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解體危機再起?扒一扒卡達「退群」風波的來龍去脈
原標題:OPEC解體危機再起?扒一扒卡達「退群」風波的來龍去脈
周一晚上,當大多數國人睡眠正酣時,萬里之外的西亞傳來了讓全球能源市場震動的消息:卡達宣布,從明年1月開始,他們將退出OPEC這個控制著全球原油命脈的組織。
近幾年來,圍繞著這個中東小國發生了太多地緣政治事件,因此對於這個突然舉動,外界猜測紛紛。卡達能源部長卡比(Saad Sherida al-Kaabi)公開表示,「這個決定與政治衝突無關」,退出OPEC只是為了將精力集中在天然氣生產上,未來幾年內,他們將把天然氣產量提升40%。
當然,這只是他們的一面之詞,集中精力發展天然氣產業是合理的,卡達本來也是全球天然氣行業領頭羊,但是考慮到近年來卡達和OPEC事實上的老大沙特越來越多的衝突,說此事「和政治無關」,顯然是不太可能,卡比自己也在講話中,暗搓搓地諷刺了沙特在OPEC中獨斷專橫的行為:「我們並沒有說要退出石油業,但石油業被一個組織控制,而這個組織又被一個國家控制。」
1960年,為了控制全球原油供給、穩定油價,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委內瑞拉5個產油巨頭組建了OPEC,此後組織迅速發展,很快就吸納了另外10個成員國,其中就包括次年加入的卡達。在過去60年中,儘管有一些小摩擦,但組織內部總體還算穩定,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還一度攜手掀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
不過,從去年6月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以沙特為首的8個國家,非常決絕地和卡達斷絕了外交關係,其中僅OPEC國家就有沙特、利比亞、阿聯酋3個,且這些國家斷交手段非常激烈,不僅驅逐了卡達外交官和國內的卡達人,還要從海、陸、空切斷該國和外界的聯繫。
這個從阿拉伯半島延伸到波斯灣內的小國,很快就陷入了被孤立的狀態:唯一與其在陸地上接壤的國家沙特,切斷了卡達 40% 的食物和生活物資來源;海運的手段也會遭到巴林、阿聯酋、埃及等國的阻攔;卡達航空的多條航線,則需要繞行伊朗領空才能降落至多哈機場。
這次集體斷交,被分析人士視作「海灣國家之間迄今最為嚴重的政治分歧」。
大致介紹一下這件事的原因。卡達除了是有名的小國,也是有名的富國,人均GDP高達沙特的3倍,國內失業率低、王室政權穩固,國內沒有強大的宗教勢力和激烈的宗教衝突。由於和各方都沒有太大利益衝突,卡達有天然的優勢扮演地區中間人和調停人角色,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不過,近年來大環境衝突的加劇,卡達這套左右逢源的方法玩不轉了。在一系列事件推動下,卡達逐漸和走平民路線、反對專制王權的穆斯林兄弟會走近,同時,因為共享全球最大天然氣田「北方-南帕斯油氣田」以及抗衡沙特壓力的需要,他們又和沙特的頭號大敵伊朗走得很近,沙-卡關係急劇惡化,最終演變成去年的一刀兩斷。
這次卡達「退群」,效果有二:第一,打臉沙特;第二,可以鞏固自己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地位。
眾所周知,每當全球油價開始波動時,OPEC都會開一場大會。而依靠自身在中東國家宗教、政治和石油生產上的領先地位,沙特實際上扮演著OPEC領導人角色,每次會議,實際上就是他們在國際上露臉,展示自己威望的時刻。
因為近幾個月來全球油價雪崩,OPEC已經決定,再次召開大會,商討控制油價的手段,屆時,沙特又將迎來露臉的機會。然而,卡達的突然退群,顯然給了他們一巴掌。路透評論稱,卡達此舉,顯然是要讓OPEC實際領袖沙特難堪,並在OPEC本月6、7日開會討論如何應對油價下跌問題之前,讓OPEC展現團結的努力破功。
還有分析師認為,這可能直接導致OPEC組織分崩離析。普氏能源資訊公司分析師克里奇洛(Andy Critchlow)表示:「這是一個大事件,我關注OPEC 20多年來,從來沒相關會發生這麼大的事,這給OPEC未來帶來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前阿爾及利亞能源部長表示,卡達退出會造成「心理上的衝擊」,其他不滿沙特最近片面決定的OPEC成員國「可能仿效」。
對於卡達自己,此舉可以讓他們從OPEC組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卡達表示:「我認為,把注意力放在並非核心的業務以及長遠看無益的事物上,是毫無效率的。在我看來,把精力、資源和時間放在一個自己沒有真正話語權的組織里,尤其無用。」
國營油企卡達石油公司在推特上表示,他們計劃將天然氣產量從當前的7700萬噸/年,提高到1.1億噸/年。卡比說:「實現我們雄心勃勃的增長戰略,鞏固卡達主要天然氣生產國的地位,無疑需要集中所有努力、承諾和獻身精神。」
在目前全球已勘探的天然氣儲備中,卡達獨佔了1/3,而且他們並不依賴原油收入,這是退群的底氣所在。在去年衝突雙方氣氛最緊張的時候,和卡達斷交的阿聯酋,也沒敢封禁其經由阿國內通往阿曼、每天供應 5600 萬立方米天然氣的「海豚管道線」;同樣和卡達斷交的埃及,也沒敢攔下經由蘇伊士運河的卡達船隻。
彭博社當時分析稱,一旦「海豚管道線」被關停,全球能源市場將迎來最大危機,僅是中東地區國家每天花在空調製冷上的電力需求,他們都滿足不了。
相較於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重要地位,卡達在原油市場上的聲音要小得多。其60萬桶/日的產量,相較於沙特的1100萬桶/日,只能算得上一個零頭。要知道,在2016年為提振油價達成的減產協議中,沙特光減少的產量就達到49萬桶/日,最多減產甚至超過60萬桶/日,光減產就超過了卡達的產量。
正因如此,卡達退群引發的油市反應並不算太激烈,人們關注的,主要是此事可能對OPEC造成的影響,短期內主要是即將召開的產油國大會問題。
在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國際市場對石油需求減少,國際油價在過去不到2個月內下跌30%左右。在之前的G20峰會期間,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和沙特王儲薩勒曼(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達成初步約定,同意這兩大原油出口國將OPEC減產協議延長至2019年,但是,具體的事務仍然要等到6日在維也納召開的OPEC部長級會議決定。
卡達在會議前夕的突然退群,可能會讓一眾與會國措手不及。更讓沙特難堪的是,現在離他們宣布支持延長減產協議還不到1周,卡達就在退出OPEC的同時,宣稱要提高原油產量。雖然他們能增產的量不多,但在這個時間點上如此表態,足以好好噁心沙特一陣子了。
另外還要警惕的是,OPEC內部並非人人都支持減產,例如伊朗就在周一公開表達了不減產的意願,他們稱,沙特和俄羅斯的獨斷專行是卡達退群的原因之一,同時,「減產應該由主要的增產國家來承擔」,不應該由25個OPEC及非OPEC產油國共同承擔。有了卡達的先例,其他不願意遵從沙特意願的國家或許也會紛紛效仿。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卡達的離去不僅不會分裂OPEC,反而是為OPEC去除了最不穩定的因素,加強了組織內部的團結。石油觀察家韋德索芬(Cyril Widdershoven)博士稱,OPEC內部曾經出現過更嚴重的裂痕,比如伊朗前總統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就曾經在2007年的OPEC國家元首峰會上,和沙特發生公開衝突,但這2大巨頭的分裂都沒有造成OPEC崩潰,更不用說卡達。
另外,他表示,卡達退出OPEC,還有可能是快被擠出國際原油市場的無奈之舉。該國原油大部分來自和馬士基石油公司聯合開發的阿爾沙欣海上油田。過去,這個油田由於位置深、開採難度大,一直是採油技術展示區一樣的存在,開採時採用的延長多邊鑽探技術還創下過世界紀錄。然而,從目前來看,技術進步也已經到頭了,該油田已經出現結垢和堵塞現象,未來的情況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OPEC組織內的2大「刺頭」——卡達和伊朗走了1個,剩下的也很難掀起什麼風浪,對於組織的穩定是件好事。
韋德索芬表示,現在最有意思的就是6日的大會,屆時,卡達仍然將以正式成員的身份參會,但其利益顯然已經和OPEC不一致了。到時候會不會再有什麼風波,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英國無協議脫歐將重創汽車行業 預計2019年總銷售額下降高達20%
※福田區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生產總值超三千億,GDP地均集約度全市第一
TAG: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