描繪了一條個體在「共同體」中實現自我的路徑,把握馬克思的社會關係說法有益於克服現代人的厭煩情緒。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肖瑛 主辦方供圖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肖瑛認為,當下哲學與社會學的社會理論研究理應加強溝通對話,相互吸取資源,以提升中國社會理論研究的整體質量。他分析了中國傳統社會天下為家與封建郡縣的相對相寓關係。封建和郡縣不僅僅是行政制度之分別,還同儒法之爭相對應,並指出儒家薪火相傳的核心,是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強化郡縣制的化私為公能力。對封建和郡縣既從體制角度進入又跳脫出體制範疇的考察,有助於我們既將之構建為一個分析傳統中國社會的總體性範疇,又在具體歷史進程中再現觀念和經驗的複雜關聯,進而為討論現代性問題提供歷史的思路。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郁喆雋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郁喆雋認為,以往關於韋伯方法論的研究著眼於價值領域不可還原以及彼此對立的特徵,成為某種互不干涉的「價值分立」論,然而,某些價值領域嘗試獲得或重新奪回「主神」地位,凌駕於其他領域之上,引發現代性的內在持續衝突,其中包含了對現代性的基本分析與診斷。因此,有必要將「價值領域」作為理解整個韋伯的基礎性架構。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李乾坤對福柯與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關聯進行探討,認為《啟蒙辯證法》中對自我保存原則的批判與福柯生命政治批判有著內在契合,共同探討現代社會的統治形式,以及這種統治形式背後的支配性力量。
「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集體照 主辦方供圖
據悉,第二屆論壇將於2019年5—6月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鬍大平教授代表承辦方提出,第二屆論壇將圍繞「現代社會基礎條件的變遷」「當代社會結構與功能變化」「社會文化現象及其文化理論研究」等三個議題展開討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張宇燕:中國對外開放的理論邏輯
※中印人口轉型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