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心了·紀錄片:為什麼網生紀錄片火了?
通常,紀錄片給人一種專業、冷門、生僻的印象,往往無緣高收視,很難在較大範圍的受眾群體中傳播。然而,2018年,紀錄片卻悄然成為新生代「網路爆款」,形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時尚,備受追捧。
從紅極一時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到近期由故宮出品的首檔文化紀實類真人秀節目《上新了·故宮》,紀錄片似乎在視頻網站中開出了生命之花,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表達方式更符合新一代網民的審美,呈現出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通常以電視台播出為主或者作為音像產品在書店進行銷售。然而,網生內容時代,文娛資本和視頻網站的「春風細雨」賦能了更多的內容創業者,為沉悶的紀錄片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網路化的紀錄片以更為精緻、通俗和多元的風格通過多維度的傳播路徑展示在大眾的視野前。
內容方面,網路紀錄片尋求了更多的嘗試,以《了不起的匠人》、《人生一串》、《尋找手藝》、《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為代表的作品在視頻網站的助推下,不僅能夠精準觸達垂直圈層的用戶,還能擴大影響力並反向輸送給電視台,以「人文」豐滿時代,以「匠心」感動用戶。這類節目不僅滿足了大眾的審美標準,而且對文化藝術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使得我國人文瑰寶的傳頌進一步市場化,成為紀錄片市場的一股清流。
傳播渠道方面,區別於面對大眾群體的電視台,互聯網平台的用戶分流到各個垂直領域,形成擁有「同人文化」的文化圈層。當紀錄片深耕於網路的沃土裡,它可以跨越平台精準觸達目標用戶,藉助大數據的精準推送和「自來水」的口碑發酵,形成網格狀的發散式傳播。比如,2016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據酷雲EYE統計,當時節目的直播關注度只有0.1629%,市佔率只有0.6228%。然而,作品在B站上線後卻意外走紅,作品的點擊量和收藏量日益增長,彈幕討論熱烈,源自作品中的 「男神王師傅」「煥彩生輝」等更是成為了網路熱詞,開始在B站用戶群之間口耳相傳。紀錄片綜藝化,在感官愉悅和精神愉悅之間尋找平衡,也是吸引年輕用戶的一種大膽創新。
商業變現方面,傳統紀錄片的收入結構相對單一,近幾年紀錄片迅猛發展,不斷挖掘在IP品牌塑造與運營、衍生品開發、品牌傳播方面的獨特價值與可能性,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獲得額外間接經濟收入。近期,一檔火爆的國產原創、豆瓣評分高達8.2的紀錄片式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再一次引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近幾年故宮的研發團隊無所不用其極地從故宮的建築、文物和歷史故事挖掘素材,文創產品已經突破一萬多種,一年的銷售額超過了10億元。而所得的收入,除了用於學術研究外,都用於學校、社區的教育。
紀錄片在網路上的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紀錄片工業化製作的另一種可能性,視頻網站煥發了紀錄片新的活力,反過來也補充了視頻網站的內容生態。各大視頻網站早已加碼紀錄片的投入,在細分垂直領域的題材上探索爆款的可能。B站最近兩年先後參與出品《極地》《人生一串》,並與BBC聯合出品《神奇的月球》;由騰訊視頻出品的《奇遇人生》主打「紀錄片+真人秀」,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觀眾對綜藝節目的認識,播出至今節目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1分;優酷即將上線多部與BBC合作的紀錄片,此舉既讓紀錄片愛好者看到更多新生力量創作的優秀紀錄片,又同時延伸了紀錄片的新邊界。
紀錄片放下高冷的身段,迎合大眾審美,不少逆襲成新晉網紅,霸屏網路熱搜,成功融入年輕人聚集的彈幕網站,是媒體融合時代下的泛紀實內容生態新景觀,更是移動互聯網碎片化娛樂時代的必然趨勢。根據《2018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路視頻用戶6.09億,佔網民總體的76%,半年增長率5.2%。手機視頻用戶數量達到5.78億,短視頻用戶5.94億。2018年,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預計2016.8億,同比增長39%;網路視頻付費用戶比例達53%,同比增長23.8%;網路視聽各領域規模持續增加,網路視頻已成為網路娛樂產業的核心支柱,行業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我國在線視頻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廣告收入、內容付費、版權分銷等。從在線視頻行業近三年數據可看出,廣告收入佔比基本持平,內容付費佔比逐年上升,而優質內容是不斷吸納付費用戶的不二法門。網生紀錄片的快速成長,是中國紀錄片市場的重大變化和機遇,也是視頻網站對內容創新不斷探索的結果,而把優質的文化內容傳播的更廣,是天下所有有心的「匠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