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中的連環馬的真相:金人的戰陣

水滸傳中的連環馬的真相:金人的戰陣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煙雨橋

 空

千是 

00:00/04:46

作者:陳二虎

(呼延灼)

一、女真人的鐵浮屠與拐子馬

《水滸傳》中呼延灼連環馬大勝梁山好漢,後來「請」來了金槍手徐寧,教授鉤鐮槍法,才大破連環馬,那連環馬攻擊力極強,幾近無敵。其實《水滸傳》中的連環馬,應該源於女真人的重甲騎兵。

女真人賴以無堅不摧的就是以人穿重鎧,馬裹重甲,兜鍪堅固,僅露雙眼被稱之為「鐵浮屠」的精銳騎兵列於正面,兩翼佐以「拐子馬」,拐子,其意便是左右兩翼,也就是指正面大陣兩側的左右翼騎兵,以筆者認為,這就是施耐庵在書中所寫的「連環馬」的出處。

(連環馬)

二、吳璘對付金人騎兵的壘陣法

為了對付「鐵浮屠」,宋軍往往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馬足,其實最有效對付女真鐵騎的是抗金名將吳璘發明的「壘陣」法。

所謂壘陣法,就是在戰陣最前面放置拒馬,緩解敵騎的衝擊力,拒馬後面一排長槍手列於最前排,坐下後就不允許再站起來,這長槍上有倒鉤,也就是《水滸傳》中所說的「鉤鐮槍」,第二排是射程最遠的神臂弩,第三排則是強弩,都必須以跪姿等待敵人的進攻,最後一排稱之為神箭手。

這是一種以靜制動專門對付騎兵的有效方法,待敵人距陣地百步時,神射手先射,距七十步強弩手齊射,敵騎到了近前,長槍手刺敵戰馬或騎手。同時,兩翼配以騎兵,用以掩護中間的弩手,機動靈活地對敵人實施打擊。

(強弩)

三、文人風骨

吳璘正是利用這壘陣法與其兄吳玠多次擊敗金兀朮、撒離喝等金國猛將,曾經殺得金兀朮割須棄袍、撒離喝號啕大哭、韓常驚魂失目。

其兄吳玠去世後,宋朝權臣怕吳氏在四川的勢力過大,並沒有讓吳璘接任川陝宣撫使的職務,而是派了一個叫胡世將的文官來主持川陝的工作。

這個胡世將是一個君子,沒有那些文化人的窮醋擺譜,上任第一天就召集將校,認真地說:「我一不會騎馬,二不會射箭,更不熟悉邊防事務,女真人進犯我也上不了戰場,之所以來到這裡,完全是出於朝廷慣例,以文臣領武將,以後凡是軍事方面的大小事,都全權按照吳宣撫(指吳玠)在時的規矩辦,我不懂的各位教我,各位有什麼建議我一定極時上報朝廷,幫助解決。」眾將聽了,一顆心才放下。

(金人)

四、經營川陝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金議和,宋向金稱臣進貢,但不久金人毀約攻宋,兵分四路,很快佔領河南、陝西許多州縣;金將撒離喝率西路金兵,強渡黃河,攻佔長安,直趨鳳翔,這時,只有四川的胡世將與吳璘駐防在河池,情況十分危急。

胡世將聚將商議,參謀官孫渥認為河池不可守,應該退到仙人關一帶。

吳璘憤怒地說:「你動搖軍心,可斬!」並對胡世將表示願意以自家百口性命保證打敗來犯之敵。於是,吳璘帶軍大勝金人,被升任鎮西軍節度使,侍衛步軍都虞侯。

當金人佔領長安後,上下震驚,將士惶恐,吳璘果斷率軍迎戰,歷經數戰,力挫金兵。為加強在陝諸軍的統一指揮,他受命與胡世將共同節制陝西諸路兵馬,這個胡世將更是全權把兵權交給吳璘,自己協調工作,讓吳璘放手對敵,使用壘陣法屢破女真人鐵浮屠與拐子馬,令金人望風而喪膽。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九月間,破金兵於隴州劉家圈、郯家灣、臘家城等地,正在攻打臘家城時,朝廷下達命令退兵,宣撫使明知是奸臣秦檜所主,但無奈聽命。

十一月,南宋政府把吳玠吳璘兄弟百戰後守住的戰略要地和尚原等拱手交給了金人。

後來宋高宗趙構召吳璘進京,拜為太傅,封新安郡王。吳璘頓首流淚,其實內心有無數的話要說。

五、中興名將

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65歲的吳璘病逝,他留下遺表給宋孝宗,希望一不要放棄四川,二不要輕啟戰事。

可以說,南宋中興將領中,吳璘的功績實際而言比其兄吳玠、比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戰功更顯赫,當年的和尚原大戰、仙人關大戰,都有吳璘一半功勞,讓川陝成為抗金的前哨,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吳璘寫有兵法論著,總結了金兵四長,宋軍四短,在實踐中以我之短制彼之長,即以分隊制其騎兵,以輪番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以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封近,以強制弱。他教授手下,伺機而動,活用孫臏的「三駟」之法,「以弱為先,強者繼後」,以小敗換大勝,以小失而得大利。對手下量才錄用,論功行賞。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豫地文明密碼:懸瓠之戰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何在即將取勝的情況下撤軍?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