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的飛動和穩健是如何統一的?

書法的飛動和穩健是如何統一的?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由我們「學習不同的書體」這一行為所得到的結果。也就是說無論是剛健的風格也好,是飛巧靈動的風格也好,都是我們學習才會的造成的結果。

但是除了我們學習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在,我認為這就是和書寫者個人的性情和人格特質有關。但是這個因素我們今天先不談,只說書體學習的影響。

一、飛動和穩健的對應書體

具體地說這是我們學習靜態書體和動態書體的結果。總的來說,動態書體是行草書,從書體特點上來講,行草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筆畫的飛巧靈動、顧盼生姿。尤其是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遊絲引帶、字與字之間的粘連。造成了書法書寫上綿延不絕的特點。

而這樣的書寫特性也要求書寫者足夠高深的書法技巧和書法技能之外,還需要靈活用筆,尤其是腕部的靈活揮運。

關於這一點,其實我們經常看書法家揮運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覺察到。

相應的,可以培養人們穩健書法風格的對應書體就是靜態書體了。靜態書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

從書寫特性上來說他們的筆畫較多獨立,並無更多實質上的聯繫,即便是有聯繫也只是在神韻上的顧盼,而不是像動態書體那樣有明顯的遊絲引帶。

在書寫速度上相對較慢。我估計是沒有人能像書寫行草書那樣的速度來寫楷書、篆書吧。因此,在書寫上相互對獨立的筆畫和書寫的速度較慢,逐漸使得靜態書體具有穩健的風格。

二、能否相互交互統一?

這兩種風格看似是矛盾的,實際上有很多書法家不僅能夠將這兩種風格表現得很好,而且有相當的書法家可以將這兩種風格熔鑄的很好。比如王羲之和趙孟頫。

王羲之的書法俊秀是毫無置疑的,但是同時他又是清健的,如果沒有穩健,恐怕再清秀的書法也會變成軟塌塌的字,從而毫無韻味。

相傳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小時候曾經很驕傲,認為自己的書法天下無敵。有一天,他寫了幾個自認為不錯的字拿到大街上到處誇耀,結果一個沒有胳膊的殘疾人見了之後,哈哈大笑,說他用腳寫的都比柳公權寫的好,還評價柳公權的字柔媚無骨,是爛泥扶不上牆。

柳公權很慚愧,虛心向他請教。那位殘疾人疾書二十字贈給柳公權: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日後柳公權刻苦練習,終成大書法家。

這個故事雖然是說明人不要太驕傲和勤奮的重要性。但是它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注意骨力,而骨力在風格上的體現就是清健、穩健的風格。

三、如何統一?

我認為統一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靜態書體的同時一定要學習一種動態書體作為補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楷書、行草書的學習互補性。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書友認為自己一生精力有限,最好能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種書體上。這樣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是如果只是學習一種書體,對於其他書體一點都不涉及,也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們學有一個側重點,那自然是應該的,但是我認為最好還是可以涉獵其他的書體。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書法更靈動一點。同樣的專註於行草書的朋友最好能學些靜態書體,讓自己的書法更穩健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風閣書法日講 的精彩文章:

看了《詩經》我才知道,原來這才是國風!
和別人談書法,不知道這2點,很麻煩!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