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容,妥妥幾百億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不管經濟景不景氣,世上都有兩種人。
找風口的人,找洞口的人。
有人覺得,找風口的往往會摔死,找洞口的總能苟活。
其實,風口的活下來,洞口的餓死了,也不是新鮮事。
因為好好的風口,說不定大環境一變就是洞口。
風口與洞口既然是人人都care的話題,當然也就是影視熱門。
這兩年冒出的各種創業片、電視、綜藝……都在刺激著一顆顆不甘的心。
評分3.5但播放量達42億的《創業時代》、表面講歷史其實講創業(YY創業)的《正陽門下小女人》,12月份要上映的《印度合伙人》《中國合伙人2》,還有剛開播的綜藝《創業中國人》……
有的爛有的好,但恕我直言,如果指望看它們就了解成功的秘密,都是扯淡。
不是記住幾個金句就懂了時代,也不是了解幾個生動案例就能照貓畫虎日進斗金。
《超人》漫畫中盧瑟的那句話,Sir一直記得牢:
有的人只把《戰爭與和平》當作冒險小說看;也有的人看了看口香糖的包裝,就參透了宇宙的奧秘。
什麼「口香糖的包裝」?Sir你是在說啥……
來,今天用一部訪談錄讓你懂。
它不是《奇葩說》,但也是一樣的真知灼見。
先給你介紹下背景——這是一部由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簡稱BAI)發起的訪談錄,發聲的,都是一幫步入成功的真實創業人。
他們用生活細節來說創業經歷,他們用實在的創業經驗,來替代華麗麗的金句。
沒有《奇葩說》有趣,但可能比它更有用。
對有心人來說,其中的很多信息都是乾貨。
行了,不管你還有你家裡那位,是在風口飄著,還是在洞口貓著,都趕緊把他扯來一起看。
這片子對創業人的第一個問題就「獨闢蹊徑」——
一般人都想知道創業最有用的東西是什麼,但這片居然問:
無用的東西是什麼?
說好的創業訪談錄,問「無用的東西」,玩我呢吧。
干,貨,呢?
但這個問題其實很好。
如何看待無用,往往透露了創業人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
創業人聽起來高尚,其實他們琢磨的東西都是老百姓的。
年輕人的無用,可能是奶茶、抖音、爽劇。
有些創業人的無用也差不多,什麼歡樂鬥地主、旅遊放空看話劇……
也有聽起來有點神叨叨的……
讀一本叫《如何給獅子剝皮》的書。
無用之物是美。
寫點稀奇古怪的詩。
還有機靈的,比機靈更機靈的。
呃,還有境界特別高的:
再往下聽你就明白了,他們哪裡是在說「無用」,他們就在說大眾的生活本身。
比如一位女士說:
她做的無用之事,是等待。
等待往往是大家覺得最沒用的,但我們在等待中可以學會,如何做時間的朋友。
嗯,聽起來裡面好像有商機……
無用,才是改變大眾生活的起點。
創業點子沒必要多高大上,任何一種於人有幸福感的「無用之物」,都可能給啟發創業人,給他們帶來智慧。
片中,有個愛電競的創業人,就從電競的口號里得到了啟示。
第一個問題,彷彿問出了很多無聊……但慢慢你就聽懂了,創業人有一種思維,叫無用之用。
Sir留意到一個有點悶騷的創業大叔。他低著頭縮著肩膀,彷彿很鬧心地說:
無用就是喜歡一個人。
對啊,喜歡但得不到,簡直是單身者最受不了的「無用」吧?
毫無成就感,毫無幸福感,提起來還丟人。對於好多人來說,這種記憶就該被抹掉啊。
但人家怎麼說的:
「雖然當時有一點難過,但現在都是內心深處最溫柔的部分,最值得回憶的部分。」
Sir不由想起了大衛·芬奇的《社交網路》。
裡邊的扎克伯格,一個通宵黑掉了整城的大學網路,創立了FACEBOOK的前身,引來了校園網全年最高的流量,從此聲名大噪……
僅僅因為一個女孩子不喜歡他。
無用的憤怒,不止給他帶來一股幹勁,還給他帶來了產品思路。
所有有用,都建立在無用之上。
Sir不是鼓吹什麼,也不想簡單化創業。
因為這些無用並不是明擺在那裡的,要等你發現,等你想得撓破頭。
有些確實像蘋果砸了牛頓的頭,好像某個互聯網大佬喝著咖啡看著陌生的美女走過,突然想起了做陌生人社交。
但你又怎能斷定,人家沒有經過很久無意識的苦思冥想,反覆否定,才相信了這個無用在將來肯定有用?
創業點子一直是個玄學,沒人能斷定對錯,因為那有關每個不同的人,對世界的理解。
只有創意落地執行成功,才成了顯學。
更多人覺得,點子無非好壞,執行才是根本。
尤其在資本寒冬、創業寒冬,當然大家也聊到了一個問題——
關於不屈的意志。
相比有些人的信心滿滿,說「雖然99%的創業都是失敗,但我不信。只要不放棄,我們就是百分之百」。
Sir更聽進去的,是另一些人在說——創業最終達到的,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美好自己。
有人說:創業開始追求的自由、自主,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和你預期相反的東西。
有人說:在逆境的時候,有人插了你一刀,另一個人又插了你一刀,還更深更狠。
還有人說:這是一個考驗自我認知的過程。你越做越迷惑,(越搞不清)你自己到底是誰。
有人記住了李嘉誠的話:
你要過最好的生活,你必須經歷最大的磨難。
此外,創業成功與失敗的「標準」究竟在哪,也是他們反覆思考的。
有一句貌似裝逼,但仔細琢磨,又確實代表了創業路上焦灼的內心拷問——
「絕大部分的創業,都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
說這句的創業人年輕,一口湖南腔,就是那個讀《如何給獅子剝皮》的。
他的腔調、神情也透著一股哲學氣質(說不好聽的,是總愛瞎想折磨自己……)。
他愛讀書,最喜歡《老人與海》,還說這是所有創業人都該看的一本書。
是要學習打不倒的精神么?沒那麼簡單。
他複述的情節是這樣的——
老人最後把那條被咬剩骨的大魚帶回來,人都圍過來看。
有人說,這是被鯊魚咬的。但其他人根本沒在意「鯊魚」之後的話,就紛紛把這條大魚骨當作鯊魚,交口稱讚。
複述完,他說了句大家不愛聽的真相:
大眾就是淺薄的。
他們不管你釣的是大魚是鯊魚,哪個刺激他們信哪個。
只要你沒有把大魚帶回來,就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
所以——
成功看似很客觀,可從個人內心成長的方向看也很主觀。
客觀的方向,也可能會牽著你的鼻子走;主觀的,也可能讓你閉門造車,摔個頭破血流……
這個訪談錄就這樣,寥寥幾句,能讓你的思維刷新好幾次。
你問Sir個人最喜歡的一句?
恰恰是BAI的當家龍宇說的——
情感,創造了現代商業的一切
可能又有人不同意:
「商業從來都基於理性。不像教父那樣冷冰冰運籌帷幄,如何打下江山?」
但其實在Sir看來,教父所說的「了解你的朋友,更要了解你的敵人」,恰恰就基於人性和情感。
教父面對每一個客戶,都有一番儀式感很強的說辭。
他才不跟你聊什麼老闆、客戶。
他在跟你聊「需求」,聊你內心最本質的要求。
人情,才是他整個偉業的基石。
教父的成功,不是他幫誰殺了誰,或者給誰多少錢。
而是他和每個具體的人,都建立了情感的粘度。
這些話翻譯成創業味的,大概和訪談錄中有個創業人說得差不多:
真正偉大的公司,真正突破想像的公司,不是在功能方面做到了極致,其實是在情感體驗方面。
因為你是服務人的,人都是有這種emotion的,人都是有feeling的。
起初是琢磨「無用」。
然後,是琢磨如何在無用基礎上,附著人類的情感,做出產品、營銷產品、體驗產品、革新產品的每一步,都和情感有關。
不鑽研情感,怎麼抵達人類真正的需求。
最終,無數個產品組合到一起,就構成了現代商業社會的運轉。
說到BAI。
雖然它是一家投資機構,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恰恰很本質。
雖然它投資了這麼多好企業,但在紀錄片里,它留下的痕迹卻特別少。
你除了發現它當家的龍宇顏值很在線……基本聽不到那種傻乎乎宣傳、包裝自己機構的話。
其實這才是一家優秀投資機構的聰明和本色——
一個幕後英雄。
它完全可以不言不語。
但在它身前,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品牌都牛逼得閃閃發光。
訪談錄還有很多乾貨,但Sir不說了,留給你看。
畢竟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行業內看它,解讀又有不一樣。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