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居然敢碰這件中國人最害怕的事!如今患癌的她做出的這個決定,更是震撼全國!
我們總喜歡討論該如何活,
卻對「死」總是避而不談。
《西藏生死書》中寫道:
中華民族
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面對死亡的第一個心理反映,
就是恐懼和震驚。
白岩松說: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
簡直就是小學生,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
無疑是中國人最忌諱、最害怕的,
可這個中國女人,
她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
更不是殯葬工作者,
可她卻敢直接碰觸,
這件中國人最害怕的事,
如今,她被診斷出癌症,
而她做的一個決定震撼了全中國!
她,就是
王瑩
在2006年之前,
她一直沉浸在家庭幸福的氛圍中,
對死亡並沒有什麼概念,
想到癌症那也只是在電視劇里出現過,
然而那一年,一個晴天霹靂:
摯愛的母親居然得了癌症,
醫生宣判只能活一年不到!
這是她第一次站在死亡面前,
這也是她第一次,
感受到病人和家屬的痛苦掙扎。
那段時間,她一直哭一直哭,
母親接受現實後,也整個人都垮了……
從這以後,
她對死亡有了深刻的思考,
而2008年的那場汶川地震,
更是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當時,得知地震消息後,
她第一時間就自願跑去了汶川災區,
盡自己所能的去幫助救援。
一天,一個小女孩默默站在她身後,
什麼話也不說,很久後,
摸出一個鴨蛋遞給她,
然後輕輕地說了聲「謝謝你」,
頓時在她心裡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她差點哭了出來,
小女孩接著說:
「我知道你是從上海趕來的,
謝謝你跟我們在一起。」
這句話直直擊中了她的心房,
她突然意識到,
原來人面對死亡時,猶如身處孤島,
陪伴他們,就已經是巨大的鼓勵!
她本來的工作是在廣告公司,
身為項目經理的她,
經驗老道,衣著光鮮,收入也不錯,
可從汶川回來後,
她竟毅然辭去了這份工作,她決定:
去陪伴那些正面對死亡,
無法被現有醫療條件治癒的人,
減輕他們的痛苦,
給他們臨終關懷。
而她的同學
黃衛平
,跟她想法一致,兩人不謀而合,
於是,他們一起拿出積蓄,
組成了非盈利組織:
「手牽手臨終關懷志願團」,
這也是國內最早從事,
臨終關懷的公益組織!
當時,我國的臨終關懷還是一片空白,
大多數醫院,
都公開規定拒收晚期癌症病人,
只有早期治療,沒有末期關懷。
而在美國的醫院,
一個病人從開始治療到死亡,
醫院都會給予充分的關心。
那時僅上海腫瘤醫院成立了一個科,
專門收治癌症末期病人,
但卻只有10張病床。
於是,
她找到上海腫瘤醫院說出了她的想法,
希望能一起去關懷這些重症病人,
醫院非常支持她的想法,
可這條路,並不是那麼好走的。
當她第一次踏進病房,家屬跟病人,
一聽到「臨終」兩個字都嚇死了,
拚命把她趕出去,
以為她是來宣判死亡的。
她這才發現,
「死」
這個字,是國人那麼忌諱的話題,
我們中國人一直以來都缺乏死亡教育,
將死亡視為晦氣、不吉利的象徵,
對死亡都是採取迴避的態度。
正因為如此,
家屬往往都會對絕症病人隱瞞病情,
而病人則把對死亡的恐懼,
深深地藏在心裡,怕說出來,
自己傷心,家人也傷心。
其實,很多絕症病人並不想,
全身插滿管子,被人同情、可憐,
生不如死,然後痛苦離世,
可因為彼此沒有很好的溝通,
去正視死亡這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很多家屬並不知道病人的真實想法,
以為「活著高於一切」,
即使死亡無法避免,
也要拚命用機器推遲死亡時間,
結果造成無意義的過度治療,
非但無法挽救病人的性命,
還讓病人在臨死前受盡痛苦,毫無尊嚴。
因此,大多數的病人和家屬,
都是寧肯活在淺薄的謊言中,
也不願用最後的時光,
互相坦述心聲,好好告別。
有位患者的兒子,在母親生前,
一直沒有心理準備,
母親去世後,
他痛哭流涕,在醫院拿頭撞牆,
鮮血直流都不肯停止......
看到這些情況後,
王瑩更加堅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臨終關懷,絕不意味著放棄治療,
它為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患者,
以及走投無路的家屬,
用愛和專業去點亮一盞燈,
讓患者在黑暗的通道里走得莊重和從容,
讓家屬知道,自己不是獨自在戰鬥!
可想打破固有的死亡觀念,
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她的好意屢屢被拒絕,
很多加入的志願者都受不了離開了,
只有她和黃衛平始終在堅持著。
更讓她焦慮的是,到了2012年,
上海只有60個床位可以收治末期病人,
然而全國每分鐘都有5人因癌症去世,
他們都沒能得到關懷就孤獨地走了。
她每天都工作16個小時以上,
可她還是感到自己太弱小了,
做了那麼多都沒改變什麼。
很多人也都無法理解她,
親戚們都問她:當初為什麼辭職?
朋友們也都說她腦子壞掉了,
只有她的搭檔
黃衛平心疼她,
勸她說:
「這麼辛苦就不要幹了,中國人那麼多又不缺你一個。」
可她不聽,硬是吞下所有的心酸,
咬牙堅持著!
她每次探望病人時,都會送上感恩卡,
如果是你,會在卡片上寫什麼?
願您早日康復?
這對絕症病人來說太不現實了,
祝您快樂每一天?
這也不可能啊,只是客套話,
而她寫的是:
陪伴、共同走過。
她和黃衛平不僅在醫院幫助病人,
還進入社區,為家庭搭建互助網路,
給絕症晚期的病人們提高生命質量。
有退伍老兵懷念當初的崢嶸歲月,
於是她找到軍帽給他戴上;
有子女在國外的老人,
無比想念子女,卻又害怕耽誤孩子工作,
於是她幫他們開啟視頻對話;
有計程車司機覺得自己生病,
不僅拖累家人還對社會毫無價值,
她開導他:
「你這30年來將幾十萬人平安送回家,
功德無量。」
有位肺癌晚期老人,不願接受治療,
希望賣掉房子捐助山區學校,
她立即幫忙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還有位老奶奶由於對死亡極度恐慌,
一天吃18顆止痛藥才肯放心,
於是她撒了一個美麗的謊言:
「奶奶,醫生說你原來吃的葯藥效不強,
我現在幫你改成新的進口葯,
2顆就夠了。」
本來老奶奶被判定只能活一個星期,
因為她的「
謊言
」,居然活了9個月!有位陳大哥十分孤獨,沒人探望,
原來,他的女兒即將高考,
妻子為了不讓女兒分心,
不讓女兒來醫院看他。
而得知女兒成績下降時,
陳大哥心急如焚,他找到王瑩,
拿出一個蘋果求她幫忙:
「剛剛,我把這輩子的祝福,
都給了這個蘋果,
請你把這個蘋果交給我的孩子,
一定要看著她吃下去,
吃下這個蘋果,也吃下了爸爸的勇氣。」
那時正值冬天,她冒著風雪,
終於將蘋果送到他女兒手裡,
而僅隔三天後,
陳大哥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將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祝福,
通過她的關懷全都留給了女兒!
在她的堅持不懈下,
越來越多的病人跨過死亡的恐懼,
在愛中學會了告別,
許多人也自願加入到她的隊伍,
如今,她的「手牽手臨終關懷自願團」,
累計幫助了6000多戶臨終者家庭,
服務社區居家癌症患者4萬餘名,
帶動了上海的臨終病床,
從最初的10張增加到了1000張,
覆蓋242家社區醫院
而且將來,床位還會大幅增加。
每周,手牽手的志願者們,
都會去陪伴臨終老人,
每個月還會組織一兩次大型活動,
讓家屬們一起參加,
每次活動,老人們都笑得十分開懷,
有次笑聲還驚動了3樓的病人,
他們著急地念叨:
什麼時候也來我們這裡搞活動呀?
而志願者們送的禮物,
老人們都會小心翼翼地保存,
視為最珍貴的寶物。
人心,就這樣,
溫暖了離死亡最近的地方!
但在這些背後,
身為創始人的王瑩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病患病床有限、專業知識欠缺,
觀念始終沒有被大眾所認可,
很多醫院還是將她拒之門外,
資金來源也是一個大難題,
由於是純公益民間組織,
她只能長期依賴個人人脈籌款,
她一直對志願者們感到很愧疚,
她說:上海物價那麼高,
我卻只能給他們2500的月薪……
而更令人感嘆悲傷的是,
救助了上萬名患者的她,
在今年,居然被確診為淋巴癌,
剛得知病情時,她也大哭了一場,
可在大哭過後,她就坦然接受了:
既然死亡無法避免,那就快樂地活吧!
她還自己選擇了治療方式,第一種是:
將癌細胞從從口腔內切除,
但會切不幹凈,還要進行化療;
第二種是:將癌細胞切除得更乾淨,
但她會變得面癱、流口水……
醫生建議第二種,但她選擇了第一種,
因為,她更愛這樣的自己。
她還收穫了滿滿的愛情,
儘管知道她得了癌症,
可搭檔黃衛平還是向她求婚了,
兩人一起找到牧師作見證,
簡單、真誠地,許下了最美麗的誓言。
不悲嘆命運的不公,
她對這個世界依然是滿滿的愛意,
即便今天就是她人生的最後一天。
死亡真的那麼可怕嗎?
她心底里深知,國人對死亡的恐懼,
是源於死亡教育的缺失,
著名哲學家費爾南多說: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巴雷特說:
只有認知死亡,
才可以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
喬布斯則說:
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所以她決定:
爭分奪秒地,
將自己10年的臨終關懷經驗,
全部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並積極努力在籌建4D生命體驗館,
體驗者可以預立遺囑、
撰寫墓志銘、進入全息的焚化爐,
進行死亡預演,與生命對話。
她希望在自己離世前,
能留下點什麼,
讓更多的病人,更多的家庭受益,
更能因此去推動,
中國臨終關懷機制的成熟。
如此天使般的心靈,如此大愛,
怎能讓人不為之動容!?
人間,
不過一幕往來的離合,
人生,
不過一場絢爛的煙火,
無論是誰,都逃不過一死,
但只要活著,就應該有意義,
才會不枉此行。
王瑩,
向死而生,
為愛而死,至死方休,
就為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
今天,
我們都應感謝她的付出,
也祝願她能夠戰勝病魔,
相信好人一定會有好報!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朋友圈分享無需授權,任何微信平台或網路轉載務必授權,
違者必究!
(轉載說明
見下拉菜單)
德國優才計劃| 誠邀編輯
如果您擅長文字寫作,熟悉德優原創文章調性,自信有才華與之匹配,我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最優平台,我們歡迎具有微信編輯寫作經驗,具有文字功底,希望在新媒體行業發展的年輕人士加入(地域不限)。聯繫請帶上原創作品添加微信號:europe2013,添加時請註明:應聘編輯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德優鋪子
,搶購
更多好物。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