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強吞掉克里米亞?
原標題:俄羅斯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強吞掉克里米亞?
文|小河對岸
克里米亞半島,位於黑海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是黑海流域最為精華之處。沙俄及蘇聯時期的黑海艦隊主基地就位於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沙俄一直以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而自稱為第三羅馬。其一直都有奪取君士坦丁堡,「光復」拜占庭帝國舊業的夢想。除此之外,作為高緯度的寒帶國家,冬季尤為令人不適,而對溫暖的南方比較嚮往。沙俄對拜占庭故地的嚮往,很像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嚮往。
故而,自沙俄崛起之後,其擴張的重點方向,便指向了南方的奧斯曼帝國。自17世紀-19世紀,俄土之間爆發了十次重要的戰爭,如果再算上一戰與土耳其干預蘇俄內戰,俄土之間一共爆發了十二次大規模戰爭。
而克里米亞半島,擁有黑海流域最為優良的軍港,以此為基地,就可以瞭望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徐而圖之,沙俄可以將黑海變成自己的內海,並將版圖擴張到世界上的中心--地中海。
可是,沙俄的過度擴張,引起了英法等強國的不安與恐懼。最終,於1853年--1856年,爆發了的世界史上的第一場現代戰爭--克里米亞戰爭,英法撒(撒丁王國)土等國以武力遏制了沙俄這一想法。而此次戰敗,也是沙俄近代史上最為慘痛的一場失敗,也使其意識到自己政治制度的落後,被迫實施農奴制改革。
隨著20世紀後,民族主義的日益覺醒,以及二戰後的世界秩序的建立。隨意踐踏他國主權,而侵略他國領土之事,早已變得不合時宜。但俄羅斯卻為了克里米亞,不惜被七國集團(原為八國集團)踢出局,承受西方世界的孤立與經濟制裁,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強吞掉克里米亞。可見,克里米亞之於俄羅斯的價值與意義。沒有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就會缺少依託,而其南方的防禦也會顯得薄弱。
克里米亞半島,原為韃靼人的地盤,建有克里米亞汗國(其後,臣服於奧斯曼帝國),至1783年,而被俄羅斯吞掉。二戰時期,當地的韃靼人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謀求民族獨立。1944年,蘇聯再度佔領克里米亞,以當地韃靼人與納粹德國合作為由,下令將韃靼人驅逐到烏茲別克的沙漠地區定居,任其自生自滅。據統計,僅在1944年到1948年,被驅逐到烏茲別克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就有29.6%死亡。
蘇聯對韃靼人的驅逐,也極大地改變了克里米亞的民族構成,而使當地的俄羅斯族居絕對的主體地位。這也是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公投中,能輕鬆通過獨立並加入俄羅斯決議的根本原因。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爭端,源起蘇聯的赫魯曉夫時期。克里米亞半島原本屬於俄羅斯,但在地理上與烏克蘭本部相連,且把烏克蘭的海岸線給割裂成了兩個部分,給烏克蘭的管理與發展都帶來了諸多不便。
而在歷史上,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比較親近,兩個民族同源,俄羅斯稱「烏克蘭」為「小俄羅斯」,當時又同屬於一個大的國家(蘇聯)。故而,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54年5月,為了紀念俄烏合併300周年(1654年,烏克蘭與沙俄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和約》,自此與沙俄正式合併),而決議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
不曾想,蘇聯於1991年解體,於是,克里米亞糾紛便再次出現。但由於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俄烏的關係還不錯,故兩國雖對克里米亞半島有爭議,卻漸漸趨於沉寂。而隨著,俄烏關係的進一步和睦,俄羅斯也確認了克里米亞歸烏克蘭所有。
但隨著,烏克蘭在經濟上日益陷入困頓。致使其近十幾年,在政治上漸漸轉向了西方,一頭扎進西方國家的懷抱。俄烏關係變得漸行漸遠,更使得烏克蘭被撕裂成親西方派與親俄派。克里米亞由於歷史原因(1954年,才歸入烏克蘭),及本身民族(俄羅斯族為主)傾向,與烏克蘭中央政府的矛盾更是日益嚴重,並最終走向了公投獨立與加入俄羅斯的道路。
俄羅斯接受克里米亞的「回歸」,顯然是對烏克蘭主權的踐踏,而違背了國際通行法則。但在俄羅斯看來,即便俄羅斯拒絕接受克里米亞的「回歸」,而以俄羅斯既有的龐大體量,西方國家也仍然不會把俄羅斯當成真朋友。那既然西方國家,無論如何也會把俄羅斯當成最大的威脅,何不如坦然接納克里米亞的「回歸」。就相當於說:如果你恨我,已經達到了99分,那再讓你多恨一分,又何妨?
俄羅斯「接納」克里米亞,不但可以實現民族與國家的「統一」,還可以在黑海流域佔據地緣優勢。但對西方國家來說,由於主流價值的不同,以及俄羅斯既有的龐大體量,與其歷史上的「嗜土成性」(對他國領土極為貪婪),而不加以遏制的話,遲早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與國家安全。
※江蘇省13地級市,13位歷史名人代表
※同為二戰的戰敗國,為何日本在領土上比德國強硬?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