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大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作者:Windy Liu

來源: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

01

最近我買了一份重疾險,很糟心的經歷,可是與保險無關,和自己有關。

其實今年年初就決定要買一份重大疾病保險,朋友也給我推薦了她認識的一個保險人給我。

明明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但我卻一拖再拖,結果直到國慶放假前,聽說有同事跑去香港買了保險,我才被迫去真正思考這件事,因為生日臨近,年齡大一歲就要交更多的保費。

那時候我只是準備著手考慮這件事情,但依然沒有太多真正的思考和行動。

緊接著時間飛快地到了11月份,這期間,我只給一個專業人士打了個電話諮詢一下,跟一個香港保險人聊了聊他們家產品的詳情,最多的就是時不時焦慮地詢問周圍的朋友到底該買什麼樣的保險產品。

最後的結果,是我匆忙地在生日當天確定了一支保險產品,可是卻只能按照生日之後的年齡開始計算保費,年繳費用增加了500元,看起來不算多,但是20年下來也有1萬塊,我想,這些錢拿來支持雙十一應該也是很可觀的。

本來一件「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被我硬生生地變成了一件「重要緊急」的事情——浪費了時間,多花了金錢,還讓自己心神不定。

其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面對一件需要獨立思考,做出決策的事情,始終會有一種逃避的心態,不斷地拉長戰線,直到把自己逼到無路可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書籍《思考快與慢》中,說到我們的大腦有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直覺系統,大腦的判斷決策是自動運行的,無意識的,快速的。

系統2是邏輯系統,大腦的判斷決策是基於理性的,需要調用大量的記憶和數據,有意識的,很慢的。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傾向於使用直覺系統。

人類進化到現在,只佔身體重量2%的大腦,卻消耗著人體20%的能量,而思考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為了更好地生存,人類需要節省能量,所以更願意使用現成的經驗感覺來進行判斷決策,而總是避免使用邏輯系統來進行深入思考。

人們的思考遵循最小阻力原則,所以懶于思考也就成了人的一種本能。

就像買保險這種事情,相比起問別人意見或者找內行人指點,自己親自去查資料,作分析,了解不同的險種,不同的保險類型,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所以我不願意去琢磨去思考,好逸惡勞,一再迴避,結果並不如意也是情理之中。

我們都喜歡逃避真正的思考,就像面對朋友圈裡的各種熱點事件,大家寧願去看別人的分析,甘當被情緒控制的吃瓜群眾,也不願意自己去查找事情的源頭來了解具體情況,進行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

02

一個人逃避真正的思考,到底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呢?

1、喜歡盲目從眾。

在遠古時代,因為環境艱難,周圍各種猛獸,各種危險,所以當看到別人在拚命奔跑的時候,你最好也跟著跑,因為很大概率是危險來了。

這種為了生存進化而來的從眾心理,其實早已深深烙刻在我們的本能里。但是,時過境遷,在如今這個安全係數較高的時代,從眾不僅讓我們變得平庸,還很可能成為烏合之眾。

就像大家都推崇創業,所以一堆人在對自己沒有清晰認知的情況下裸辭,一頭扎進被媒體炒熱的各種行業,結果是99%的創業都以失敗告終。

在這個個人價值崛起的時代,不去真正的思考,盲目地隨大流,湊熱鬧,這隻會讓我們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畢竟,大部分人都只不過是這個時代的盲從者。

2、總是焦慮迷茫

當遇到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陷入到焦慮和迷茫中。

有的人選擇沉溺於各種娛樂之中來麻痹自己,有的人選擇健身讀書讓自己忙碌起來,其實,這就是美團CEO王興所說的——很多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如果不去思考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當前的困境,焦慮和迷茫只會如影隨形,等夜深人靜之際,悄悄浮上心頭,把你瞬間打回原形。

就像我前段時間在迷茫之際,選擇用看書來排解焦慮,但是最終發現,有時候這種強裝積極的行動其實就是一件偷懶的事情,只是為了安慰自己焦躁的內心,可事實上,問題一直都在那裡,未曾解決。

3、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一直逃避真正的思考,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老是沉迷於日常的瑣碎中,卻從來不曾想過人生的要務。

每天起床,上班,吃飯,下班,睡覺,一天似乎什麼都沒有干就過去了。

人這一生可短暫了,有時候和睡覺是一樣的,眼一睜一閉,一天就過去了,眼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

生活沒有重心,沒有事情的輕重緩急,優先次序,只是麻木地按部就班,得過且過,這樣的生活很安穩,但卻如一潭死水。

因為沒有深入的思考,我們也就從來沒有機會認識自己: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缺點?我適合做什麼?

我們沉湎於日程的瑣碎,做著和別人一樣的事情,但卻希望超越別人成為強者,這個邏輯本身就是很可笑的。

就像職場上很多人,抱怨自己沒有升職加薪,不受領導重視,但卻從來不曾思考過,自己是否只是在做著誰都能做的事情,自己在團隊中是否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自己做出了什麼成績,給公司帶來了什麼樣的價值。

有時候,就算是好好琢磨拍馬屁這件事情,讓自己能夠做到與眾不同,不落痕迹,這往往也會給你帶來職場價值,可是很多人寧願花時間抱怨也不願意深入地思考。

在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身體健全,智商均等,可是有些人能夠出類撥出,有些人卻碌碌無為,那人與人之間的最根本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呢?

當畢業的時候,我總認為,學校跟社會的差異在於人際關係,學校太單純,而社會太複雜。

可是經過很多年的歷練,我發現這完全不是最根本的差異,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大都能夠很快地學會周圍人的相處方式,大部分人一兩年就能適應。

其實最根本的差異,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最難跨越的其實是思維方式。

就像很多人炒股,喜歡道聽途說,內心情緒隨著股票的漲跌起起伏伏,他們從來不去獨立思考這隻股票好在哪裡,為什麼選它,該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反觀巴菲特,他從來不會去看各種新聞或者小道消息,反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公司的財報,進行實地調查,掌握很多行業知識和生活常識,其實巴菲特就是在通過真正深入的思考來做決策。

03

針對一個話題,其實你只需要去探究信息的源頭,找到原始的數據,稍微動腦子深入分析一下,往往就能夠得到比95%的人更深刻的理解。

就像買保險,最後發現依賴於別人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讓我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就只能逼著自己去網上搜索各類保險信息,看各種不同保險對比的文章,然後篩選出幾款符合我要求和在承受範圍內的保險產品,然後獨立思考其中各個產品的優劣,最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在跟保代人簽約之前,我已經大概了解了保險行業不同險種的作用,買重疾險需要關注的重點,還把我想買的保險產品的各種條款一條一條地看了一遍,劃重點,找疑點。

而在簽保險合同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通過思考分析了解到的東西並沒有跟保代人有太大的差距,其實這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想買保險但卻不知道該買什麼的人。

當我願意直面問題獨立思考的時候,很多事情其實就沒有那麼艱難了,因為經過了深入思考而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更多信心,內心也平靜了很多。

所以,「思考」短期會令人不適,長期卻令人平靜。

思考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大部分人只是順從了懶惰的本性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大家可以參考如下建議:

1、不要依賴別人給你的信息

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衝擊。

新聞,熱點,網劇,綜藝,娛樂圈,微博熱搜,遊戲,我們的認知往往來自於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今天因為一篇熱文打了雞血,明天又因為媒體的言論頹廢喪氣。

大部分人習慣於接受觀點,而不是獨立思考,所以別人的言論成了我們人生的旁白,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懶。

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成為了被信息操控的木偶,認知越來越淺薄,選擇也越來越隨便。

我們總是習慣於別人告訴我們怎麼做,而不是思考自己到底該怎麼選。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願意在上面每天花一個小時來研究思考,一個月下來你都可以完整地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你看到一篇文章,了解一個熱點,接觸一個觀點的時候,不要依賴於別人拼湊給你的信息,而是要嘗試著去了解信息的來源,論點的推演,以及論據的真偽,然後在大腦反覆的拷問中,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認知。

只有經過了自己的思考,才會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見解,避免盲目的從眾,從而在生活中做出符合自身的選擇。

2、思維方式比思考內容更重要

創建混沌大學的李善友曾在文章中提及這樣一個故事:

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從來不會根據學生與他的觀點之間是否一致來給學生打分,他認為,只要學生經過了思考就好,思考什麼內容並不重要。

思考本身,比思考什麼東西重要得多。

因為當你掌握了一種思維方式的時候,你就可以把它運用在很多人事物上,從而完成能力的遷移。

就像有一種思考方式叫「複雜二分法」,這是一個很好分析工具,凡事都可以從一個維度上二分,也可以從另外一個維度上二分,於是就可以產生4個組合,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

當你給員工布置任務,你就可以從「意願」和「能力」兩個維度來把員工分類。

這時候,你就可以根據任務的屬性來分給不同類型的員工,比如,重要的任務當然要分給有意願也有能力的員工來做了,而針對其他幾種類型的員工,你也可以進一步思考該採取何種策略來提升他們的意願和能力。

其實,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多積累一些思考模型,從而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刻意地使用它們來進行思考,這樣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容易進入到思考的狀態,也可以讓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事半功倍。

3、在要事上勤思考

避免思考,這是人懶惰的本性。

逃避思考那些並不重要的事情,這無關緊要,但是一直逃避思考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事情,那往往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

就像前面說到我買保險的事情,因為一直逃避,最後還是得為自己的逃避買單。

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如果從「重要」和「緊急」這兩個維度來看,可以歸類到以下四個象限中。

其中我們最應該重視的,不是那些「重要緊急」的事情,而是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因為那些現在看來不緊急的重要事情,如果你一直不去思考它琢磨它,那最後它就會變成重要緊急的事情。

你最好能夠在每個月,每一周,都去思考自己有哪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如此你才會真正願意花時間去琢磨這件事情,制定計劃安排,然後從容地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古典老師提到過他的時間管理法,叫做「清晨三件事」。

就是每天一早起來,就開始思考自己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麼,然後把這三件事情寫下來,拆解成一個個可行的小動作,一步一步地執行。

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時間思考,就是提升自己時間的密度,獲得人生更高的價值。

4、給自己創造反思的空間

思考這件事情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

我在睡前喜歡給自己預留半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思考,那時候我會坐在沙發上或者書桌前,想一想自己這一天都做了寫什麼,哪些做好了,哪些沒做好,該如何改進,還有哪些重要的事情沒做,打算怎麼做…...

有這樣的一個固定的反思空間,我們就會漸漸養成一個思考的習慣,不但能夠審視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培養自己看問題的洞察力,從而在真正需要思考的時候不再那麼費力。

這就像是一個人踩腳踏車,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費勁,速度比較慢,等他一腳一腳地踏下去,速度變得越來越快,齒輪反而不再需要那麼大動力,隨著慣性就能轉動起來。

思考這件事情,說起來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首先你得要有思考的意識,逐步建立自己系統的思維方式,然後,積極地把思考運用於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並且創造出思考的空間,讓思考成為人生的習慣,如此,你就能藉由思考完成人生的躍遷。

04

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也總有少部分人,始終願意比別人多思考那麼一點點。

當你購買一個東西的時候,你是自己的主動選擇,還是追隨周圍人的腳步?

當你在圖書館坐了一天,你是真的在加碼自己的未來,還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當你認同一個觀點的時候,你是真的明白它意味著什麼,還只是盲目從眾隨聲附和?

生活中的那些問題,那些抉擇,需要的是你能夠捫心自問,深入思考。

任何人都可能是錯的,你需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辨別的能力,你可以喜歡一個人的邏輯,一個人的觀點,但一定不要自己不思考就全盤接受,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一個時代缺的從來不會是隨波逐流者,而是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價值創造者。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做自己的決定,而你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能夠走得越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不通復卦,不懂陽明心學
「節制」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