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更成熟的友情:「我不能陪你,但我理解你」 | 《無敵破壞王2》

更成熟的友情:「我不能陪你,但我理解你」 | 《無敵破壞王2》




沒有人規定好朋友要擁有同樣的夢想

。」這句話出自剛剛上映的迪士尼影片《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當主人公雲妮洛普正因自己要為了追逐新的人生目標,而不得不和朝夕相處六年的好朋友破壞王拉爾夫告別感到難過和內疚時,她的偶像、也是她未來的新朋友——狂野飆車遊戲里的女賽車手閃姐如此安慰她說。



相比影片中隨處可尋的彩蛋所帶來的驚喜感,更加觸動我的還是影片中剖開的關於「成長和友情」的真相。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長為大人,會恍然間就發現那些青春時期陪伴自己一起長大的朋友們早已不在身邊。我們一邊為了昔日友情的漸行漸遠而唏噓不已,又一邊在不經意間學會了默不作聲地揮手告別。




對於成年人而言,友情的定義變了嗎?我們又該如何獲得與守護它呢?今天想借著這部電影來和大家聊聊友誼。










在親密關係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種,它遠不如伴侶、親子的關係那樣緊密:不同於親情那種別無選擇的血緣關係,選擇朋友是一種自願的行為;也不同於其他自願發生聯結的關係(包括愛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結構、嚴格的承諾和約束力。




我們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侶好幾個月都不聯繫,但卻很有可能疏遠自己的朋友整整一年的時間。尤其在成年後,我們的責任和關注的中心都有所轉換,此時,友情便最容易受到衝擊。



但友情又是一種十分特別的關係。我們一生有過羅曼蒂克關係的人數通常遠小於發展過友情的人數,友情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貫穿也是最久的。好的友情可以不斷給我們的生命補充新的內容,增加生活的趣味,也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




俄亥俄大學教授William Rawlins歸納出,從14歲到100歲,人們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

我們所欣賞的人、可以說話的人、可以依靠的人。

區別在於,

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產生這樣的感覺的情境在發生變化,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童年階段的友情以尋找玩伴為特點。這時的友情很簡單。







到了

青春期,

我們開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同時學習如何與人親密,在這一時期的友情會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們尋找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發展地極為深刻且激烈,認為彼此是自己在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

這個時期我們的友情中還會出現嫉妒、佔有慾等表現,自我邊界常常不清晰,這是我們學習與人親密的過程。




研究表明,

從11歲開始,我們就會把作為

「安全感底線」

的依戀對象從父母轉換到朋友,當感到不安時,我們會首先尋求朋友的幫助。

但朋友並不是永遠的港灣,當我們進入大學後,我們把朋友作為安全感底線的感受就開始消失,我們開始會更多把尋求幫助的對象選為家人、戀人。




不過,雖然如此,據統計,在現代美國人中,

20-24歲的人是所有年齡段中最願意花時間與朋友交際的。

因為此時,你已經有了更多的自由,又還不需要擔負太多和婚姻、事業有關的責任,而大學給人提供了最好的交友場所。




而進入成年中期(25-50歲),情況又發生了變化。Rawlins的訪談後發現,

25歲以後,人們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

她問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為朋友是什麼時候,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結果很多人都答不出來。




與朋友的聯繫頻率下降最明顯的階段是在結婚之後。

這聽起來挺諷刺的:

在婚禮上,你邀請來所有最好的朋友為你慶祝和落淚,然後,婚禮結束,你就失去了他們。

隨後,你的人生中會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

你會悲哀地發現,你已經沒有時間去陪伴那些曾經陪你度過了所有重要時間點的人。









成年之後,友情會變得非常複雜。

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Alexander Nehamas形容說,

成年人的友情很像是藝術,它並不總是「好的」,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會包含很多複雜的、不道德的部分。

有時候,人們的關係甚至是

亦敵亦友

的,韋氏詞典收錄了一個新詞

「友敵」(Frenemies)

來形容這種關係——

就連最親近的朋友也可能會互相傷害,而這甚至不妨礙人們繼續做朋友。




但同樣,Alexander Nehamas說,「我們喜歡朋友的方式,和喜歡藝術的方式是相同的。」它可能包含了很多傷人的、不平等的、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對於這種更複雜的關係的理解,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性本身的複雜——

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最親近的人也可能傷害你,看似惡毒的人也有釋放善意的時刻

。正如《無敵破壞王2》中,安全漏洞病毒蠕蟲在對拉爾夫和雲妮洛普進行掃描時,發現了他們身上各自存在的可被攻擊的「bug」一樣,這些bug其實指向的還是一種內在的「性格缺陷」:拉爾夫黏人、不自信且缺乏安全感,雲妮洛普則每在憤怒、沒有耐心和灰心喪氣時就會情緒失控出現脈衝故障,所以這些「性格缺陷」後來不光都淪為了威脅互聯網安全的病毒,還構成了阻礙和破壞他們彼此間友情的致命因子。




而當拉爾夫的陰暗面被複製成龐大的病毒,差一點毀了他最好的朋友的夢想世界時,贊姐對憤怒的雲妮洛普說:「

別忘了,他毀了互聯網,但他也為了幫你瘋狂地表演段子

。」










一直到我們步入老年、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之前,交友似乎都變成了一件越來越難的事,但不可否認,我們需要朋友。

研究表明,成年的友情主要被以下幾個因素所影響:




1. 成年初期,我們容易和更接近的人成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接近性(proximity)

。拉爾夫和雲妮洛普之所以最開始能有機會成為朋友,正是因為他們都在同一個遊戲廳的遊戲里扮演著自己的虛擬角色,每天都會見面、一起玩耍,深夜坐在天台上瞭望星空,互相陪伴。




回到現實中來,人們經常與大學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為朋友。人們往往因為這種接近性而從友情中彼此獲益(順手幫個忙),且建立關係和維持關係的成本都較小。




但當他們遭遇升學、畢業、就業或是搬家等變故,友情的網路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一份持續十九年追蹤數對摯友的研究,

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平均會遇到

5.8次

類似的變動,這也許只是如今高度流動的信息社會一部分縮影

。社會流動性加強對於接近性的破壞讓我們曾經的摯友更容易流失。




2. 自我定型後,想要尋找與我們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對建立朋友關係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傾向於被與自己有類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Hurlock,1982)發現,成年男女更少願意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想法。

他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認識,不必再像年輕時那樣,通過與朋友的交流認識自己和未來的道路。




因此,我們不太會像年少時那樣輕易交友,而是

試圖尋找那些與自己在人格、興趣和生活目標上真正相似的人。







這一點剛好解釋了電影里,為什麼雲妮洛普在與閃姐的短暫接觸中就被迅速吸引的原因——

她清楚地感受到,在興趣愛好和人生追求上,她們是同類

。她們都渴望從賽車的競技中尋求一種有挑戰的、不可預測的人生體驗。但對於拉爾夫來說則恰恰相反,對閃姐的魅力他無法與雲妮洛普感同身受,因為他的內心更嚮往安寧穩定的生活狀態。




3. 朋友的存在方式發生變化


 


在Rawlin的調查中,那些進入成年中期的人們,更傾向於把友情定義為

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種「知道Ta在那裡」

的關係。電影的最後,雲妮洛普和拉爾夫的友誼也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儘管為了夢想,雲妮洛普留在了互聯網世界,和拉爾夫在物理上遠遠地分開了。但在他們臨別以前緊緊相擁的一刻,如同那塊裂成兩半、刻著「你是我的英雄」的吊牌又重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心形所預示的,不論未來的日子,人生是否再有交集,他們始終都是彼此生命里不可替代的夥伴。




另外,比起交到真正親密的朋友,成年人會擁有更多「友好的熟人」,比如工作夥伴、孩子同學的父母等等,

你和他們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隨意的,你們「有理由陪伴彼此」。










1. 我們還說著同一種語言




在一項縱向研究中,研究者曾根據朋友間

猜詞遊戲

的表現,成功預測了友情的未來親密程度,發現

默契度越高,他們未來的友情親密度也就越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再需要用頻繁的聯絡來維繫友情,但我們依然在尋找不需要太多解釋就能夠用同一種語言交流的人,你會發現,有的人即便兩年沒有見面,聊天時也會覺得很舒服。




雲妮洛普在和拉爾夫分開後的一次通話中,依然會有意識地提到說希望拉爾夫能給她送去,他們曾經一起吃過的世界上最好吃的漢堡,那是屬於他們過去生活在遊戲廳時的共同回憶,更是代表著他們之間獨特聯結的「同一種語言」。




2. 進行深度的互動




如今,互聯網讓我們擁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們已經不太可能會真的和某人失聯。但調查表明,如果僅僅在社交網路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裡默默點贊,對於友情的存活並沒有太大幫助。相比較之下,

一些支持性的評論、深度的溝通,會更有助於維護一段友情。







3. 能夠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




2005年,社會心理學家Carolyn Weisz和Lisa F. Wood研究發現,不同於青春期,在成年以後,成為長久的、親密的的關鍵是

「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社會認同,指的是「個體認識到Ta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Ta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社會認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興趣小組、特殊經歷群體等,而不是來自哪個省,或者你的體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指的是認可和支持對方對自己的社會認同——你了解Ta認為自己屬於哪些社會群體,你了解作為這些群體成員帶給Ta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同時你認可和支持這一切。


 


對彼此的社會認同支持,可能是在雙方有著一樣的社會認同的情況下發生,比如在同一個互助會裡,但也並不一定。Weisz發現,大量的社會認同支持也往往來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個群體內的朋友,但他們能夠對你的社會身份進行確認。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對我們社會認同的確認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尊水平——我們所做的事、經歷、價值觀得到了確認、理解與支持。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覺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與你尚未找到自己的社會認同有關。







在《無敵破壞王1》中,拉爾夫雖然收穫了和雲妮洛普的友情,但事實上對於自我身份、自尊心的建立,拉爾夫認知的獲得始終都基於「雲妮洛普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

他無形之中把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寄托在了他人的評價上

。同樣地,這也導致了後來在得知雲妮洛普想要留在《狂野飆車》的遊戲里時,他一度不能夠理解雲妮洛普為什麼寧願呆在一個在他看來如此危險暴力的世界,而不願意回到她的「家」。




直到與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另一個「自己」面對面搏鬥之時,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並非一個真正的「好人」,而在完成與雲妮洛普的和解之前,他首先要完成的是找到自我認同。最終,拉爾夫在這樣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里也理解和認同了雲妮洛普的人生理想,並發自內心地支持和祝福她。




當然,伴著日出日落永不停息的時間流轉,拉爾夫每次想起雲妮洛普時,眼神中依然會有失落。但他心中的執念卻已經放下,一切和雲妮洛普的友情回憶都足以支撐他在另一個遙遠的世界好好生活。




這令人不禁想起閃姐在影片中道出的友情真諦那般—— 「

所有的友情都會變,但好的會因為改變而更強大

」。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余秋雨曾在《霜冷長河》中寫過的一段和友情有關的話,很是

動人:「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福禍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相互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人。」




不知道現實中的我們會不會有幸擁有這樣的人。







以上。




正文到此結束。




作為上一部的忠實粉絲,KY小姐姐在上周五

《無敵破壞王 2:大鬧互聯網》

上映的第一時間就趕去電影院看了這部經典動畫的續作。小姐姐又哭又笑地看完之後,不禁感嘆迪士尼就是迪士尼,還是那個最懂得將寫實的現象與現實的人性投射到電影中的造夢專家。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比起孩子們觀看時單純的開心,這部影片應該會給成年人帶來更多思考。

如果說正文中的心理學概念是對成年人友情的理性解讀,那麼這部電影就是用共情的方式再次教會我們友誼中「陪伴」和「志同道合」的深刻含義,

電影里關於朋友和夢想的抉擇以及結局處的無力感一度讓小姐姐哭到鏡片模糊。





除去友情,影片中對於互聯網生態的具象表現和擬人化,應該也會讓生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有所共鳴

。日常社交網路中真實的慾望、焦慮和新舊事物的

交替更迭在影片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主角們進入互聯網世界的那一刻,滿眼是迪士尼式巨大的驚奇腦洞,甚至還有一些我們熟悉的平台,大概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了吧。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

電影全程各種彩蛋和段子多到數不過來,但敘事完全沒有被打斷和拖累,

童真的狂歡中透著成年人才能感受的憂傷。身邊的小夥伴們周末已經紛紛去看這部

《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啦,

小姐姐也真誠地推薦給你們,去感受一下迪士尼包裝可愛的成人寓言吧。




References:


Ledbetter. A.M, Griffen.EM, Sparks.S.G.,Forecasting 「friends forever」: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ustained closeness between best friend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hip Research. pp 343–350.      


Larson, R. W., & Bradney, N. (1988). Precious moments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Nehamas, A. (2016). On friendship. Basic Books.


Rawlins W.K., Being there and growing apart: Sustaining friendships during adulthood.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廣告

「我是一個無法上班的人。」| 微訪談:不工作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