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葫蘆島24名傷亡的孩子,提醒我們做好這7件事。

葫蘆島24名傷亡的孩子,提醒我們做好這7件事。







每日

8

點,文化早餐

   

?

 

點擊 

 

拾文化 

 

關注 

置頂公眾號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摶物館



兇手伏法








這個世界上最不應當被傷害和辜負的就是孩子。




他們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未來。


轉載自:閑時花開


ID:xsha369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第二小學門前,一男子駕車沖向午飯後回校的孩子,造成6名未成年人死亡、18人受傷。


 


今早,經公安機關經初步偵查:29歲的犯罪嫌疑人韓某華,當地人,無業,因夫妻矛盾,輕生厭世,開車撞人。

 


我曾經做過多年政法記者,也翻閱過傳播學和心理學著作。




在此,我有7個想法,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① 不要發表任何同情兇手的言論,他死有餘辜。


 


昨天案件發生後,網上大部分人都在譴責兇手慘無人道。




但也有一些人利用這個事件,發布這樣一些言論:




「兇手內向偏執,肯定和原生家庭有關。」




「他妻子一定做了對不起他的事兒

。」




「失業率增加,要麼自殺,要麼殺人」




「這個國家需要信仰」……


 


哪個人童年沒有創傷?哪個家庭沒有夫妻矛盾?哪個年代沒有失業危機?恐怖分子都有信仰,但他們不照樣撞毀世貿大樓?


 


兇手把仇恨發泄到無辜而弱小的孩子身上,他就是惡魔,罪該萬死,任何說辭也改變不了他犯罪的惡行和殘暴。


 


② 不要傳播殘暴血腥的影像,會傷害更多無辜。


 


資訊發達的年代,任何人都是媒體。




葫蘆島慘案發生後,不少打碼不打碼的血腥視頻和照片,很快就傳遍了網路。


 


理解大家譴責罪行、呼籲嚴懲的心情,但如果可以,請不要傳播轉發這樣的影像資料。


 


還記得今年四月的米脂慘案嗎?


 


事發多日後,榆林青少年工作委員會會長、二級心理諮詢師何敏老師在媒體上透露:原本倖存的多名孩子,被「帶血傳播」和「網路謠言」二次乃至多次傷害,在一遍遍回憶慘狀和覺得自己該死的恐懼中,患上嚴重心理疾病。


 


為了那些倖存下來的孩子,請每個看到血腥照片的人,都足夠自持。


 


③ 不要過分揭露兇案細節,會激發模仿效應。


 


一些媒體,在報道中,為了獨家和流量,打著事實和真相的旗號,不惜一切代價去挖掘罪犯的動機和心理,甚至他行兇那一刻的瘋狂和快感。


 


還記得2010年,我國出現的多起幼兒園砍殺事件嗎?


 


有罪犯向公安人員坦言,自己之所以報復社會,是因別的罪犯砍殺幼兒園後製造了轟動效應,有一種明星的感覺,所以他才模仿。


 


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這本書中,通過大量數據證明:


 



對暴力事件的過度渲染和反覆傳播,會激發某些同樣處境人們的社會認同和模仿效應,進而促進惡性案件的高發。


 


不法分子和貪腐政客,正是利用這一點,故意製造悲劇,轉移大眾視線,增加民眾恐慌,達到邪惡目的。


 


媒體同行,報道採訪和挖掘真相,是職業賦予你的權利。




但,在履行這一權利的同時,不要讓你的報道和傳播,成為插進另一起悲劇的匕首。


 


④ 不要藉助災難刷存在感,這很難堪。


 


和孩子有關的慘案,最讓人無法直視。因為它挑戰著心理底線,也詮釋著人性醜惡。


 


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不管是自媒,還是官方,在面對這樣的慘案時,力爭做到心懷慈悲,行動有效,讓逝者已逝,給生者力量。


 


千萬不要藉助悲劇刷自我存在感。




葫蘆島事件發生後,當地檢察院發布的一則消息,遭到網友討伐:避重就輕,突出政績,列舉各級領導的名字,彰顯其「高度重視」。


 





孩子遇難,家長悲痛,舉國之殤。




作為公權部門,做再多善後都無法挽回這場悲劇,做再多努力都無法彌補這些傷害。




重視案件,到場偵查,配合搶救,這難道不是份內所為,職責所在嗎?


 


藉助災難刷存在感和優越感的人,和行兇的罪犯並無二致:一個是瘋狂地報復毀滅,一個是虛偽地蘸著鮮血。


 


⑤ 不要盲目地被帶節奏,會冤枉良人。


 


葫蘆島慘案發生後,有兩個細節被人反覆傳播:一是兇手開著奧迪車,二是兇手是村支書的兒子。


 


很多人開始咒罵村支書「基層幹部就是地頭蛇,蒼蠅」。


 


還記得重慶公交墜江事故嗎?某些自媒和官媒不經核實就傳播對面行駛來的女司機逆行,才導致公交墜江,結果視頻證實,女司機是正常行駛,也是受害者。


 


還記得「80後白頭幹部」、雲南楚雄州大姚縣灣碧鄉黨委書記李忠凱嗎?他也是基層幹部,但他的勤勉和樸實,讓人動容。


 


不帶腦子的被帶節奏,摧毀的可能是一個群體的形象,還有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


 


⑥ 不要把悲劇當成單純事故,也不必過度恐慌。


 


每一起戕害弱小的慘案,都不是單純的事故。




我們不該為罪犯開脫,但也要從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矛盾疏導中,去反思,去改變。


 


《慾望心理學》中,關於為什麼有些人慣於用暴力殺害無辜時,麥凱這樣解釋:





那些長期遭遇冷漠、不被重視的人,更容易選擇用攻擊他人、報復社會,甚至對此樂此不疲。




他們在別人的疼痛和眾人的恐慌中,獲得變態慾望和滿足快感。


 


身為孩子、父母和社會一分子,我們無法預測這些悲劇慘案,也不必因此過度恐慌將孩子鎖在家中。


 


但我們面對家人、朋友和陌生人,可以做

個內心有光的人,讓

這世界少些悲劇,變得微暖微亮。


 


⑦  我們不辜負學校的孩子,未來才不辜負我們。


 


從南陽馬高潮撞人,到米脂慘案發生,再到葫蘆島血案染地,這些和孩子有關的突發個案,有時防不勝防,但也在提醒公權部門:是否在血淚中得到了教訓,看見了反思。




2018年情人節,美國佛羅里達一高中校園發生槍擊案,17名學生死亡,多人受傷。




在特朗普總統和遇難者家屬的傾聽會上,一位失去女兒的父親這樣說:





「我的女兒無法發聲了,她在上周被槍殺了,被從我身邊奪走了,在學校三樓身中9槍。




我們這個國家辜負了我們的孩子,這壓根兒不該發生。




我們去機場,只要帶了瓶水都不能上飛機。但是我們卻讓一個禽獸進入校園射殺我們的孩子。這不對。




我們保護機場、演唱會、體育館和使館,就連我今天走進的教育部,他們在電梯里都有保安。




但我們忘記了,保護我們學校里的孩子,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是的。




不管是父母,還是國家,都不該辜負學校里的孩子。




保護我們的孩子,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因為,我們終將老去,他們才是未來。




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點擊直達


那些年一起騙過我們的賣家,史上最坑爹的雙11購物指北



還會有多少明星,因這二字被趕出娛樂圈!



大小S父親酗酒家暴: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性格








要不要  

  和  

分享到票圈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很肯定的話就去行動吧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