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括風甌韻』·? 蓮都區雅溪鎮雙溪村的延福橋與百歲石牌坊

『括風甌韻』·? 蓮都區雅溪鎮雙溪村的延福橋與百歲石牌坊

原標題:『括風甌韻』·? 蓮都區雅溪鎮雙溪村的延福橋與百歲石牌坊


●●●


蓮都區雅溪鎮雙溪村

古稱桑溪,位於麗水北鄉二十四都,離城四十里


全村有舒、潘、桑三大姓氏


因村中有大溪、小溪兩條溪流穿村而過


故現稱為雙溪



雙溪村在未通公路前是稽勾古道上的重要村鎮,北鄉各村山民通過稽勾古道將山貨特產等運往麗水和武義。但在明朝以前因雙溪梓川溪(葛渡溪)上無橋,每逢發大水時,就會阻斷了道路。明萬曆年間有一個名叫何鋼的人慷慨出資在梓川溪上造了一座石橋,名為延福橋。此橋在清朝道光、同治年間都重修過,其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是處州府職員潘紹唐獨資重建的。重建後的橋為三孔兩墩。橋長 30.8米,寬3.6米,全橋為條石修築,非常堅固,所以當1958年麗雅公路修到雙溪時,此橋仍被沿用,並可單向通過一輛客車,後因公路人流和車輛增多,此橋已不能滿足需要,在1978年,延福橋被拆除,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石橋。原來石橋的石構件,部 分用來修建新的大橋,一部分被村民移做它用。原來石橋上的兩塊刻有「延福橋」和「在城潘紹唐重修」字樣的石碑被鑲在了新大橋的橋頭一側。



據《潘氏宗譜》中的《鶴溪地圖記》載:在延福橋的後面有一寺,名為「延福寺」,據清道光版《麗水縣誌》載「延福寺,在城北四十里,唐咸通中建。」這可能也是延福橋名稱的由來吧。




過了延福橋往北百餘米,來到現在雙溪電影院位置,電影院原為潘氏祠堂。據老人回憶,在原祠堂門前的路上曾經有一座石牌坊。據《潘氏宗譜》記載,此牌坊是為表彰一位名為潘作楫的百歲老人而立的。潘作楫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時已有104歲(虛歲),家裡已有兒子、孫子、曾孫、元孫五世同堂,老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為褒獎長壽老人,提倡尊老之風,經官府舉薦,朝庭「欽賜上等綢緞兩匹,銀四十兩,准其自行建造牌坊」。當時的麗水縣令還為其題寫「百歲五代」匾額。


該牌坊立在潘氏祠堂前直到1958年因修建通往仙渡鄉的公路而拆除,其構件部分被村裡用於修建水壩,另一部分散落於村民家中被移做別用。現在看來,拆除此牌坊實為可惜,如能將牌坊構件找回,重新組裝回原樣,置於村中公園之內,定能提升雙溪村的歷史文化內涵。


來源:蓮都區文廣新體局


-end-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麗水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