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我們已經誤讀很久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我們已經誤讀很久了

「色即是空」,這裡的「色」常常被我們理解為女色、美色和情色。甚至韓國還以此為名拍了一部軟情色片。其實此「色」非彼「色」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原本出自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中這句後面緊接著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唐僧翻譯這篇經文時,字句非常簡潔,梵文原文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簡潔著稱,素有佛法心臟之稱,所以唐玄奘在譯經時,也比較注重簡潔,在譯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之後,後面重複的部分直接翻譯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的色,和受想行識,便是佛教所說的「五蘊」。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則就是佛教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了。

佛教認為我們人類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蘊熾盛。什麼是五蘊熾盛苦呢?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五蘊熾盛,便是色受想行識帶給我們人類的痛苦和困擾了。

一、色蘊 凡是我們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夠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摸到和感受到的所有有形物質,即六根對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皆謂之色蘊。視、聽、嗅、味、觸、意等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

佛教提倡六根清凈,我們的六根從來都不曾清凈,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柔嫩、安逸舒服;意根貪喜樂享受,因為有貪,就會有嗔,貪和嗔又會引起無明煩惱,加起來就是佛教說的「貪、嗔、痴」三毒,以至於所造業中惡多善少,永遠難以解脫。

二、受蘊 對境領納事物,為心之作用。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快樂是感受,痛苦也是感受。人生往往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卻是綿綿不絕的。

三、想蘊 對境想像事物,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也。又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復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我們的思想幾乎從來不曾休息,即便是在睡夢之中。「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嘛。六塵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我們的身心。

四、行蘊 對其他之境,關貪嗔等之善惡,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內心涉境,說名為行;又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於三世,亦曰行。造作有為法之因緣而遷流於三世,謂之行蘊。因著色而生貪嗔痴,因貪嗔痴而行殺盜淫。

五、識蘊 對境了別、識知事物,為心之本體。謂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蓋識者心之異名,為了別之義,對心境而了別曰識。心王有種種差別,集於一所,則曰識蘊。我們在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認知過程中,往往產生困惑,然後一再刷新自己的認知。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寫下這28個字成為所有佛經的篇首,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