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情境下,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刀劍隨著人類兵器攻防技術的消長而發展,再好的兵器也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下才能成為神兵利器。
先秦時代的治鐵技術尚未完善,主要是青銅兵器的天下,鐵時稱「惡金」。當時的盔甲防護水平不高,歐洲最好的鎧甲是古羅馬的胸甲,中國人則將小片青銅片縫在皮革上,鋒利尖銳的兵器大行其道。當時東西方的短兵器主要是劍,青銅硬而脆,鑄造的兵器稍長一些就容易斷裂,古羅馬人不得不將劍鑄得短而厚。且為單刃,青銅劍主要的用法不是砍削而是直刺。青銅劍不可能太亮,但確實很鋒利,中國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輕輕一拉就能劃開幾十層牛皮紙。
漢晉兩朝的鋼鐵煉製技術進步神速,所造兵器已可放心地用於砍殺敵人。當時的治煉技術參差不齊,鋒利的兵器自然能大放異彩,削鐵如泥也不是難事,那得看削的是什麼鐵。在中國,刀逐漸取代劍在軍中的地位。漢朝的主要敵人匈奴生產力落後,盔甲裝備水平不高,漢軍將士所用的環首大刀由百鍊精鋼製成,在戰爭中大顯神威。環首大刀是窄長的單刃直刀。治鐵技術的發展也使當時西方的劍能夠比古羅馬的青銅劍更長更薄,兩面開刃,是歐洲軍隊主要的短兵器。
南北朝時期,製造進攻性兵器的技術已到了當時的極限,盔甲製造技術開始發力,東西方都出現了數量龐大的重騎兵。重騎兵人馬皆披厚甲,就算持有人捨得,再好的刀劍也不可能砍破超過十副的鐵制盔甲。現在有些刀匠用自己精心製作的刀劍砍斷鐵釘,並拍成視頻放在網上,以證明自己刀劍的品質,其實那只是噱頭。古代那些冷煅而成的鋼甲片,他們用現代技術製成的刀劍能砍破多少?物理學規律不是誰想改變就能改變。
鈍兵器從騎到步慢慢取代了刀劍的地位,無論是在史書還是評書,以及傳奇詩中,騎士們都開始使用錘、斧、鐧、鐵鞭、狼牙棒,東西方的軍人們面對盔堅甲厚的對手時用鈍兵器,對付防護力弱的用刀劍。
唐朝政府面對的主要敵人仍是北方游牧民族,故重視直刀,直刀其實就是環首大刀的升級版,據考證也接受了一些突劂刀的因素。直刀傳入日本後,受到追捧,發展成現在的日本武士刀。日本孤懸海外,古代戰爭多為內戰,規模與強度都較小,盔甲低劣,作戰技能高強的武士手持好刀即可大顯神威,得到一把好刀便成了武士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日本人將這個追求做到了極致。
古代日本人身材矮小,用不了太長的刀,太刀一般都在一米長,打刀與脅差就更短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因為體力不夠,只好雙手持刀。用刀劍主要靠手腕,雙手握刀就減少了靈活性,而所握的日本刀又不能用長度來彌補,所以日本刀法不如中國刀法。近代以來日本武士和中國武林人士多次比試刀劍,常以失敗告終,李景林更是多次用劍擊中日本武士的腕部。宮本武藏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身材高大,體力好,單手持刀,且是一長一短雙刀,他創立的流派就叫二天一流 當代的一些人以為日本的工業產品好就什麼都好,影視劇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主角用類似日本刀的刀,也開始用雙手握刀。
隨著弓弩穿透力的增強,盔甲漸漸不那麼重要了,既然最厚的盔甲都不能抵擋弓弩的攻擊,那還穿那麼重的東西幹什麼!古代中國的弓弩天下第一,中國人自唐以後就不是特別重視盔甲,儘管中國的盔甲製作技術十分先進。中國的軍隊又開始重視鋒利的刀劍,但始終沒有達到日本人那種痴狂的地步。
日本刀源於中國的直刀,為何中國反而放棄了沿直刀的路線繼續發展下去呢?這完全是出於中國面對的實戰的考慮,經濟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首先,日本刀的刀身過於窄薄,面對著鎧甲,持稍寬厚一些的兵器的對手時,容易損毀。學習刀法劍術時,師父都要求少用刃部格擋,容易卷刃。作戰時可顧不了那麼多,抗戰時29軍大刀隊的經典刀法就是先用刀背磕開日本刀,再順勢一刀砍掉日軍的腦袋。日本刀厚度大都不足一厘米,有一把傳世的名刀只有6毫米多厚,刀身又窄,哪經得起又厚又寬的大刀背磕?就算刃部相交,日本刀再鋒利,也要出豁口,畢竟西北軍大刀的原料是鐵軌,最多不過是西北軍的大刀豁口大點,日本刀的豁口小些。西北軍的大刀寬,有個豁口也不會斷,可繼續用。日本刀的刀身窄,有了個口子,再用勁砍便可能斷。那些可是傳承了幾百年的寶刀啊!還不把日本人心痛死。
大刀隊死傷重是因為突襲的後期遭到日本軍步炮聯合火力的攻擊,抗戰初期的日本兵的刺殺技術在面對才穿上軍裝沒經過正規訓練的新兵可以一對三,遇到有作戰經驗的中國老兵,他們還是差點,身體條件在那裡擺著,中國人身大力不虧。日本人拼刺刀不開槍是因為怕誤傷自己人,不是講公平,真要講公平,他們為什麼要用飛機大炮坦克?
影視劇中神奇的日本刀真要用來砍盔甲,開始幾刀還行,後面幾刀肯定卷刃,再砍就要斷或彎,刀就不能用了。有一部日本電影中女主角被一刀砍中背部連血都沒出,只是仆倒在地,而其他地方中刀卻出了血,這不是破綻而是剪輯時沒交待清楚,她裡面應該穿了鎖子甲。新選組的成員有的就備有鎖子甲,他們的對手是各藩的精英武士,刀應不差,說明即使到了幕府末期日本刀對付盔甲仍力不從心。
其次,日本刀的製作周期長,成本高昂。一把合格的日本刀至少需要兩個月,對材料的要求也很高。導致日本刀不能大量快速生產。二戰時日本軍工廠生產的軍刀質量低劣,根本不堪使用,只能讓那些美國大兵繳去向家人炫耀。
中國地處大陸,常常經歷大規模、高強度的長期戰爭,對手的裝備也是一個比一個好,面對製作周期漫長,成本高昂的寶劍神刀,將士們紛紛表示,太貴了,殺不起。中國人選擇用品質差點的鋼製作稍寬厚一些的刀,一刀下去不那麼容易斷,卷了刃替換成本也不高,打仗就是打錢,朝廷也有缺錢的時候。戰場上沒了需求,就沒有工匠去研究,直刀就沒有繼續發展。
明朝時,幾十個倭寇就嚇得南京十四萬守軍不敢出城,當時的文獻有說倭刀鋒利,也有說倭寇一跳一丈多,十分厲害。這實際都是腐朽的明朝政府為自己的無能所作的辯解,還有的是謠傳。那股倭寇最後被一個有責任感的地方官招集三千團練武裝也就是民兵武裝給滅了。有的人剛開始跳個一丈多不是難事,多跳幾個試試。既然倭寇那麼厲害,為何戚家軍常常以幾個人的傷亡殺死倭寇幾千人?義烏人不是中國人?關鍵還是政治工作沒做好,鴛鴦陣脫胎於中國古陣法,也沒多少出奇之處,主要在於指揮員的組織與應用。當時日本人真正厲害的是火槍,明朝軍隊火炮比日軍先進,火槍不如日軍,後期也超過日軍了。值得關注的是,明朝前期的軍隊主要的鈍兵器是木製的狼牙棒,後期開始用三眼銃砸打敵人,特別是彈藥用完後。
歐洲人長期重視劍而不是刀,直到大航海時代刀才取代劍在軍中的地位。其實在作戰中彎刀比直劍更實用,騎兵在馬上,刀身橫著,借著馬的速度,都不用太使勁,劃著就是一道口子。估計是因為歐洲騎兵從普瓦提埃戰役開始就與使用彎刀的阿拉伯騎兵作戰,後來的土耳其騎兵也使用彎刀,有了陰影,加之歐式直劍的細長劍鍔使長劍看起來像十字架,迎合了他們的宗教情結。
歐洲的雙手重劍常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古代中國的類似兵器叫斬馬劍,劉邦殺白馬盟誓用的就是斬馬劍,發展到唐朝時成了陌刀,名將李嗣業是使用陌刀的高手。陌刀長三米,柄一米,刃部兩米,雙面開刃,既可當矛用,又可當劍用。唐軍將士的陌刀陣啟動之後,當者人馬俱碎。如果不是高仙芝戰略失誤,怛羅斯戰役將成為阿拉伯軍隊的絞肉機。唐軍在敵我人數之比近1:5,已方主力兩萬人主要是重裝步兵,又有附屬部族的軍隊臨陣叛變的情況下仍逃出八千人,陌刀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重發大軍西征,阿拉伯軍隊就得回去放駱駝了,饒是如此,他們仍沒敢繼續西進,主將也被哈里發殺掉了,現在極端保守的伊斯蘭勢力開始在中國漫延,實為一個隱憂。後來演變為雙手帶與單帶,太平天國軍隊中就有使用。當代中國的苗刀也是類似的武器。日本的類似兵器叫野太刀,近兩米長。
為保住騎士的地位,歐洲曾經嚴禁弓弩的使用,歐洲的盔甲製作技術得以穩步發展,到了中世紀後期已遠超東方。歐洲的傳統長劍退出了軍隊,針一樣的新式長劍開始風行,因為砍削對盔甲無用,所以很多劍乾脆沒開刃,只保留了刺的功能,細長劍身能穿過鎖子甲的孔與板甲的縫隙傷敵。德川幕府禁止使用火器的理由與此類似,日本的制刀技術同樣穩步前進。滿清政府為了保證八旗騎兵的優勢也曾打壓火器的發展,以至到了歐洲軍隊入侵時,清政府造的火炮還不如明朝的。
火器進步後,城牆都擋不住,更別說盔甲,盔甲終於開始退出戰場。刀劍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春天,但只限於民間,火器取代冷兵器已是大勢所趨。戚家軍曾使用仿製的日本刀,稱為戚家刀,但那只是對付倭寇的應制之作,直要到了北方面對披重甲的女真騎兵,還得靠厚重的大刀與鈍器,乃至火器。
在清代晚期出現的牛尾刀因樣式美觀被各類影視劇用作道具,有的秦軍都在用,幾乎成了中國刀的代表。牛尾刀是官衙差役配備的制式武器,如同現在警察配備的六輪手槍,威力不盡如人意。決策者與設計者考慮的是既然對付的主要為老百姓,就用不著殺傷力強的兵器,避免過殺。牛尾刀的威力不行在於刀身過輕過薄,如果用好料再加厚,將是一種優秀的刀,其外形完全符合優秀冷兵器的物理學特質。
國外特別是美國有的節目,喜歡通過模型PK比較各類事物,他們曾測試幾個學不同武術的人出招的速度與力量,結論是拳擊最強,實際是學習拳擊的那個人最強壯,而學武術的那個人最瘦弱,所以結論是武術最弱。如要比較中國刀劍,歐洲劍,日本刀的威力,可通過理論分析。
假設武器使用者的格鬥技能一樣,刀的製作材料一樣,如果都穿重甲,日本刀實戰性能最差,因為刀身過薄過窄,砍到厚甲上,只幾下刀就廢了,中國刀劍與歐洲劍誰更強就不好說了,歐洲劍與中國刀劍都有厚重鋒利的款式;如果穿輕甲,日本刀表現可能稍好一點,但仍是最弱;如不穿鎧甲,日本刀的表現要好一些,但仍存在不能與對方刀劍硬砸的問題,歐洲劍與中國刀劍都有綜合性能較好的款式,同樣很難說誰更好一些。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如果是不懂格鬥的當代人街斗,日本刀更好一些。
現在有些人用最好的鋼材加高科技製作本國代表性的冷兵器,以圖證明本國冷兵器的優良,無聊。歷史上的東西方治金技術各有所長,大馬士革刀用的是印度的烏姆鋼,鍛造日本刀的包鋼法+實物證明。至於說什麼日本刀弧度合理,比直刀和劍強,完全是廢話,是先有直刀與劍才有彎刀,日本刀是在唐直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又不是沒有彎刀,歐洲的彎刀也很出名。中國與歐洲的冷武器發展完備,可以在當時生產力允許的範圍內針對不同的戰場環境選擇合適的兵器,很難說誰的刀劍更好。戰爭的勝利最終是由人而不是武器決定的。
中國在近代吃夠了火器的苦頭,對神兵利器的不屑一顧到了有心理障礙的地步,保留下來的古代兵器少。歐洲、日本沒有類似的慘痛經歷,對冷兵器有感情,文藝作品表現的很多,加之特效技術先進,觀眾看得目炫神迷,如醉如痴。缺乏文史知識的有些中國人看到影視劇中的那些持雙手重劍、日本武士刀的武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認為中國古代的兵器遠不如歐洲、日本,豈不知中國古代軍威之盛,甲兵之堅利,常常羨煞東西洋鬼子。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最真實的冷兵器戰爭,重裝騎兵衝擊步兵,燃爆
※簡單實用但殺傷力強悍!揭秘歷史上的10大打擊類鈍器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