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高人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高人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何為底線?底線即最低界線,是做人的基石,是處世的最起碼的準則,也是人們安身立命、維護自尊的法寶。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為道德底線;法律法規規定不可逾越的為法律底線;企業在各個行業中約定遵循的叫行業底線……

堅守底線,源自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中國人從來就有底線。文天祥兵敗被俘選擇了堅守心中的忠誠底線,最終以身殉國,並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子罕不受玉,堅守了為官的清廉底線;蘇武被匈奴扣留,同樣也守著堅貞不屈的愛國底線。

那麼,中國的傳統道德如何呢?國人的道德底線現狀又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今天的主題——鄧曉芒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高人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01道德和底線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國人所遵循的道德觀至今基本上還是傳統的,絕大部分的國人所信奉的還是傳統道德,如果他有道德的話。

所謂底線,就是做壞事的底線。同樣是做壞事,有的人自認為是極其不道德的,突破了道德底線;但有的人仍然認為自己這樣做雖然不太好,但還是合乎某種道德的,是為了道德的目的而不得不做,因而可以用道德來辯護的,甚至自認為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

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底線或道德底線,但也不排除某些渣人絲毫沒有自己的做人底線,這種人完全是怎麼享樂怎麼讓自己爽,就怎麼來。

關於道德底線,需要立一個標準,為何呢?

因為好事不用說,大家都公認是道德的,是對的,值得提倡的,至少肯定不是不道德的;但在壞事上,有人認為是不應該的,但有人卻認為就應該這樣做,或者認為這樣做也是允許的,不能算不道德。所以,必須要確立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標準。

02中國的傳統道德倫理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的表述)

五常:仁、義、禮、智、信。(儒家的傳統理解)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表述)

有人把五倫和五常對應起來,把父子有親等於仁,夫婦有別和長幼有序都歸於禮,加上君臣之義和朋友之信,單剩下一個「智」無法對應,似乎是多餘的,於是就把五常的「智」划到五倫之外。其實這裡的智不應該理解為知識和智力,而應該理解為「良知」,即孟子所謂「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也是後來張載所講的不同於「聞見小知」的「德性之知」、「天德良知」,是任何一個常人都具備的,哪怕他沒有什麼知識,但一定要有良心。

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除了以上三個大框架,還有一個六紀。所謂「六紀」,指「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進一步解釋:「謂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其實跟上面講的大同小異,只是更強調了族群的社會關係。

在皇帝消失的20世紀,君為臣綱和君臣有義的制度設計消失了,現代國家大都是議會民主制和人民代表共和制。然而,君臣之間的道德規範在官場中並沒有消失,它體現於政治生活的上下級關係之中,且由於官僚人數的擴大,反而比往日更為通行了。而在政治和官場之外,百姓們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就是五倫中的其他四倫,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上層是一個縱座標(政治生活),下層是一個橫座標(日常生活),一縱一橫,統領著中國人的道德座標,影響和制約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高人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03中國傳統道德的等級或次序

在三綱、五常、五倫和六紀中,這幾個方面的道德的排列方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是不可打亂的。

從三綱看,君臣關係理所當然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父子和夫婦,這是政治制度的性質決定的。但要論日常生活的道德,首先排在第一的是父子關係,這個是不能動的,就連君臣關係也是類比於父子關係而成立的,所以孟子講五倫,先講「父子有親」,再講「君臣有義」。這個次序不能亂。

接下來是夫妻關係,這個不是很重要,古人只是講夫婦「有別」,即家庭內部分工,男主外女主內,與道德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真正說來,五倫其實是兩倫,即父子關係和兄弟關係,也就是通常所稱的「孝悌」。當然孝也包括母子關係,但由於「夫婦有別」,夫為妻綱,古代的妻子在家沒有什麼地位,對母親的孝敬是看在父親的份上。所以女性的道德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服從家裡的男性。

可見,中國人道德中最重要的是孝,其次是悌。而悌也是從孝派生出來的。我們通常把「父兄」和「子弟」連稱,說明悌本身就是孝的一種體現。由悌再推廣到朋友,相當於兄弟關係。再擴展開來,就是《論語》中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但需要注意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並不等於人人平等,因為兄和弟幾乎相當於父和子,是不能平等的。兄在前,有優先,弟在後,要從屬於兄。如果平等,那就成了墨子的「兼愛」,孟子是極力反對人人平等的兼愛關係的。

04中國傳統道德的缺陷

中國人的道德基礎是建立在家庭血緣關係之上的,它可以擴展到朋友或師生關係上,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很難擴展到陌生人身上,更不用說擴展到敵人身上了。除非他們先已經有一個過程,變成自己的熟人,所謂「一回生,二回熟」,或者「不打不相識」,成了朋友。缺乏這一過程,是不可能是個人就給你「兼愛」的。

孟子以為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廣到「天下」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只要你看見了,就會起惻隱之心,其實不然。一年365天,你能夠天天訪貧問苦嗎?你能做到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的對每個人都毫無分別的平等、愛心對待嗎?

無論是三綱、五常,還是六紀,裡面適用的都是熟人關係,就是君臣(在今天相當於上下級)、父子、夫婦、兄弟、族人、朋友等等,根本沒有陌生人的位置。對於陌生人和鄰人,中國道德是完全缺位的。對此,西方的基督教給我們提出了警示,《聖經》中有過這樣的教導——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人。

對於陌生人,我們中國人一般不知道如何遵守道德規範,如何用基本的道德倫理與之交往,我們把陌生人往往稱作「路人」。如果我們在外面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需要幫助,他既不是我的親戚也不是我的朋友,我該如何對待他呢?我當然也可以大發善心,憑惻隱之心或一時心血來潮,潛意識的把他當作我的朋友,但這不危險嗎?萬一對方是個小人甚至壞人,我幫助了他,他卻恩將仇報,反咬一口,該怎麼辦?

這樣的例子今天在中國經常發生,幾乎已成慣例。所以說,老人倒地了,不是說不想扶,不是說沒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而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陌生人,因為不了解,不認識,所以恐懼或擔憂,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如果這位老人是你的親人或朋友,那不扶這種情況是幾乎不會發生的。

另一方面,不幫助陌生人對於國人來說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內疚,因為我沒有義務幫呀。中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里,似乎他感覺中完全不必遵守一切道德規範,只有唯利是圖,就像置身於一個動物世界中,反正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人」知道,這個「人」當然是指熟人。沒有熟人的監督和道德規範,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自由不是自由,而是為所欲為,甚至無法無天。

本來都是循規蹈矩的人,鄉下人進了城,或者中國人到了國外,都有可能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而不覺得丟臉,只要不被同鄉、熟人或本國人知道。現在中國人的道德滑坡,最主要的就是家庭血緣的熟人關係遭到嚴重的解構,人們離鄉離土,進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社會,於是產生了許多在旁觀者看來是突破道德底線的事情。其實當事人自己並不認為是突破道德底線的,因為他做事的環境已不在傳統道德底線的適用範圍之內,如果有可能回到原來的環境(帶有族群道德監督的社會環境),他仍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高人對國人道德底線的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結語——

對於當今的你我,我們已經無法把傳統家庭血緣關係的這一套道德傳統運用於我們今天日益陌生化了的現代日常生活中,相反,這套道德傳統成了我們身上殘留的一種可以被心懷叵測的人利用的「弱點」,誰要用錯了地方誰就有可能會倒霉,會被大肆批判。

那些已經習慣了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甚至在異地或國外專拿同鄉和本國人開刀,做缺德的事,這些人正是他們「殺熟」的靶子,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變了,熟人也變成了生人。於是乎,天下人都成了陌生人,無論你是誰,在網路上都可能會成為任意宰割的非人。儘管如此,每個國人心中的道德標準還是傳統的,他依然帶有祖宗留下來的那點良心的精華,前提是他還遵守和擁有一些道德底線,沒有淪為徹底的「非人」。

(備註:本文作者鄧曉芒,部分句子稍有整理和修改。未完待續,請持續關注哲學詩畫隨後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如何管理慾望和負面情緒?看完斯賓諾莎所揭示的這幾點你該領悟!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孔子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迪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