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軟體定義安防攝像機」是偽概念嗎?

「軟體定義安防攝像機」是偽概念嗎?

「軟體定義安防攝像機」是偽概念嗎?

「軟體定義攝像機」 在安防行業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部分從業者認為,軟體不僅僅能夠控制安防後端硬體運行,還能使得前端IPC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拓展智能系統,減少產品線矩陣。

換句話說:在安防產品技術構成中,軟體將丟掉以往輔助作用的盔甲,成為產品中樞與靈魂。

今年3月,華為就發布了具備按需定義、分層智能、持續演進特徵的「軟體定義」系列智能攝像機。

官方解釋稱,這些攝像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為攝像機按需載入不同的軟體和演算法,通過多特徵提取與識別、多攝像機間的協同、端雲間的協同成倍地提高智能分析效率。

內置實時圖像質量檢測與評估特性,並具備自我感知和場景適應性學習能力,讓演算法和應用不斷迭代和演進,能夠廣泛適用於專業人像、車輛、電子警察等各種應用場景。

「只是吸引眼球而已。」對於軟體定義攝像頭這一概念,海康威視總裁胡揚忠並不認可。

他說,攝像機由場景決定組合(包括感測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遠近、補光強弱等等),非常複雜,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種類。

集成電路或者晶元中的運算能力、可配置的功能、或其他軟體可以實現的功能,可以用軟體來做好調度。但涉及到光學、結構等硬體,軟體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軟體定義計算、軟體定義存儲、軟體定義網路,軟體定義相機,套用一個概念而已。

由此,便出現一個終極命題:在安防行業,『軟體定義』攝像機是偽概念嗎?

科學以無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終,我們好奇這個問題背後存在的深層邏輯及規律。藉由此,雷鋒網採訪到了在安防行業極具代表性的八家安防巨頭技術高管,探詢到了他們對於這一話題的理解與總結。

軟體定義攝像機不是偽概念

華為:智能攝像機應該是軟體定義的,需要SDC OS實現更多演算法生長和成長的可能性

攝像機的軟體定義,就像人們住的房子,硬體是地產商建好的毛坯,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而軟體定義就相當於住在裡面的人用這個房子過什麼樣的生活,是豪華的還是簡約的,是現代的還是古典的,這也是房子生命周期內由主人來按需選擇的。

AI時代下,人們也開始選擇各種智能家居來服務自己,讓生活智能化。所以對於安防行業來說,軟體定義就是AI時代特徵的產物,它的誕生是基於當下產業現狀和未來持續發展來考量的:

1.演算法快速發展的需求:AI時代演算法、軟體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快於過去,甚至在不斷訓練下,每個月乃至每周都有版本更新升級,他們希望通過攝像機軟體與硬體解耦的方式來實現在高頻次的升級過程中不影響正常的基礎業務。

2. 需求多樣性:單一演算法需要精準度會不斷提升,也需要多維度數據的輔助,從人臉到人體,維度在增加,未來還可能會有姿態、表情等各個維度數據加入,市場需要有這樣一個可持續演進的產品來支撐越來越豐富的業務場景訴求。

3. 運維管理智能化:面對未來演算法多樣性,場景多樣性,以及全網攝像機的管理,行業需要一個可視化的、可管理的、可遠程控制的產品,與雲端互動,高效運維,實現在線載入,在線升級,在線管理。

4.考慮傳統利舊:在非AI到AI的過渡期內,不是一刀切地把過去完全替換,而是需要把存量產品用起來,讓投資得其所,所以他們推出的軟體定義攝像機有智能Proxy的能力,做到1台軟體定義智能攝像機,帶動多台普通攝像機的智能化,不做額外投資,支撐向全面的AI普及逐步轉型。

華為認為,電腦和智能手機改變了人們看世界的角度,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他們希望「軟體定義攝像機「也能改變安防行業的視野,成為是安防行業真正步入AI的推動力之一。

所以智能攝像機應該是軟體定義的,從業者需要SDC OS實現更多演算法生長和成長的可能性,需要SDC Studio與更多夥伴一起把路越走越寬,需要SDC Controller實現端雲協同,高效管理。

所以華為提出按需定義,給客戶更多選擇的空間;提出分層智能,讓攝像機智能協作,端雲協同,讓客戶投資得其所;提出持續演進,讓攝像機跟上時代的步伐,能延長其生命周期。

曠視科技:應用場景環境複雜性問題恰恰是軟體方案的優勢所在

曠視比較看好軟體定義攝像頭的概念和實踐。

從硬體角度出發,其實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或者屏蔽應用場景和環境複雜問題,實際結果往往只是通過引入新的複雜性來對單個場景調優,無法達到一個統一的總體解決。

解決「應用場景環境複雜」問題恰恰是軟體方案的優勢,原先的各種軟體方案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是未能將「智能」加入軟體,做不到對各種複雜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和自動控制調優。

如類比人的眼睛,其實它獲得的圖像質量本身有很多缺陷,比如有盲點、高細節解析度視場很小、各種畸變等,但人們在實際生活卻感覺看到的世界很美好,適應性很高。

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和大腦通過「軟體方案」對眼睛獲取的圖像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智能處理。

依圖科技:攝像機的未來將由智能重新定義

依圖認為行業中「軟體定義攝像機」的說法不太貼切,用「智能定義攝像機」更為妥當。這兩者的區別在於智能,硬體會逐漸被AI賦能,攝像機的未來將由智能重新定義。

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能夠大幅提高生產力甚至改變生產關係,在人工智慧時代,安防視頻應用也將承載更多的用戶需求和期待。

雖然攝像機與場景的組合非常複雜,感測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遠近、補光強弱都能影響其實際應用效果,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能硬體產品已經在迭代跨越這些障礙,這也是技術發展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為了滿足複雜場景需求,攝像機正在從單一功能的終端,變成多應用聚合的平台。

同時隨著晶元的發展,前端設備的數據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將來必將是雲+端的混合型架構。能夠在前端計算的部分在前端計算,保留必要的信息到後台來進行大數據的計算。

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進步,帶有深度攝像頭的設備可以精確地進行手勢識別、人體骨架識別、物體輪廓識別、人臉識別,並可以進行空間計算與場景重構,計算追蹤設備在空間中的運動姿態等,本質上是一個更複雜的智能計算問題。

千視通:攝像機將由AI晶元作為載體,以嶔入式演算法去定義

千視通介紹,以往要提升一個攝像頭的功能,只能在解析度、幀率等方面改善,包括感測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遠近、補光強弱等等,但硬體本身局限了攝像頭的功能。

而AI晶元的出現,通過為普通攝像頭嵌入人工智慧演算法,實現了軟體和硬體一體化,使攝像頭的「智能化」真正變為可能。

在硬體基礎上,我們可以直接在攝像頭內、在成像之前或之後完成一些運算,這樣攝像頭就再不只是用於拍攝採集,而是可以根據需求來制定成像程序,可以讓攝像頭在前端進行夜間拍攝以及結構化分析,承擔除了採集圖像之外更多的功能,大大緩解傳輸和後端分析的壓力。

他們認為,未來攝像頭在基本組成部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說感測器以外的功能都是由軟體而決定,並由AI晶元作為載體,以嶔入式演算法去定義。

軟體定義攝像機是偽概念

大華股份:「軟體定義攝像機」概念有待市場檢驗

大華認為,「軟體定義攝相機」 可以僅僅當做一個概念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看會有不同的解讀,但更多是依託之前SDN、SDS等ICT領域概念名詞。

如果軟體定義攝相機成立,那麼更多的是通過軟體配置修改,達到用戶功能自由選擇的目的。選擇攝像機時首先要根據場景考慮攝像機的硬指標,比如:解析度、寬動態效果、低照度效果、焦段等,這些都是影響圖像質量的至關重要的參數,必須得到保證,才能談後面軟體定義功能。

軟體定義功能實質就是在設備滿足硬指標的前提下根據場景,跑不同演算法或者軟體業務而已(比如對人臉進行識別,有些場景對車牌進行識別,而性能又無法同時支持)。

如果說對相同硬體進行不同功能實現算作是軟體定義,那麼整個行業設備都是支持軟體定義的。

當前各大廠商都在推出自己的雲生態,設備生態;兩個大廠在設備生態上都有自己的開放平台,第三方基於開放介面可以去開發自己根據業務需要的功能,然後載入到相機從而實現細分領域的功能;「軟體定義」這個概念更多只是建立在這個層面上。

未來,客戶對數據安全和隱私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軟體定義攝像機」這個概念還有待市場檢驗。

宇視科技:不同場景僅通過軟體定義不可能實現

宇視科技直截了當地否認了這個說法:安防不同場景的應用,僅僅通過軟體定義的不同攝像機是不可能實現的。

攝像機一般由鏡頭、光學感測器、圖像處理及視頻編碼晶元、補光、結構、外殼型態等硬體部分和運行在硬體上的軟體組成,軟體只是攝像機組成的其中一部分。

不同監控場景選擇適合這個應用場景的硬體、軟體攝像機來完成監控功能。

例如,低照度場景,需要選擇感光性好的光學感測器;監控遠距離場景,需要選擇焦距較長的鏡頭、補光距離遠的攝像機;通道上的人臉抓拍攝像機和馬路上車輛檢測攝像機,一般需要選擇不同焦距的鏡頭、不同的智能演算法。

因此所謂的軟體定義攝像機,通過在相同硬體上載入不同的軟體演算法,從而使攝像機滿足不同的應用,這樣的應用場景應該是很少的特定場景,不具有普適性,不能擴展和誇大軟體定義的概念。

雲天勵飛:軟體永遠不可能完全定義硬體

在雲天勵飛看來,攝像頭是軟硬一體產品,不僅包含軟體也包括硬體,到底是軟體定義硬體,還是硬體定義產品,應該劃分軟硬體界限,有些功能可以用軟體實現,有些功能用硬體實現會更好。

比如在強背光場景下,通常需要好的感測器、攝像頭、安裝方式去呈現好的成像效果,但實際上也可以針對人臉做定向曝光,通過軟體方式將背光成像做的很好。

再比如焦距,正常情況下這個功能依賴硬體去完成,但通常來說焦距是可調節的,如果硬體支持可調節,便可用軟體去適配場景,動態調整焦距。

所以說,硬體需要支持軟體的變化特性,軟體根據此去做適配調整,兩者高度融合,一方獨立開來都不能稱之為好產品。

總結來看,一個攝像機產品由軟體和硬體共同去定義,軟體是靈魂、是思想、是大腦,硬體是骨架,兩者缺一不可。

因此,軟體永遠不可能完全取代硬體,也不能去定義硬體;同理,硬體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軟體,兩者將協同發展,共同進步。

安防軟體價值究竟幾何

從上來看,大致可以發現:以海大宇為一方的傳統安防廠商對於軟體定義攝像機這一概念不太苟同;而以華依曠為代表的安防新興玩家則對該說法持以肯定態度。

自Bjarne Stroustrup發明C++之後,人類文明便運行在軟體之上。

在這場幾十年未見的技術革命性轉變過程中,由「軟體」基礎設施的崛起而驅動的力量,正以高速自動化的方式分配與重新配置,不會受到非動態設置的硬體基礎設施的限制。

「軟體定義」的商業反響也遠遠高於技術本身,它正快速動搖科技企業之間的產品形態和品宣口徑,一些廠商們都在爭先恐後地重新定位自己,藉此開拓軟體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在這場技術變革中,一直有人提到安防的獨特性,與C端產品不同,這個行業注重應用,軟體有它的實際價值,但未來行業頂尖玩家究竟如何發展還未可得知。

對於軟體能否定義攝像機,你怎麼看?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獅子」瑞星:對抗勒索病毒防禦才是解決之道
重磅!亞馬遜發布AWS Ground Station——全球首款地面衛星接收站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