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揭秘:古代打仗死亡率最高 士兵為何仍不怕死 這幾點流傳幾千年

揭秘:古代打仗死亡率最高 士兵為何仍不怕死 這幾點流傳幾千年

最近有網友私信璐璐,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位於第一排的士兵肯定就是死亡率最高的吧?但是為什麼每次打仗都會有士兵沖在最前面呢?是因為士兵不怕死呢,還是另有其它一些激勵措施,今天璐璐就來跟大家聊聊。那麼古代究竟是怎麼打仗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基本上可以分為:戰、守、攻三類。

戰就是雙方拉開陣勢在開闊地帶野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守則是依託壁壘或者城池防禦,一般情況不存在衝鋒;攻就是攻城了。不過,真實的古代打仗可不像影視劇裡面演的那樣,將軍一聲令下就一窩蜂似的往前沖,而是非常講究陣法。典型的比如:步兵在前,弓兵在後,騎兵在側翼負責迂迴包抄等等。第一排的步兵往往就是交戰雙方箭雨打擊的第一目標,也是對方進攻的第一道防線。

所以為了保證雙方在交戰時不亂陣腳,第一排的士兵往往就是全軍中最精銳,防護最好的士兵,會配有最堅實的盾牌、穿上最好的鎧甲才能衝鋒陷陣。傷亡率雖然也有,但是和後面那些裸奔的普通士兵要好得多。有人就會問,那我要是不站第一排行不行,這個真不行。你以為打仗是過家家呢!還和你商量一下,古代練兵首要任務就是讓士兵絕對服從軍令。孫武當年用宮嬪給吳王演示練兵時,吳王的兩位愛妾不聽使喚當場就被孫武砍了,目的就是灌輸絕對的服從意識。

為了逼迫士兵站在第一排,軍隊後面都會有監督隊,如果士兵敢不服從命令或者當逃兵,監督隊可以直接處死。至於說裝死還是想都別想了,死亡率比直接沖還高。因為衝鋒還有活著的可能,裝死,不僅可能被自己的戰車、馬或者是士兵踩死,還可能被敵方落下來的箭矢給射中死,所以裝死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士兵的體力有限,有的時候雙方也會選擇輪換士兵在前排作戰,因此也保證了軍隊的公平性。

光靠殺伐來進行威懾,顯然作用非常有限,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個時候就得給士兵來點甜頭。先頭部隊的獎賞往往是特別的大,會設置多個「第一」的獎項。比如說第一個爬上梯子登上敵軍城池的,有時候可以達到封侯拜相的地步。就算登上去後不幸最後戰死,也會把這個功勞算到你後代身上,為後代謀取福利戰國時期秦軍就這樣,大搞軍功爵位制度,就算是奴隸出身,也能通過立軍功改變命運。

所以,秦人聞戰則喜,作戰時,爭先恐後,爭搶敵軍人嗎,於是人人拚命。古代人均壽命才40多,30多歲可能孫子都有了,拚命換個家族興旺,還是比較划得來。這個方法一直延續好幾千年,三國時東吳對首登之人直接封校尉,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當年在投奔朱元璋後,也是靠著首登之功,作戰英勇最後成了明朝的鄂國公。衝鋒在第一排的士兵搶到的那些豐厚的戰利品,一般也默認歸士兵私有。

戰場上本來就危機四伏,還不如拼一把搞點福利呢!至於說第一排死亡率其實也沒有那麼高。尤其是在兩軍廝殺的時候,不管是第一排還是第二排士兵,死亡率其實是均等的。最大的區別是遠距離衝鋒,此時為了消滅距離較遠的敵人,弓箭的殺傷力會有一個斜上的角度,往往沖在第一排的士兵因為距離較近就會成為一個盲區。所以,沖的越快,越有可能躲開弓箭,在後面磨磨嘰嘰的反而更容易成為活靶子。

除此之外,第一排士兵還是裝備有盾牌、盔甲的精兵,不僅對弓箭有一定的防護,而且還能夠搶先殺入敵陣後撕裂對方陣型,形成擊潰戰。所以,沖在第一排的士兵也並不完全純屬送人頭,運氣再加上實戰經驗,反而能夠立功活下來。士兵真正的危險是戰敗的逃跑過程,這時部隊的陣型全部被打散,人員一鬨而散往往就會變成單方面的屠殺,無論是前排還是後排都難逃這樣的厄運。

但是打仗畢竟是一個玩命的事情,以致於到了後期基本上就是以平民當做肉盾先去送死的方式,來保留一些精銳的老兵。尤其是在明清,這種現象很多,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起義的農軍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驅使老百姓打頭陣,戰鬥力也就越來越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 的精彩文章:

中國突然造出40萬噸巨船體量超過10艘遼寧號航母豎起來比樓高
日本自衛隊又背鍋了!迫擊炮擊中民用車 衛相道歉檢討反思

TAG:迷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