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智若愚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古人講究「五常」,即指「仁、義、禮、智、信」,其中,人們對「智」的追求恐怕是最多,因為讀書學習首先增長的就是智慧,然後才能知道仁、義、禮、信等這些高尚的品德。而且,縱觀歷史,人們對於智者的推崇也最高!
人們欣賞春秋戰國時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滅掉一個國家的縱橫家,欣賞漢高祖劉邦的「漢初三傑」,欣賞三國亂世中足智多謀的眾多謀士,欣賞幫助朱元璋運籌帷幄的謀士劉伯溫等等。但「智」也有「小智」和「大智」區分,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就像三位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那樣,大智若愚,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所以,我們要學就學大智慧,而不是學習那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琢磨君認為:真正大智若愚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一個人,若能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大智在所不慮。——戰國·荀況《荀子·天論》
釋義:最高的智慧在於不思慮不能考慮和不該考慮的事。
司馬遷在《史記 ·淮陰侯列傳》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由此可見,真正的智者不是豪無節制的多慮,而是知道什麼事情該慮,什麼事情不該慮,拿得起,放得下!
正如曾國藩在談論昨天、今天、明天時所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要專註於當下而心智不雜亂,對於未來也不去刻意逢迎。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不去思慮那些不該考慮的事,多保留一分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他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廢!道教始祖老子也說:「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理往往是簡單明了的,大智慧也往往是少慮!
曾國藩也贊成這種觀點,他說:「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能夠不作一絲一毫的非分妄想,便可謂是大智慧!一個人,若能做到「大智在所不慮」,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2、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釋義:一個人,身上具備勤勉和恭敬這兩種品德,雖然看著愚笨,但也有大賢者、大智者的風範!
智者應該少慮,但也需要多做、多實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少說多做!趙國名將之子趙括自由熟讀兵書,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王重用他,但是他從未上過戰場,一上戰場就只會」紙上談兵「,理論與實際脫軌,最後導致趙軍長平之戰大敗,45萬趙軍被秦軍坑殺。
這些都是血的教訓,我們今人應該認真總結,吸取教訓!趙括看似足智多謀,實則是「光說不練假把式」;真正大智慧的人,既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有能勤能敬!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反之,一個人不懶惰而勤勉,不驕傲而恭敬,則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說,真正大智若愚的人,能勤能敬!一個人,若能做到「能勤能敬」,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3、看透不說透!
「大智在所不慮」是告訴我們要少慮,「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是告訴我們要多做,「看透不說透」則是告誡我們要慎言、少說!
真正大智慧的人話不多,因為他們知道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道理,而且他們與人相處時,能夠做到看透不說透!俗話說:「看透不說透,我們還是好朋友」,一個人若想管住自己的嘴,則需要很強的自制力,畢竟老話還說:「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喜歡議論他人是人類的本性,一個人若能剋制住這種本性,則可謂大智慧!
與親朋友好相處時,明知道他們毛病而不直接說透,避免讓他們難堪,換一種緩和的方式提醒他人,這也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所以說,一個人,若能做到「看透不說透」,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以上就是琢磨君總結的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具備的三個特徵——在所不慮、能勤能敬、看透不說透!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朋友們,您認為大智若愚的人該是什麼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持續觀看更多經典國學謀略(菜根譚、鬼谷子、曾國藩、左宗棠等),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贊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與人相處時,把握好「四種分寸」,該疏遠的疏遠,該親近的親近!
TAG:小人物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