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北宋名將由忠臣變奸臣的演繹過程
潘美是北宋開國功臣,宋太祖趙匡胤帳下一名不可多得的帥才。但由於小說、評書的演繹,潘美卻漸漸演變為一個白臉奸臣,他改了名叫潘仁美,不僅本事低微,還嫉賢妒能,把英勇善戰的楊家將害的不輕。
那麼潘楊這段公案,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潘美,字仲詢,原是後周世宗柴榮的部將,宋太祖篡位後用為大將。曾作為元帥率兵南征,消滅了南漢國。北宋開國諸大將中,獨當一面滅人之國的,僅曹彬(滅南唐)、王全斌(滅後蜀)數人而已,可見潘美之高才。
明代小說《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紀振倫撰)、《楊家將傳》(明熊大木撰),都將潘美描寫成了沒什麼本事的庸人。事實上也並非全是杜撰,兩部小說中潘美打仗失利,主要集中在與遼國的作戰中。歷史上潘美也確實攻遼國時吃了敗仗。
北宋雍熙三年北伐遼國,宋軍分四路進攻,潘美獨率一軍出雁門關,最初趁遼軍不備,連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四州(皆是幽雲十六州範圍內)。遼軍擊敗東路主力後,名將耶律斜軫、蕭撻凜追擊潘美所部宋軍,潘美因為措置失當遭到重大失利。而猛將楊業正是在此戰中被遼軍生擒,成為潘楊案的肇始。
平心而論,雍熙北伐戰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宋太宗廟算不當,對前線宋軍的控制又過於嚴格,導致諸軍失利。而且遼國又正值鼎盛時期,兩國勢均力敵,遼軍又佔了地利,耶律休哥、耶斜軫等名將絲毫不遜於南朝任何一位將帥,宋軍失敗是情理之中。說實話,這是國家的失敗,整體的失敗,罪不在個人,並不影響潘美是一代名將的定論。
至於楊業之死,若從正史推論,似乎應是監軍王侁的主要責任。當時遼軍大至,宋廷命潘美將雲、應、寰、朔四州之民內遷,楊業多年在北部邊境活動,熟知遼國情況,建議分兵據守應州阻擋遼軍,以主力護衛百姓撤退。這位王侁性格強硬,認為楊業是怯懦畏敵,以「楊無敵」的名號刺激楊業。
楊業憤而率軍出戰,臨行前請潘美、王侁伏兵於陳家谷口接應,但過了約定的時刻後,王侁見楊業未至,以為楊業打勝了追擊遼軍去了,便違約將伏兵撤走。後來楊業敗退於此,因無援兵,遂被遼軍生擒。
潘美也是深通韜略的宿將,此戰不能制止王侁,確實有一定過錯,但也並非主要過錯。宋廷對此事也看的十分清楚,戰後處罰失利的將領,潘美只被貶官,王侁則被免官後發配。
所以說這場戰鬥事實非常清楚,潘美並無私心,楊業的兒子們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但到了小說中,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小說中讓潘美和楊業結了仇。《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中說潘美被楊業的夫人令婆射中一箭。《楊家將傳》未提到潘美被射之事,但征北漢時楊業屢屢挫敗潘美,兩者也結下了仇怨。劉蘭芳播講的評書《楊家將》則加入了膾炙人口的七郎打擂,讓楊七郎打死了潘美的兒子潘豹,兩家從此不共戴天。
其次,陳家谷之戰,罪首變成了潘美。幾個小說、評書中都大力渲染潘美嫉妒楊業,拒不發兵解圍,楊七郎從前線趕來求救兵,結果被潘美下令處死,楊七郎萬箭穿身,死得極其慘烈,後來還被拋屍河中。對真實的歷史來說,這個玩笑開的有點大了。
第三,潘美居然成了愛進饞言的壞蛋。不僅本事平庸,見識也變得庸不可耐,他力勸太宗皇帝到幽州遊玩,結果遭到大遼天慶王包圍。一般來說傳統小說一旦描寫出這樣的場景,都是名臣烈士殉節的標配,楊家將也不例外。危急時刻能救駕的自然只有天下第一名將楊業楊老令公。這次事件是基於宋太宗第一次伐遼而演繹的,由於伐遼失敗的歷史事實非常清楚,所以小說也沒好意思厚著臉皮篡改歷史。雖然楊業率兵來救,但是也沒辦法保護大宋君臣殺出重圍。最後大郎楊淵平獻策,由他假扮太宗吸引遼軍火力,楊業護送太宗趁亂潰圍。一場大戰下來,大朗楊淵平、二郎延定、三郎延輝戰死,四郎延朗被俘後娶了大遼公主,成就了後世屢唱不衰的一齣戲《四郎探母》,五郎楊延德逃到五台山出家,只跑了六郎延昭和七郎延嗣。楊家父子大傷元氣,起因雖說是皇帝荒唐愚蠢,但傳統小說史觀反奸臣不反皇帝,這筆賬自然要算到大奸臣潘美頭上。
第四,潘家成了一窩壞蛋。不僅潘美一肚子壞水,他女兒潘娘娘也不是好東西,天天給太宗皇帝進饞言。歷史上潘美還真有個女兒嫁給了皇帝,但並非太宗皇帝,而是太宗的兒子真宗。只是這位潘娘娘福薄,真宗還沒即位時她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封為章懷皇后。潘美的兒子們也沒一個好東西,一個兒子潘昭亮被正義的化身呼延贊所殺,另一個兒子潘章攛掇父親利用征遼陷害楊業,還有一個侄子潘容帶兵截殺落難的楊六郎,個個心黑手狠猥瑣不堪,整個潘家就是反動勢力的總代表。故而傳統戲曲中將潘美都畫成白臉,死死地定位為大奸臣。
而小說戲曲中潘美的官職太師,也隱然成為奸臣的代名詞,像《呼家將》之龐太師、《水滸傳》的蔡太師,似乎當這官兒的全沒一個好東西。原因無他,小說塑造了一種文化符號,民眾便樂於接受,欣賞習慣而已。
※細數歷史上八個失身少女的痴情與凄慘
※工作狂、強迫症,做一個好皇帝到底有多辛苦?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