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曾、左、李、張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前三位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發家致富」的,唯有張之洞靠的是慈禧對他的寵信,以清流領袖外放督撫。張之洞之所以成名,其主要貢獻還是在洋務運動方面。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曾、左、李三人名滿天下之時同樣也謗滿天下,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事件上留有污點;左宗棠沒出道就被說成是「天下第一劣幕」;而李鴻章就更有爭議了,被罵為賣國賊。可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好像負面新聞並不多。說得好聽一點,是張之洞懂得為官之道,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他太注重名聲,過於愛惜羽毛。

李鴻章曾說張之洞「書生之見」,這話說得含蓄。他的一生有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工於心計、精於權謀、敏於窺測、冷酷無情、心狠手辣。正是這些特點,讓張之洞安然度過了一次次嚴重危機。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之後,張之洞的表現就如同另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劉坤一所說的「小事勇、大事怯」。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雖然囚禁了光緒帝,但她最終的目標是想毒害光緒。道理很簡單,因為光緒帝年輕,一旦慈禧去世,那麼他勢必會重掌大權,將慈禧以及守舊派全盤否定,新賬老賬一塊算。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為此,慈禧就以「帝病重」為由,試探各國以及各省督撫的反應。不過,得到的回饋是強烈反對。既然不能加害光緒帝,那麼「廢立」之事勢在必行,但這同樣也遭到了各國的反對,不過督撫們面對這樣的大事無法正面表態。這也很好理解,宮廷之爭一著不慎就能招致滿門抄斬,最終是慈禧贏還是光緒贏還難見分曉。

可是,督撫們不表態對慈禧來說就很為難。當慈禧派榮祿徵求李鴻章的意見時,李鴻章明確表示:「此何等事,今日試問君有幾許頭顱,敢於嘗試!此事若果舉行,危險萬狀。各國駐京使臣,首先抗議;各省疆臣,更有仗義聲討者。無端動天下之兵,為害曷可勝言。」

此外,李鴻章還希望榮祿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希望他能勸說慈禧與光緒重新和好。可以說,李鴻章這是老臣謀國,高瞻遠矚之言。但並不是所有的督撫們都想李鴻章那樣,更多的還是明哲保身,不敢明確表示反對。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只有洋務派重要首領,兩江總督劉坤一挺身而出為光緒說話。在此之前,劉坤一先約張之洞聯名上奏,張之洞起初表示贊同,但隨後便反悔了,他中途追回自己的奏摺,刪去了自己的名字。這才有了劉坤一評價張之洞說:「香濤見小事勇,見大事怯,姑留其身,以待後圖,吾老朽,何憚。」

由於李鴻章,劉坤一持反對態度,這才導致慈禧沒能廢除光緒帝。但慈禧也沒有完全退讓,隨後便立端王之子溥儁為「大阿哥」,此為「己亥建儲」,其最終目的還是為廢除光緒做準備。

出人意料的是,慈禧立嗣也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對於立嗣一事,張之洞的態度耐人尋味。從內心上來講,他是贊成慈禧立嗣的,可是作為臣子如果贊同廢黜君王,哪怕是個傀儡皇帝,畢竟有違君臣大義,所以他怕擔上這樣的罪名。可是,在慈禧面前他又不得不表態。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按例,朝廷宣布「立嗣」,各省督撫都要上折祝賀,尤其是在慈禧實際以此廢黜光緒的嚴峻形勢下,這更是一種政治表態。不表態或是表態過遲都會得罪慈禧,但表態過早又會引起國人的不滿和抨擊,有損自己的名聲。再者說,萬一慈禧未能廢黜光緒,日後光緒掌權,不能不考慮表態過於積極的後果。

因此,是否就立儲馬上上表祝賀,在官場上一直風生水起的張之洞竟也左右為難,於是他致電閩浙總督,詢問何時發送賀表,但是人家同他一樣,也持觀望態度。無奈之下,張之洞決定和湖南巡撫一起聯名送上而來賀表。一方面表示忠於慈禧,另一方面又特別說明這是例行公事,並不是積極表態。

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的罵聲最少,這恰恰說明他與曾、左、李的差距

從立儲一事上可以看出,張之洞其人的確懂得官場之道,但他和李鴻章相比卻不在一個層次上。李鴻章重做事,輕名聲,所以他的爭議就多;張之洞一生首先將自己的名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做事。這麼一對比就知道作為國之重臣,張之洞和曾、左、李的實際差距了,換句話說,將張之洞列居四大名臣似乎有點勉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一對夫婦因太窮死後被草草安葬,幾十年後,他們的墳地成了皇陵
李鴻章死後直隸總督非袁世凱莫屬,因為他有三個條件別人不具備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