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專家搶救被盜皇陵,在墓中發現8個字,氣得大呼:豈有此理!

專家搶救被盜皇陵,在墓中發現8個字,氣得大呼:豈有此理!

南京,古稱「建康」、「金陵」,是歷史悠久的六朝古都,所以,在她的腳下,也埋葬著不少皇帝陵墓。而在今天的南京南郊祖堂山西南麓,就沉睡著一座五代時期的帝王陵寢,1950年它被考古發現時,當地的考古專家們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但剛到現場心裡就涼了半截,等到他們發現墓里牆上的8個字,更是氣得火冒三丈,大呼「豈有此理」。

1950年10月,在祖堂山附近居住的幾個村民偶然發現了幾個黑洞。聽村裡的老人講,這裡曾埋了古代的帝王,而本能告訴他們,這些黑洞很可能是盜洞,於是他們立即通知了當地的文物部門。南京博物院的專家趕到,經鑒定發現這些洞果然是盜洞,這證明裡面已經被盜墓賊「光顧」了。

於是,專家們立即對陵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經過三十多天的努力,他們終於進入了墓室的內部。但是,剛剛打開前室,一個個盜洞赫然迎在眼前。專家們懷著忐忑的心情又陸續進入了中室、耳室,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盜洞,此刻恐怕很多人的心早就涼了半截——這次發掘恐怕要一無所獲了。

最後,他們進入了墓主人棺槨所在的後室。此處,石門已經被破壞了,這至少證明,墓主人的棺槨肯定也被盜墓賊劫掠一空。等到他們打開後,果然如此。好在,他們還是發現了盜墓賊疏忽大意留在此處的玉質哀冊,看到上面的字跡,專家們才知道:這裡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墓地。

李昪是今天江蘇省連雲港人。他生於唐末,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但是,據考證,李昪其實出身卑微。據史料記載,當時吳國的皇帝楊行密有一次看上了相貌不俗的李昪,想要收他做自己的養子,但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同意,理由是這傢伙出身太卑微了,與他為伍都覺得丟人。於是,楊行密又把李昪送給一個叫徐溫的人做養子,還給他改名為徐知誥。看到這裡,您可能覺得這李昪還真有點三國呂布的意思,沒一會功夫就換了兩個養父,自己還改了姓。

而李昪依靠著養父徐溫的力量,逐步站穩腳跟,並靠著自己的天賦異稟,成為當時吳國的風雲人物。再後來,他親手擊敗了自己乾爹的兒子徐知詢,完全掌握了吳國的大權。接著,他又逼迫早年看不上自己的楊行密之子禪讓給他。李昪正式成為「大齊」皇帝,在臣子們的再三請求下,李昪才恢復自己本來的姓「李」,而且自認是唐朝皇族,改國號為「唐」。歷史上稱他建立的國家為「南唐」,他的孫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藝皇帝後主李煜。

李昪晚年時,崇尚道術,為求長生不老,他經常服用丹藥,直到吃得背上生瘡,只當了6年皇帝就死了。死後,他葬在這座被稱為「欽陵」的陵墓裡面。可惜的是,由於盜墓賊們多次光顧,等到1950年考古專家發現它時,只剩下了玉質哀冊和一些陶俑、陶器、銅鐵器等,合計600多件,其他有價值可搬走的文物已經全部失竊了。

而在墓室的建築上,還保留有珍貴的彩畫,有的因為墓地滲水已經被侵蝕脫落,但仍然極具研究價值。在分析這些彩畫時,考古專家偶然在一塊墓磚上發現了8個字:燕趙人士到此一游。很顯然,這是一個來自河北地區的盜墓賊,親手刻上去的。這讓在場的專家們無不氣憤不已:真是豈有此理!

盜墓賊為了經濟利益,干著偷墳掘墓這傷天害理的勾當,毀壞的更是失去就不會再有的珍惜國寶,特別是這些精美的彩畫,蘊含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信息,可惜因為他們的破壞性挖掘,這些壁畫的原貌永遠消失殆盡,留給現代人許多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一生3大對手:1個讓他畏懼,1個讓他敬仰,1個讓他後怕

TAG:真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