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二】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二】

原標題: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二】

本文作者:藍湛(投稿)


【 接上】


2、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我們目前一般定義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實多半都指的是助推/滑翔式的高超音速武器(超燃衝壓式除外),無論在媒體上還是在輿論上這種武器實際上構成了大多數人對高超音速武器的第一印象。當然,這是一種更加致命的高超音速武器,其理論雖然早已由我國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所提出(桑格爾彈道至今其實用性存在問題,故暫不討論),但由於其所需的技術遠超所屬時代,故其實戰化至今都仍然只是部分被實現。但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種科幻的還無法實戰化的武器,恰恰相反的是這種武器其實早已投入了實戰當中,例如俄軍裝備伊斯坎德爾導彈、新曝光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以及美軍正在研製並即將投入使用的AHW、CPS、HCSW、ARROW等高超音速導彈項目,都是這一類高超音速武器。


錢學森彈道與傳統彈道比較


這種武器的彈道完全不同於彈道導彈,其在發射後彈頭將先快速爬升,然後迅速下降到50-100km高度的臨近空間開始滑翔飛行,在這個過程中其幾乎具有全程的突防能力,並且會具有更長的射程,突防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並且這種武器幾乎都可以做到遠高於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和命中運動目標的能力,這是非常強大的突防利器。


但這裡就存在了一個研究方向上的分歧,究竟讓這個彈頭滑翔多久呢?如果彈頭滑翔的時間長,可以實現超大射程,但彈頭就得做成特殊的乘波體,這樣的外形速度雖快,在機動變軌的問題上會有受限制,並且價格高昂,技術複雜;而如果彈頭滑翔時間短一些,射程短一些,這樣彈體就可以做成經典的柱體形,從而在滑翔過程中實現高g過載的機動變軌,並且導彈的成本不會過高,技術也不用過於複雜。


那麼這兩種路線在研究多年後,最終的結果便是乘波體式的導彈仍然還在實驗當中,而領一類的短/中程高超音速滑翔導彈,則已經修成正果。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俄軍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當然我國新研製的m20戰術導彈和在航展上曝光的cm-401反艦導彈也屬於這一類。



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



珠海航展上的cm401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


對於俄羅斯的這兩型導彈而言,前者是九十年代就研製成功的先進戰術導彈,後者則是剛剛研製成功的射程長達2000km的先進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有很多文章分析過,匕首導彈其實就是伊斯坎德爾導彈的空射式升級版,其彈道就是很典型的助推/滑翔式彈道,導彈升空後先爬高,然後進入50km高度的臨近空間滑翔飛行,一直到臨近目標才會俯衝攻擊,其中匕首導彈在彈道的末端會先拉高減速接收導航信息,然後進入垂直俯衝。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突防方式,導彈在飛行全程都有機動變軌能力,且因為在大氣層內飛行,導彈設計得可承受30g左右的過載,這使得國內外現有的導彈都難以攔截,導彈飛行的速度平均在5馬赫以上,這是一種典型的高超音速武器。唯一不完美的是匕首導彈之所以能實現2000km的超長射程,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其搭載平台—米格31截擊機的高空加速,而老型伊斯坎德爾沒有這個加速,其射程就會縮水到500km上下。但要說明的是,這種用飛機搭載增加初速度的方法,通過增加一級火箭的方式同樣可以做到,而這正是美軍當前的研究方向,而這樣做出來的導彈,是很典型的中程戰術導彈,完全符合《中導條約》所規定限制的內容,而美軍當前正在加緊研製並將密集裝備的,也正是這類導彈。


俄羅斯「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那麼我們可以對這種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進行總結,歸納其可形成主要的優勢點和矛盾點:


第一,此種導彈可實現全程高超音速機動突防,極其難以攔截。


第二,此種導彈的飛行高度恰好處於防空導彈和中導攔截彈之間的區域,使得兩者都難以攔截。


第三,此種導彈完全具備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


第四,相較於複雜的乘波體,導彈做成傳統的彈體技術上容易得多,且能具有強大的過載能力,代價就是必須要做成中程導彈,對於美國而言也就必然觸碰到《中導條約》。


第五,此種導彈如想命中移動目標,同樣也高度依賴體系支撐,也就是需要殺傷鏈的保障,這也就構成了其不可避免的弱點。


在我正式闡述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威脅前,我確實花了不少篇幅來對這些武器系統加以說明,這真不是說我想在這裡大掉書袋,而相反的是這確實是我們後文討論這種武器真正威脅的基礎,因為當前美軍正加緊研製並將裝備的,正是這種武器,這將會對我國的國防形勢構成新的威脅。許多人對導彈尤其是彈道導彈的突防原理,實際存在的是一種感性的印象,而不是真正對其內部原理的認識,要真進行嚴肅討論的話這是遠遠不夠的。對所有人而言,要真正對我國面臨的威脅有個正確的認識,只有搞清這種武器的大致原理,也才能夠真正了解其威脅有多大。


二、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究竟打算造出什麼?

在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之後,很多人之所以對此事件不太重視,其實原因無非在於我國中程導彈力量本身的強大,以及美國現在還並沒有裝備這一類武器,所以他們感受不到威脅,當然現在開始警惕看美國這一動作的輿論現在越來越多了,這是讓人欣慰的。而我在文章開頭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退出《中導條約》是為美軍研製當中的高超音速中程導彈項目掃清制度上的障礙,從而使美軍各軍種在未來能在政治上毫無阻礙地大量裝備高超音速中程導彈,而且這並不是當前美國才做出的決定,而是多年項目進展的延續,是美軍上下早已形成的既定戰略,而不是特朗普政府拍腦袋的臨時決定,這是本文首先要說明的問題。


那麼,空口無憑,要論證這個問題,就需要佐證的材料和相關合理的推理,這便是我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先對輿論場上的一些觀點加以分析,再用相關材料證明我的論點,這樣分析問題會透徹很多。


1、流行觀點的糾正:重啟老型號還是創新?


目前輿論場上關於美退出《中導條約》後會造什麼導彈這個問題,其實有一部分聲音已經開始呼籲警惕了,這當然是好事。但這些專家的分析,往往執著於以往的經驗,總認為美國在退出條約後,會復活一些從前的經典武器,或是改裝一些現有的武器,流行的觀點有復活潘興2導彈、復活中程改進型侏儒導彈、改裝民兵3導彈以及改裝中導攔截彈等等。這樣的猜測有一定合理性,但主要是基於對裝備以往經驗所得出的結論,那麼這樣的結論能否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呢?這就要依據實際來分析了。


首先對於重新復活潘興2、改造侏儒導彈這一類曾經的先進導彈的想法,我們首先要想清楚,恢復30年前的生產線所需要的投資,不亞於研製新彈,因為配套的設備、廠房、熟練工人等等要素都隨著時間推移而物非人亦非了,重建的話除了圖紙之外不會有其他任何現成的東西,而圖紙又是當年的技術,要改造為現在的技術又得重新研製設計測試等等,這些又得花多少錢呢?等這一串事情被做完了,要多長時間呢?裝備部隊又要多久呢?搞出來的老導彈會不會比我們解放軍這邊落後呢?可以說,在目前這種形勢下這種方案對美軍而言實在是費力不討好的,他們當然不會這麼做。況且我們也可以參考其它相似事例,比如美軍的F22重開生產線一事,本身此款飛機至今仍在服役,但生產線一旦被取締,重開仍然要面臨無盡的扯皮,反而讓後面研製的且進度極慢的F35後來居上,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舉一反三,我們便可知這件事情的難度,美軍對這些困難同樣清楚,他們又怎會選擇走這種老路呢?


其次,哪怕是諸如改裝中導攔截彈為中程導彈這種較有可行性的項目,也會面臨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通用性弱,只能服務於空軍一個軍種,不能進陸軍野戰炮兵,也不能上潛艇,這大大降低了其部署運用靈活性,在研發經費的分攤上也容易引起軍種間的互相不滿。要知道,對於高超音速武器這種高尖端科技而言,研發往往需要投入的是整個工業體系最強大的科研力量,而且集中投入要有效得多。總結前些年美軍高超音速武器實驗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國防部以及各軍種各管一片,科研資源分散導致了大量資源被浪費而不能整合。所以在目前美軍對此類項目的研製中,失敗的經驗很可能已得到總結,故下一代美軍的高超音速導彈,極有可能會同近年來成功的F35項目一樣,將展現高度的通用性,廣泛裝備於四大軍種當中。


2、美軍當前的計劃


那麼在高超音速武器發展的問題上,當前美軍的計劃又是什麼?進展如何?關於美軍目前的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國內能獲得的消息自然是有限的,因為具體的情況都是機密,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已經公布的消息,和美國國防部及各軍種每年相關領域的財政預算,管窺並推測其總體的進展。



早期的AHW和HTV2高超音速導彈計劃

如果按照美國國防部和各軍種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的沿革來講這個問題,會很冗長,而且講不到重點。所以我們首先應當從模式和路線上對其進行劃分,美國三軍目前使用的高超音速武器研製計劃始於2008年的常規全球快速打擊項目CPGS,在此框架下三軍各實施自己的項目:陸軍的AHW以及空軍的HTV2和x51,其從路線上來說其實總體可分為兩類:吸氣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而在後來的實驗中,HTV項目因失敗而被淘汰,x51則遠還不能實用化,唯一只有陸軍的AHW取得了實驗的成功,隨後在2017年該項目完成了首次技術驗證飛行實驗,代號為FE-1,此次實驗直接採用了陸軍中導攔截彈的發動機,全重16噸,從夏威夷起飛終止於誇賈林環礁試驗場,全程3700km,最大高度90km,最高速達到了8馬赫。



美軍公布的FE1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軌跡


自此實驗後,陸軍AHW的方案即被美軍三軍作為首選方案,優先研製本軍種適宜裝備的高超音速導彈,於是確立了陸軍繼續AHW,海軍CPS,空軍HCSW的局面,而這三個導彈項目的彈頭部分都基於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製的「通用滑翔飛行器」,各軍種只負責研究其助推器。也就是說,日後美國三軍裝備的高超音速導彈都是以AHW為原型設計的導彈,只是助推器有所不同,這也意味著項目成功後桑迪亞實驗室也很可能將變成美國最大的彈道導彈工廠,而三軍的高超音速導彈在突防上也會展現高度的通用性,彈頭可能會完全相同。



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潛艇的VPM模塊計劃


據美國國防部的公開信息,美國空軍的HCSW計劃最早於2022年列裝,美海軍則早已將項目由全球快速打擊「CPGS」改為常規快速打擊「CPS」,並計劃將研製的導彈裝備於弗吉尼亞級潛艇和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潛艇上,其中弗吉尼亞級潛艇使用其VPM模塊,其彈徑大概會在0.76米。其實到此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美軍三軍的高超音速武器的研製,實際已經被整合成了一條主要的路線-「通用滑翔飛行器」這一項目,而各軍種只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研製可接入各自裝備的助推火箭,這也就說明了當前高超音速導彈的項目,已經由從前的各管一片,全面鋪開,轉變成為了集中力量進行攻關,這樣必將大大提高其研發的效率和速度。


而在今年二月,美國防部公布了2019財年高超音速領域的預算,達到了10.25億美元,同上年比暴漲了63%,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高。其中主要的資金都投入給了美國空軍、DARPA以及OSD,其中主要的接近完成的項目,正是空軍的HCSW和OSD負責的海軍CPS項目。如此真金白銀的投入,加之AHW早在2017年就首飛成功,相關的技術已經有了關鍵的積累,這兩個項目很可能在2023年左右就會實現列裝,並且這兩年項目很可能將迎來井噴式的發展。



美軍各財年高超音速項目撥款情況

這也就能真正解釋特朗普為什麼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這個舉動背後所支持他的力量,可能正是這些軍工複合體以及軍方的力量。這也就側面說明了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在美國各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這個項目迄今已十年,在美軍削減軍費的大環境下其投資不僅沒降反而大幅升高,美軍對此項目的重視可見一般。而且,這不是某一個軍種的項目,而是三軍和國防部共同負責的項目,這意味著軍種間再大的爭吵也不可能動搖這個項目的地位,未來美軍裝備這種武器的速度,只會加快,不會放緩。【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戴旭觀點 的精彩文章: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三】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六】

TAG:戴旭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