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們回來了,中國從此不同

他們回來了,中國從此不同

1908年8月,光緒年的最後一個夏天,清廷在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和肆業館」,專門負責考選和甄別留美學生。

此前一年的12月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布咨文,要求國會授權退還庚款多餘部分給中國作教育之用,其中一種方式為,派遣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這個提案在參議院順利通過。

歷史上著名的庚款留學就此拉開序幕。

1918 年,清華留美學生在上海登船遠赴美

1.

這一年,19歲的梅貽琦從南開中學畢業,參與留學考試前,他剛剛被保送進直隸高等學堂。當時的梅家,經庚子之亂衝擊,家庭破落,生活亦趨艱難,家族親友們對他的期望是,等梅貽琦高等學堂畢了業,就該回天津就業,當個中小學教員,或是到租界洋商寫字間當個「擺」(Boy),也算是可以貼補家用。直到恰逢全國招考的消息傳出,而梅貽琦堅持前往北京考了試。

9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考試在史家衚衕的學部衙門舉行,先考國文和英文,通過者才能參與接下來的包括物理、化學、代數、幾何、外國歷史等在內的科學學科考試,前後歷時8天,內容涵蓋新學和舊學。首批參與考試的603名學生中,最終被錄取的只有47人。

跟梅貽琦一同考入留學名單的徐君陶,後來回憶發榜時的情景時說「我記得我在看榜的時候,看見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憂的也在那兒看榜,我當時看他那種從容不迫的態度,覺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後來在船上看見了,經彼此介紹,原來就是現在的梅先生。」

梅貽琦(中坐者)與留美同學合影

招納庚款留學生的「游美肆業館」,後來依靠庚款成立提前培訓赴美留學生的「清華學堂」,再後來又以此為基礎創辦國立清華大學。很多年後,畢業於美國武斯特工學院的梅貽琦,回到當年出發的地方,擔任了清華大學的校長。

上世紀50年代,梅貽琦去到台灣,又利用庚款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從此一生躬耕清華。據說在他去世以後,家人從他的病榻下找到一隻上鎖的皮箱,打開箱子後發現,裡面保存的是清華所有的庚款賬目,從17年前到現在,一筆又一筆,規規矩矩,分毫不差。

2.

胡適是第二批考取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成為留學生以前,他還是個混日子的英文教員,日常是找人打橋牌,這個愛好直到他在美國讀書以後依然困擾了他很長一段時間。

跟胡適同一批赴美留學的,有他常約著打牌的嚴約沖、張彭春、王鴻卓,還有他總是約不到的胡明復,他後來回憶自己在去美國的船上時,常看到胡明復和趙元任、周仁、胡敦復等人在一塊談天,「我們偶然聽他們談話,知道他們談的是算學問題,我們聽不懂,或是感覺沒有興趣,只好走,心裡都恭敬這一小群的學者。」

1910年9月,第二批庚款留學生抵達美國。胡適遵循其二哥「復興家業」建議下,選擇了回國容易找到工作的農礦專業。入讀了當時擁有全美最好的農學院的康奈爾大學。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康奈爾不但不收學費,還每月補貼80元,他甚至可以每月把部分津貼寄回國給自己的母親。

可惜在康奈爾讀到大二,胡適就轉專業了,原因是他本來對農學就沒有興趣,加上試驗考試要分辨的30個蘋果「在我國煙台也沒有,青島也沒有,安徽也沒有」,便覺得這樣的農學回國也無用。在幾個朋友的幫助下,胡適湊夠轉院的費用,最終轉入了文學院,學習課程以哲學為主,英國文學、經濟、政治學之門為副。後來他考入哥倫比亞大學,仍以哲學為主,師從美國「實證主義」哲學大師約翰·杜威門下。

轉專業5年後,還在哥大攻讀哲學博士的胡適寫下那篇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將它發表在自己主編的《新青年》上。翌年,魯迅在該刊發表了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很多年後,人們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而《文學改良芻議》,則被視為倡導文學改革的第一篇文章。

3.

胡適在出國以前,曾就讀於革命黨人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公學。跟他同班的老同學中,有一個叫做任鴻雋的四川人。1908年中國公學爆發過一次為爭取共和的學潮,一些同學離開了,留下的同學有的在社會資助下重新組建新公學繼續學業,胡適就是留下繼續學業的其中之一,為了賺點外快,他同時兼任了新公學低級班的英語教員。

任鴻雋是當時選擇離開的同學,離開後直接去了日本留學,1911年底,早已在東京加入同盟會的任鴻雋回國響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直到二次革命失敗後,憤而棄官赴美求學。任鴻雋是作為稽勛留學生選派去美國的,儘管是政府因革命有功而獎賞留學,但後來人們也普遍認為稽勛學生的留學費用,恐怕也是從退還的庚款里挪出的。任鴻雋最後選擇了康奈爾大學的化學專業,陰差陽錯竟又跟胡適做了同學。當年跟他同一批赴美留學的,還有跟他和胡適同為中國公學老校友的楊杏佛。

1916年,留學美國期間的楊杏佛、梅光迪、胡適和任鴻雋。

1914年6月,剛放暑假,留在康奈爾大學的任鴻雋、趙元任、楊杏佛、胡明復、周仁等幾位留學生,晚餐後聚集在大同俱樂部廊檐下閑談。當時歐洲大戰一觸即發,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大家不由得談到中國的命運。這次談話的結論是,中國不能強盛的原因,就在於缺乏科學。有人於是提出刊行一份雜誌來向中國介紹科學的建議,立刻得到眾人的贊同。

這天以後,康奈爾的多數中國留學生們,便開始忙著為《科學》撰寫、翻譯文章,他們擬了一個「緣起」募集資金,來做發行《科學》月刊的準備。「緣起」的募集書中寫道:

「今試執途人而問以歐、美各邦聲名文物之盛何由致乎?答者不待再思,必曰此實科學之賜也……同人等負岌此邦,於今世所謂科學者庶幾日知所亡,不敢自謂有獲。顧嘗退而自思,吾人所朝夕誦習以為庸常而無奇者,有為吾國學子所未嘗習見者乎?其科學發明之效用於尋常事物而影響於國計民生者?有為吾父老昆季所欲聞知者乎?」

1915年1月1日,《科學》創刊號經留學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編輯,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在國內正式印刷發行。這是中國首份橫排向右,使用標點符號排版方式的刊物,國內第一次有了一本正式的「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的雜誌。

《科學》創刊號,及創始成員秉志、任鴻雋、胡明復、趙元任、周仁。

《科學》雜誌創刊的這年,9月,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出民主與科學。不久後,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爆發。

4.

1917年,任鴻雋獲得康奈爾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同年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翌年獲化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任鴻雋回國從事教育工作,1935年出任四川大學校長。他多方籌集資金,在成都望江樓附近征地2000畝,將曾經設在皇城內的四川大學搬建於此,該校舍一直沿用至今。

而以他為首發起的《科學》月刊,在正式出版後不久便成立了一個以「聯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的「中國科學社」,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曾因其誕生而發出「偉大中華民族在覺醒」的感慨。

這個社團後來隨著趙元任、胡明復等人考入哈佛,陣地又轉入波士頓,在哈佛攻讀氣象專業的竺可楨也加入進來。留學生們畢業回國後,科學社隨之回到國內,成員前後新增了英國留學歸來的李四光、丁文江等人。在此後的幾十年里,科學社的成員幾乎涵蓋了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創辦的《科學》雜誌發行15年後,還是金壇中學事務員的華羅庚,在《科學》15卷2期首次發表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而後華羅庚破格被清華錄取,從此開始數學研究的道路。

5.

誰也無法想像,當初以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逼迫中國賠付的庚子賠款,竟又以這樣的形式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教育。一代滿懷科學救國理念的年輕人,在時代的裹挾下,遠赴海外,學成歸國,然後進入不同的崗位,最終又成為影響時代的人。

後來中國科技發展事實證明,庚款留美生為建立和推動中國的科學事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成為現代中國各個科學學科的奠基人,如胡明復、姜立夫、江澤涵之於數學,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之於物理學,楊石先、侯德榜、庄長恭、孫承諤之於化學,秉志、胡先輔、錢崇澍之於生物學,茅以升、梁思成之於建築學,竺可楨之於氣象學等等。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一個月後,應少年中國學會之邀,52歲的章太炎在北京做了一場名為《今日青年之弱點》的演講。作為古文經學的大師,他以長者的身份對青年人做出幾點語重心長的告誡。

演講結束,留美博士胡適緊接著登上了演講台,開口便委婉地宣告,章先生所說的「都是消極的忠告,我現在且從積極的方面提出幾個觀念」。這一年,胡適才28歲,兩年前他放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接受陳獨秀的邀請,到北大做了哲學教授。

發言的最後,胡適以一首荷馬史詩中的句子作為自己的總結: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請看吧,如今我們回來了,未來從此不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蔣勁夫把前女友牙齒打掉兩顆,網友:這是把人往死里打啊!
有生之年系列:飛輪海台北合體,他卻不在了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