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

唐詩閑讀:「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

我的本業是篆刻,我最喜歡的篆刻家是晚清篆刻大師趙之謙,喜歡的原因當然是他的人格魅力。趙之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個大官,為民請命,可是在他那個時代,想做這件事,首先就是走順、走通科舉這一條路,但悲催的是,他參加了三次考試都沒有成功,原因很怪異:有一次是他的文章寫得太艱深,引用的典故太多,主考老師要查資料才能看懂,於是煩他;還有一次是他的文章用字太生僻,主考老師乾脆不認得,怎麼可能過關。他就那麼蹉跎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之謙在無可奈何之下捐了一個小官,捐官那一年他44歲,最後死在任上,他的終生願望並沒有實現,但艱難的人生促成了他傑出的藝術才能,於是我們得到了一位晚清「印外求印」集大成的篆刻大師。

(趙之謙和他的「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詩歌史上也有這麼一位,他也兩次正式參加科舉,都被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擋在了門外,特別是第二次,那一次參加科考的人,不管考好考壞,一概沒有錄取,李林甫直接跟玄宗說:吾皇萬歲,你太英明了,現在民間已經沒有賢能了。這一位詩人是杜甫,大家都知道,杜甫有兩大理想:一是成為一個大官,這跟趙之謙一樣;另一個是成為一名大詩人,最終他沒有做成大官,雖然當他在鳳翔見到新皇帝時似乎得到了一個看上去很重要的官職(左拾遺),說起那次見皇帝,他在詩里說「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可見他落魄的樣子。那一年他45歲,但實際上,他真正有機會履行職責的時間只有四個月,餘生的時光,他都在顛沛流離中過著窮日子,當然,最終他實現了兩個理想中的一個,他真的成了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

趙之謙曾經刻過一方印,印面內容是「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我們說,對自己的人生有自己構想的人或者說是有理想的人才會在自己未成名時,擔心自己年歲變大,擔心時光飛逝,正是這個原因,趙之謙才會刻這樣一方印。

(現在的杜甫草堂)

其實這句話出自杜甫的一首詩,他有一組詩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這句話出自第七首,全詩如下: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詩題里說,這組詩寫於乾元年間,乾元是唐肅宗的年號,乾元二年,就是759年,這一年杜甫48歲,七月,他從華州(就是現在的陝西華縣)棄官流寓秦州(現在的甘肅天水),到了十月,他又轉赴同谷(甘肅成縣),在同谷又住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一段時間,除了來回奔走于山野荒道之外,還是杜甫生活最為困窘的時期。困窘到啥程度呢?一家人因為飢餓病倒在床上,只能在山野里挖土芋來充饑。

(杜甫悲愁的生活)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開篇的這句其實也有出處,大致是《離騷》里「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濃縮,杜甫是從小就有報國之志的,但到這一年,他已經四十八歲了,仍然在四處奔波,名未成,身已老。而且在飢餓之中奔走在荒蕪的山路上,何等的愁慘不堪啊。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杜甫曾經有十多年在長安的生活,這十多年,他「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為了獲得報效國家的機會,他做了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也接觸了各種類型的達官顯貴,他親眼看到很多少年子弟,憑藉父兄餘蔭,隨手就取得了卿相的位置,因此,他極端反感,極端激憤地又說「富貴應須致身早」。這跟女作家張愛玲的「成名要趁早」或許有相通的地方,但更多的卻是杜甫發自內心的憤慨。回想自己努力求取功名的過程,或許這憤慨之中,也有黯然的傷心。

(杜甫在山林)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詩人把眼光拉回到現實,他回憶起自己跟山中儒生對話的情景,這些山中儒生們相遇的話題多是感嘆自己不幸的遭遇,就算談起各自的過往,大多能談到的也只是一些讓人不愉快的往事,心中有家國情懷與憂國憂民的「懷抱」當然就無法實現了,被「傷害」了。

在回顧過往的長安和山野生涯之後,詩人默默地收筆了,因為這是七首詩中最後一首,所以說,「嗚呼七歌兮悄終曲」,詩寫完了,憤慨也表達完了,「仰視皇天白日速」,擱下筆,他仰望蒼穹,只見天上的太陽還在急速奔跑,時光在急速的消逝,一股遲暮之感、沉鬱之情頓時湧上心頭,但那又如何呢?如朱自清說的那樣,當你伸出挽留的手時,時光又在挽留的手邊流逝了。

(魯迅居處的對聯)

越是想不白過自己一生的人,越是珍惜時間,比如民國時期在北京的魯迅,在「老虎尾巴」住宅的書房裡掛著一幅集《離騷》句的對聯,由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喬大壯書寫,內容是「上聯:望崦嵫而勿迫,下聯:恐鵜鴂之先鳴。意思也是希望時間消逝得慢一點,以便做更多的事情,光陰有限,惟恐歲月易逝,怕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

(漂泊的杜甫)

當然,不管杜甫如何憤慨嘆息,或者如何的自嘆自傷,杜甫一生也終於沒有實現他的抱負,他把所有的心血都用於憂國憂民,這是時代的限制,他無奈何,也無力改變。他對於社會、民生的關懷是他深入骨子裡的本能,他是由衷的深切關懷,他不同於一般人,一般人是自己先吃飽喝足,然後再關心人民,杜甫不是,他到老年,流露四川,在四川的一條小船上,沒有飯吃,他還是在想著國家,想著「戎馬關山北」,如果我們把自己代入他的經歷,恐怕只有無盡的傷心和悲痛了吧。

讀杜甫的經歷,就好比讀今天這首詩,我們不禁要流下感嘆的共情之淚。長歌當哭,對於杜甫這個人的經歷及他的詩,我們實在值得多讀一些,多寫一些,以領略生命的無奈與悲傷。

(【唐詩閑讀】之127,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宋詞閑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