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傳承的藏地瑰寶——藏刀

百年傳承的藏地瑰寶——藏刀

藏刀,又稱藏腰刀,它不僅是西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用具,而且由於它的形狀、工藝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甚至描述藏民族特徵時,總把人與刀聯繫在一起。藏刀不僅是實用性很強的用具,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藏刀的刀身是以鋼材鍛制而成,通過手工精心加工,刀刃鋒利,刀面凈光。

藏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間。男式藏刀一般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秀氣、小巧。精美的銀飾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刻工之細緻更是無與倫比。刀柄、刀鞘上的吉祥圖案或藏文,使藏刀成為鎮妖辟邪的信物和珍貴的禮物。藏民一般七歲便會得到第一把藏刀,代表了吉祥、平安、庇佑的祝福,藏刀在藏民中也常作為送給新生嬰兒的厚禮。

藏刀的歷史

史載,早在兩千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林區部落,就已經掌握了銅、鐵、銀的冶煉技術並開始鍛打腰刀,各種兵器也初現萌芽。但冶煉受諸多因素影響,在青藏高原,氣壓較低,沸點下降,所以冶煉的溫度也提升不起來,再加上青藏高原沒有煤炭,最好的升溫材料也只有木柴,所以在吐蕃王朝之前,西藏的金屬冶煉不太發達,兵器的鋒利度與硬度也不甚如人意。

吐蕃王朝之後,西藏的冶煉技術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各地區的藏刀製作技藝也開始百花齊放,各有特色的藏刀製造技術紛紛湧現,其中許多品種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燦爛的一頁。

成書於明朝早期的《漢藏史籍》,詳細記載了「吐蕃王之王統」,裡面就詳細敘述了刀劍在吐蕃的分布情況,對不同品種的藏族冷兵器就其紋路與特性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刀劍的種類分尚瑪(漢族人的刀劍,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區的刀劍,柄和尖一樣寬,寓意像松樹的葉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劍,刀劍有閃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鵬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劍,閃射白光,寓意像浸濕的白楊樹枝)、甲熱(甲域洛扎地區的刀劍,雄勁鋒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類。」

由此可以推斷出,在宋元時期,西藏的冷兵器鍛造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和流派,並且還有如此詳細的資料記載。這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歷史上,也非常少見。

而如今的藏族冷兵器在紋飾、鍛造、裝具等特點上,在《漢藏史籍》中幾乎都能找到同樣的描述。現在,西藏的幾乎所有冷兵器,包括長劍、腰刀、匕首,都被統稱為藏刀。其中長劍的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厘米—40厘米之間。

藏刀的戰史(藏族古代武士)

在戰鬥的過程中,藏族長刀非常出色。1904年1月,英軍入侵西藏,著名的」江孜保衛戰「中,藏族人民體現出非凡的戰鬥勇氣和決心,現在的南尼寺珍藏著一把貢布刀"梅朵",刀的主人名叫阿達尼瑪扎巴,他和弟弟率領貢布民團在南尼寺英勇殺敵,最後壯烈犧牲。戰鬥中,英軍炮兵指揮官扎聶薩海連人帶槍被"梅朵"劈成兩半,15名英兵被砍死。英軍醫生感慨:"西藏人的英勇舉世無雙。"

圖為前後藏地區的藏刀

《汶川縣誌》,據縣誌記載:瓦寺土司守備哈克里,藏族,汶川縣三江鄉人,與大金土司阿木穰(千總)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下半年,受清政府調遣去浙江寧波前線抗擊英國侵略軍,他們各帶領近千士兵,歷時3個月始抵達浙江。據《浙江鴉片戰爭史料》記載:「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在寧波西門拒敵,其部下最為驍勇,善用鳥槍,擊人於百步之外,無不中者。乃自軍中有不許輕易用炮之令,並鳥槍亦不攜帶,只以短兵器接戰。這場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打掉了他們的囂張氣焰,使敵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寧波市志》記載:「次日,英軍裝屍5船退往寧波、運屍定海。」英人自己也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使他們在一個月後作出撤出寧波的決定。

藏族勇士用自己的鋼刀抵抗著侵略者,用原始的武器抵抗著炮利船堅的英國侵略者,藏族武士用鮮血和勇氣書寫了冷兵器最後的英勇。瓦寺土司佩刀,製作精美異常,刀刃強悍無比,每次撫摸都會感慨萬千,深為那些藏族英雄的精神所震撼。

圖為貢布地區藏刀

藏刀中的長刀刀刃主要特點:刀身長直,單面開鋒(個別區域使用雙面開鋒),刀尖呈半弧型,刀背上隆起脊線,貫穿整個刀身,刀無血槽,刀刃鍛造都採取複合鍛造方式,鋼和鐵鍛造在一起,使刀刃鋒利堅硬,刀身堅韌有彈性(正常情況下,一個成年男子橫卧在藏刀上,刀彎曲15度,仍能迅速復原,可見鍛造之精良),有些刀刃的鍛造過程中加入白銀、響銅等多種金屬,少量的藏刀也使用刀刃夾鋼技術,但是數量很稀少,也許是因為高原鍊鋼更加不易的原因,複合鍛造的刀在陽光下刀身會呈現出銀色流水一樣的波浪紋路。

圖為安多地區藏刀

刀鞘主要特點:刀鞘都取木製,外包皮革,最上乘包人皮、象皮,上乘包「穀子皮(一種已經失傳的藏族制皮工藝,處理成形的皮革表面呈現一顆一顆穀粒狀突起)」,中乘包鹿皮,普通包牛皮;木鞘外包鐵制零件,高級配刀類型類似中原刀有鞘口、懸掛提梁、鞘尾,零件採取鏤空雕刻錯金卷草紋,卷草紋飾來自「唐草」(唐代工藝),藏語叫:「甘青」。鞘口和鞘尾繪鏤空錯金的寶相花圖案。普通腰刀採用鐵包邊包鞘,鐵包邊側面錯銀萬字紋,正面錯金。錯金必須將金熔化,冷卻成片,加工成絲,摻以水銀等,盛入研缽研成粉狀稠液才能使用。將鍍金物清潔洗凈後,塗上一層水銀,才能上鍍金汁,然後在火上烘烤,進行磨光。這種方法在元代傳入內地。元代大百科全書式的書籍《元朝經世大典·工典》中將這種鍍金方法稱之為「西番水鍍砑金」。鍍完金後上紅,使金色光亮奪目,光彩照人,富麗堂皇。

圖為康區藏銀藏刀

純手工打造的藏刀,每把都傾注了各道工序師傅的心血,融入了鑄劍師的靈魂,這對刀劍愛好者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然而,鑄劍師並不會將自己的名字鑄在自己親手打造的藏刀上,這些虔誠的藏民認為,刀是殺生的工具,令他們冥冥中感到惶恐和忌諱。正如硬與韌看似矛盾的完美結合,殺與生難以詮釋的奧義,以及藏刀的強悍與華麗背後的信仰與祝福,還有數百代鑄劍師的故事與傳說,也許正是這一切的因緣際會,才鑄就這千百年的藏刀傳奇。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中國傳統冷兵器中,刀槍劍戟,你更喜歡誰?
在特定情境下,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