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國老照片,為什麼都是外國人拍的?
人們常說,科學的發展使地球日益縮小。177 年前,攝影術的出現,改變了人類觀察世界的角度,攝影被稱為人類的「第三隻眼睛」。中國自公元17 世紀以來,逐步斷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國門緊鎖。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一兩部西方人的早期遊記上。大清王朝經過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西方攝影師的到來是必然結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彌爾頓·M. 米勒,中國商人的家庭合影。香港,1861—1863 年。
鴉片戰爭以後,最初來中國從事照相的外國攝影師,不僅僅帶有探險性質,同時也是20 世紀初西方探險考古學家「亞洲科考」的前期預演與試水。因此西方攝影家早期關於中國的傳世影像類報道,無疑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政治色彩。然而,這些攝影家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已逐漸被大多數人所遺忘。
費利斯·比托,塘沽北河口的大北炮台,炮台內有清兵的屍體。1860 年8 月21 日。
威廉·普萊爾·弗洛伊德,中國貴婦。廣東,約1870 年。
恩斯特·奧爾末,諧奇趣南側。北京,1873 年。
自攝影術傳入中國以來,最早在中國港口城市定居下來的外國攝影師,靠照相和出售旅遊明信片式的風光照片賺足了中國人和外國僑民的錢,清代詩人倪鴻曾用「五羊城裡賃屋居,洋錢日獲滿一車」來形容最早出現於廣東的這一現象。
約翰·湯姆遜,廣州的撿茶婦人。19 世紀70 年代。
由於西方攝影師對中國的無限興趣,中國可以稱作世界上新攝影材料和新技術成果的試驗場域,法國肯恩基金會1909 年派出來華的攝影師就是很好的例證。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一樣,舊中國在歷史上經歷的痛苦與貧困,都會原封不動地保留在歷史照片中,然而這些正是中國的社會進程。目前來看,西方攝影師的作品為中國歷史學家需要看到的場景提供了主要依據。
J.C. 沃森少校,寧波餘姚市風貌。19 世紀70 年代。
朱利安·休·愛德華茲爵士,台灣原住民和小屋。19 世紀70 年代。
恩斯特·柏石曼,山西五台山顯通寺的五座鍍金銅塔。20 世紀初。
1840—1949 年間,外國來華攝影師的社會身份五花八門,包括各級外交官員、政府顧問、傳教士、軍人、漢學家、新聞記者、商人、「探險家」、科學家等等。可以看出,其中很多人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既是中國文化的參與者,又是中國近代史的參與者,對那個科學手段和資訊尚屬落後的時代來說,外國人的眼光或照片似乎觀察得更為清澈。
路得·那愛德,城南宅院人家。成都,1911 年。
中國近代學者胡適曾給一本關於中國題材的攝影集題詞說:「覘國之道要在求了解,見怪不足怪,見可鄙薄亦不必嘲諷。要認清這都是供我們了解的資料,嘉華露君此冊不但可助我們了解自己,又可助世人了解我們,故可寶貴。」
以正向之理解,攝影作品比起文字敘述或文學作品來說,能夠最大限度地限制創作者的立場、觀點的主觀表達,因而更能體現客觀性,並具有文獻的替代性,對於研究與中國歷史有關的外國攝影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洪秀全楊秀清的奢侈生活,讓歷代帝王也感到汗顏
※三世不修家譜,在古代為何被視為大不孝?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