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一次「私心自用」,使「南明復興」最關鍵的一戰最終敗北
清朝入關後的早些年,明朝尚未最終覆亡,在南方還有以福王朱由崧為首的「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為首的「隆武政權」以及桂王朱由榔為首的「永曆政權」,這十多年的時期統稱為「南明」。
其中,「永曆政權」由於得到廣泛的擁護,曾一度與清廷劃江(長江)而治,可惜由於小人當道、內部傾軋,永曆朝廷最終錯失了多次復興的良機,不得不偏安雲貴一隅,甚為可惜!
如果李定國能與鄭成功」成功「合圍廣東,明清局勢必被改寫
為挽回頹勢,南明西寧王李定國(原大西軍將領)決定聯絡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夾攻奪取廣東,以圖興復南明的大業。奪取廣東的最關鍵一役在於攻下廣州西南的新會,「克新會,則廣州可下」。恢復廣東是當時南明中興的最佳戰略,李定國對此也一直是躊躇滿志、勢在必得的樣子。
李定國三攻新會陷入了膠著狀態,最後只好採取「鐵桶圍城」策略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李定國聚集全部主力約20萬揮師入粵,一路勢如破竹。當年四月,大西軍開始全面圍攻廣東新會,誓要取新會而下廣州。而堅守新會的清軍(漢軍)也獲得死戰命令:無論如何都不能失去新會,人在城在,人不在城也要在!
在李定國的三次大型圍城攻堅戰中,駐守新會的清軍屢屢將百姓驅逐出來當「炮灰」,李定國不忍心,於是一次次放棄進攻。當時戰況是這樣的:當李定國通過挖掘地道抵達城牆根下炸開城牆,正要組織大炮猛轟缺口的時候,新會清軍就驅逐百姓有序地出來搬石塊,一一堵回缺口;當李定國用葵樹榦紮成「捆青」堆砌成台階要爬上城牆時,新會清軍就讓百姓從城牆裡挖缺口爬出來,將「捆青」一一搬進城內。
李定國沒轍了,只好借優勢的兵力實施了長期圍困,要將新會清軍困死餓死。
李定國除兵力佔優以外,還有獨特的象兵部隊,但始終都沒能拿下新會
而新會清軍也早制訂了不惜一切代價保住城池的方案,並且還針對李定國不忍傷害百姓的「善良弱點」採用了各種不擇手段的守衛方式。在對內的宣傳方面,新會清軍大肆宣揚失守的可怕後果:一旦失守,清廷必將派兵反攻,重新奪下城池之日必會有滅絕性的屠城,因為當時「揚州屠城」才發生過不久,百姓聞之喪膽。於是,對「誰來當皇帝」不甚理會的百姓自然就站在清軍一邊,全力支持他們守城,所以才甘心被驅趕。
有人評論李定國的這場戰爭是「好漢遇到了無賴」,可是戰爭中,「無賴」何嘗不是戰爭策略之一呢?對於弱者一方的新會清軍,如果他們非要守住城池,也只有「無賴」這一招數了,否則面對20萬大軍,他們拿什麼去抵擋?
如此密集的人口長期匯聚一隅,最容易引發瘟疫
在李定國對新會城圍困了三個月後,新會城內已再無糧草。而當時,李定國的軍隊也遭遇了大規模瘟疫,雙方都在一線生機下頑強死撐著。李定國本想期待鄭成功的軍隊按約與他會師新會,然而鄭成功屢屢以各種理由拖延發兵時間,通信數次都未能成行;而清廷則早已派遣八旗大軍南下,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的漢軍蟄伏在廣東三水,伺機支援新會。
其實,今天我們已知道,鄭成功屢屢失約只是因為他所擁立的政權派系(隆武政權)與李定國(永曆政權)不同,根本不存在他書信中描述的各種困難。
圍城之下,人性被奇怪地扭曲了
在這關鍵時候,新會清軍決定讓城內百姓,每家每戶貢獻出一人作為「人肉口糧」。在實施過程中,湧現了許多忠烈婦女,為自己的丈夫和家人自願爬進油鍋。
《新會縣誌》記載,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母相依為命,守將要殺食婆婆,莫氏叩頭請求替婆婆死,守將說:「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就答應了她的要求,把莫氏烹吃了。又有一位姓李的婦女,丈夫被守將抓去,將要被殺,李氏哭著說:「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了他,就絕了他家的後代了,我即使活著又有何用?請把我吃了吧!」守將也答應了,將李氏烹食,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家安葬。
還有一位姓梁的窮書生將被烹食,他的十歲女兒請求代替,守將被感動了,就把他們父女一同釋放。如此數月下來,新會清軍竟吃了一萬多人。不過奇怪的是,到當年十二月城圍被解後,剩餘百姓因自覺「安全」了,竟然沒多少人痛恨清軍的「吃人之舉」。
對於這段歷史,《新會縣誌》原文如此說:「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不過這段文字記錄的是戰爭造成的慘狀,而對新會清軍卻鮮有批判,此為一奇。或許當時的新會百姓都還在慶幸沒有遭遇滿城皆盡的「滅頂之災」吧!
此役下來,李定國精銳盡失,本來寄望最大的「永曆政權」也再無復興良機了
就在新會城內如此不擇手段地渡過「朝不保夕」的糧食危機時,李定國在城外的大軍也因瘟疫死傷過半,鄭成功大軍卻依舊爽約渺渺無望。清廷援軍趁機殺到,八旗清兵會同平、靖二藩軍隊前後夾擊,用大炮轟亂了李定國最厲害的象兵陣。
經過四天激戰,李定國大軍盡數兵喪在今天新會北門外的圭峰山下(今天的長青墓園、新會人民醫院一帶位置),20萬大軍最終只剩數千人逃回了雲南,大象也僅剩下三幾頭而已。
新會一役後,李定國精銳盡失,從此再無力量進軍廣東,南明復興的希望因此盡化泡影。不過,正因為南明的存在,對於史載「明亡於1644年「的說法,大多數人都表示不予認同,不知大家是怎麼看呢?
後人評述此事時對鄭成功的「私心」頗多指責,不過站在雙方「各位其主」的立場看,鄭成功似乎並沒做錯什麼。要怪就怪南明當時竟然同時存在多個不同的政權了!(註:本文在網上頗多轉載,其實均轉自本人早年的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