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馮驥才:別再糟蹋我們的文化了

馮驥才:別再糟蹋我們的文化了



微信改版,咱們可能就走散了!


給我們加顆

小星星

吧!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 

點擊右上角「

...

 → 

點選

設為星標

 

 



題圖作者:吳家林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社會文明才能整體地提高。



問題是當下這種鄙俗化的潮流,這种放肆的粗製濫造,這種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使我們的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一邊有害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我相信,在這樣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




——馮驥才






別再糟蹋我們的文化了


文 | 馮驥才


圖 | 吳家林




我們必需正視: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們悠久歷史養育和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那些最馳名、最響亮、最惹眼、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後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國家名錄的各類各種文化遺產等等,都在被濃妝艷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描龍畫鳳,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於市。







那些在「城改」中殘剩無多的歷史街區,忽然被聰明地發現,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遊資源。已經拆掉的無法復原,沒拆的雖然不再拆了,但也難逃厄運——全被開發成商業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稱作「最後的精神家園」的古村古鎮,正在被「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後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遊客的天堂」;在這天堂里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遊講的故事傳說不少是為吸引遊人而編造的偽民間故事。




至於各種名人故居,大都是找來一些與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紅木傢具、老瓶老壺、文房四寶,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好歹布置個模樣;沒人拿名人的人當回事,只拿名人的名當回事。還有那種原本安慰心靈的寺廟,無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鬧市。至於種種文化遺產,更是這種熱熱鬧鬧重新「打造」的對象。

其中的歷史的內涵、文化的意蘊、本土氣質和個中獨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沒人管也沒人問。








有人說旅遊原本就是走馬觀花的快餐文化,用不著太認真。那麼,就再看看我們影視中的歷史文化吧。



我們的歷史名人只要跑到銀幕和熒屏上,不論明君重臣,還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動不動大打出手,甚至背劍上房。他們好像都活在時光隧道里。雖然身著古裝,髮型和配帶卻像時尚名模;沒有切確的朝代與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禮俗全是胡編亂造;有個老樣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歷史在這裡只是借用一下的名義,一個空袋子,任什麼亂七八糟、炫人耳目的東西都往裡邊塞。




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再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這便是當今國人眼中的歷史文化。







經過這樣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們眼裡,古村古鎮無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過是名人在世時住過的幾間屋子,廟宇都是燒香叩頭卻不知靈驗不靈驗的地方,歷史上的人物全有幾招花拳繡腿,全離不開男歡女愛,全不正經;沒有莊重感、神聖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們不是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掛在嘴邊嗎?如今國人從哪裡能夠感知這種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個的博物館嗎?




文化不精不深,怎樣可能「做大做強」?真正強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詩宋詞、維也納的音樂、俄羅斯文學和美國電影。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社會文明才能整體地提高。




問題是當下這種鄙俗化的潮流,這种放肆的粗製濫造,這種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使我們的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一邊有害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我相信,在這樣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




如果我們不再深愛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實亡?到底什麼動機與力量使這種潮流正在變本加厲?我想應當一句話戳穿,即以文化謀利。為了賺錢發財,為了GDP。







任何事物進入市場,就不免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不免依照消費需求和商業利益調整自己。但調整是科學調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壞自己去換取經濟利益,就像自然資源的開發不能破壞生態。




文化更具特殊性。因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與全民素質。不能為了暢銷、熱銷、票房、上座率和收視率成倍增長,為了市場人氣攀升,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和「瘋狂的GDP」,而放棄文化固有的精神的準則。即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準則。這準則也是文化的尊嚴,這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因為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說,

問題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賺錢,而是糟蹋文化來賺錢。還有比這樣賺錢更無知、更野蠻嗎?




當社會文明素質上升時,愈美好的東西愈有市場;當社會文明素質低下時,愈鄙俗的東西愈有市場。為什麼我們為贏得市場和收視率就去遷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們的文化?




我們是否聽到我們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迴避這個聲音。


馮驥才,1942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慈溪。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




早年在天津從事繪畫工作,後專職文學創作,是「傷痕文學運動」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創作大量優秀散文、小說和繪畫作品,並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大學課本。後從事民間文化和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大力推動了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工作。




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等職。 




(本文來源 群學書院 )


 



~歡迎點贊轉發分享~




國粹團隊招募? 原創散文小說詩歌攝影作者

&

朗誦主播



期待? 您的加入


報名投稿郵箱:gxjcshys@163.com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1710期,主編微信gxjc03。

合作QQ:1511332864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主 編 推 薦 課 程

▼ 點擊

閱讀原文

,收藏「

國粹美尚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的精彩文章:

戴「南紅」的女人有多美?妥妥迷倒你!

TAG: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