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德國真實世界研究「打臉」美高血壓指南:患者未獲益,反因「標籤效應」抑鬱

德國真實世界研究「打臉」美高血壓指南:患者未獲益,反因「標籤效應」抑鬱

德國真實世界研究「打臉」美高血壓指南:患者未獲益,反因「標籤效應」抑鬱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高血壓新指南自公布以來,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該指南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將高血壓診斷的閾值從140/90 mmHg降至130/80 mmHg,並將130~139/80~89 mmHg作為1級高血壓治療。而在歐洲和中國的高血壓指南中,這一數值僅是正常高值血壓。

美國對高血壓診斷閾值的重新界定,陸續遭到了多項研究的質疑。

近期來自德國真實世界的MONICA/KORA研究隨訪10年的結果也顯示,美國新指南中界定的1級高血壓人群,其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並沒有明顯高於正常血壓(<130/80 mmHg)人群。

相反,因診斷高血壓而接受降壓治療的人中,抑鬱症發生率明顯升高。

在該研究中,大約一半(47%)接受降壓治療的患者存在抑鬱癥狀,而未接受降壓治療的人中僅有1/3有抑鬱癥狀。

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標籤效應」,如果被官方診斷為高血壓,患者的精神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既往研究發現,抑鬱症會導致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其幅度堪比高膽固醇血症或肥胖。

研究者指出,根據美國高血壓新指南的診斷標準,高血壓患病人數會增加32%~46%,意味著有14%的人需要額外處理精神應激問題,而他們出現潛在致死性心血管病的風險並沒有顯著升高。

因此,德國研究者認為,在歐洲採用美國高血壓新指南是一種嚴重錯誤的行為。

這項研究納入了11 603例受試者,採用新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後,高血壓患病率從34%升高至63%。在血壓≥140/90 mmHg(2級高血壓)的患者中,僅24%接受降壓治療。隨訪10年期間,370人因心血管病死亡。

Cox比例回歸模型分析顯示,血壓≥140/90 mmHg的人群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比血壓正常人群增加了54%,但1級高血壓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並未增加(HR=0.93, 95% CI 0.61–1.44, P=0.76)。

研究者表示,美國高血壓指南降低高血壓診斷閾值的本意是提早診斷,鼓勵患者儘早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一動機值得質疑。該研究顯示,血壓≥140/90 mmHg的人群中,吸煙、運動不足等危險因素非常流行,這說明即便確診高血壓後,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並沒有明顯改變。

來源:

1、Seryan Atasoy, et al.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cut-off values with 10-yea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a real-world perspective from the prospective MONICA/KORA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Published: 21 November 2018. DOI: 10.1093/eurheartj/ehy694

2、MedicalXpress

歡迎購買《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8》「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8》就是這樣一本書。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德國真實世界研究「打臉」美高血壓指南:患者未獲益,反因「標籤效應」抑鬱

歡迎關注「阜外說心臟」微信公眾號

「阜外說心臟」—患者教育大講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推出,採用網路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

直播時間請關注本微信號「阜外說心臟」。網路直播視頻也會以微視頻的形式在本公眾號發送,以滿足不能觀看網路直播患者的需要。

每天一個微視頻,助您心血管健康。

關於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徵稿的特別提醒

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中國循環雜誌」名義徵稿,並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國循環雜誌》投稿,一定要登錄中國循環雜誌官方網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進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聯繫電話:010-6833197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工作會議召開:全國心血管病質控體系基本形成
「阜外學院」12月5日(周三)節目預告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