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和李鴻章,剿殺太平天國之後,為何沒有自己割據一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出現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之後,隨即就會出現各地將領割據一方的情況。例如漢朝末期的軍閥混戰、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等等,但是,清朝內部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則沒能實現割據一方的局面。那麼,到底是這些人不願意割據,還是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呢?認真的說,兩種因素同時存在。
一、漢朝、唐朝和明朝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
首先我們來聊聊東漢末期的問題,在東漢的統治框架下,13個州的州牧或者州刺史,擁有一大片地區的行政權力。但軍隊屬於國家,在黃巾起義爆發之後,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東漢中央政權下放了軍隊的控制權,命令各地的長官們自己募兵作戰。這些私自招募的軍隊,當然聽命於各地的軍政長官,這就是東漢末期各地軍閥割據一方的原因。劉虞、陶謙、劉表等地方官員,屬於文人型的官員。但得到了軍隊的控制權以後,也成為了地方軍閥。所以說,成為軍閥需要具備條件,從來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
唐朝的問題與東漢完全不同,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已經把地方上的財政度職權、人事任免權和賦稅徵收權,下放給了各地的節度使。由於擁有了地方上一系列的權力,各地節度使就像一個半獨立的割據政權,他們和唐朝中央已經分離。從唐玄宗後期的情況來看,各地節度使已經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即使沒有安祿山發動叛亂,其他的節度使也很有可能發動叛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中央控制的軍隊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唐朝依靠其他節度使的力量最終平定了叛亂。唐朝曾經試圖削弱節度使的權力,但中央一有行動,各地的節度使就發動叛亂,搞得唐朝無從下手。
南明建立的初期,出現了和唐朝藩鎮非常相似的情況。在明朝滅亡之後,明朝勢力擁立福王在南京稱帝,這就是南明弘光政權。為了防止北方的清軍南下,南明在江淮地區部署了4個將領,被稱為江淮4鎮。為了解決後勤不足的問題,南明下放了地方管理的權力,這4個將領可以在自己的防區內徵收稅賦、任免官員,幾乎成了唐朝藩鎮的翻版。這些將領根本不服從南明的調動,氣得史可法大罵那些將領為「嚎豬賤狗之輩。」江淮4鎮和南明政權不再是一損俱損的關係,在清朝軍隊南下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自己小集團的利益,江淮4鎮先後向清朝投降,根本沒有效忠南明的意思。
二、南宋和清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比較強
南宋建立的初期,宋高宗面對的局面還不如南明初期。南宋的軍隊總計有40多萬,大部分軍隊都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們的手裡。南宋朝廷能夠控制的軍隊很有限,那些大將各自都有自己的轄區,這非常容易出現割據政權。但南宋政權沒有放鬆財政使用權和人事任免權,各路軍隊所需要的物資,都由南宋中央負責提供。雖然南宋中央為了籌集物資也非常頭疼,但成功的卡住了各路將領的喉嚨。至於人事任免權,進一步限制了各路將領。手下官兵們的升遷,需要朝廷的冊封,各地將領沒有這個權力。由於南宋中央這一系列措施,使各地的將領不具備滋生藩鎮割據的土壤。
清朝的情況十分類似,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為了鎮壓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朝鼓勵各地官員訓練團練武裝,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和淮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湘軍逐步成為了清朝最大的指望。不過,清朝對湘軍並不信任,湘軍所需的後勤物資,由清朝中央負責調動。湘軍的官員晉陞,必須通過吏部和兵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僅僅擁有軍隊,如果他們向割據一方,清朝會離開切斷他們的後勤補給。此外,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三個人相互不和,清朝高層看透了這一點,提拔左宗棠制約曾國藩,同時有利用李鴻章牽制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