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小山村一塊麥田,考古隊找到半塊石碑,大喜:下邊埋著王陵
導讀:禮泉縣古稱醴泉,清朝康熙年間的《陝西通志》記載,縣東南有一深洞,在漢宣帝時湧出泉水,因泉水如醴得名醴泉縣。禮泉縣距離中華第一帝都咸陽僅有35公里的距離,唐肅宗李享就將陵墓選在了禮泉縣城東北的武將山上,與昭陵、乾陵遙遙相對。
72年的初秋,陝西考古隊在全省進行大規模文物普查,當來到禮泉縣煙霞公社興隆村時,隊員們都有些失望。整個村子走了一遍,考古隊員都沒有找到任何封土的痕迹。不肯死心的考古隊找到村裡年邁的老人,詢問村裡以前的事。老大爺眯起眼回憶了一下,還真想出一件事。幾十年前,村裡有一個一米多高的小土堆,不過後來那個土堆已經被人移平種了麥子。這個消息讓考古隊立刻興奮起來,他們趕緊跟著老大爺來到了農田。
在農田裡,考古隊員找到一個深30厘米的土坑。這個土坑距離老大爺記憶中的土堆有52米遠。這個土坑會是陵墓當年立碑的地方嗎?考古隊員仔細在周圍勘測,終於找到埋在土裡的半截石碑。看來這塊石碑也經歷了不少挫折,沒了底座,就連碑面上的字跡也看不清楚,只能依稀辨認出碑首上的幾個字「大唐故太子太豫州刺史越」。信息雖然不完整,可考古隊還是看著這幾個字喜道:「太好了,這下邊是王陵!」
雖然碑文上只有一個「越」字,但從墓主的埋葬地點與石碑形制判斷,這個 「越」字後邊一定還跟著一個「王」字。唐朝的越王有好幾位,李元茂、李泰、李貞、李琳、李系都是大唐越王。這裡的越王是哪一個李家王爺呢?「豫州刺史」四個字就成了關鍵。李元茂是李淵之子,可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並沒有更多記載。李泰是李世民極為疼愛的兒子,貞觀年間進封為濮王。李貞也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曾擔任過豫州刺史,可他卻因反對武則天稱帝被殺。李琳、李系也不曾擔任過豫州刺史。難道墓主是被武則天殺死的越王李貞嗎?
帶著這個猜測,考古隊打開了墓道。五個天井、五個過洞,在其中兩處過洞的牆壁上,考古隊找到了4個小龕。雖然古墓有明顯被盜的痕迹,墓室中還有許多遺物被砸碎,但考古人員還是從中清理出130多件文物。小龕里擺放的男立俑、貫耳壺、瓷雞、三彩盤,甬道中擺著三彩馬、鎮墓獸、牽馬俑等,墓室里還有天王俑、文官俑、三彩駱駝等。
如果墓主果然是李貞,為何還會享受這樣的待遇呢?當初武則天掌了實權後,李氏皇族一同商議要反抗武則天。然而到了諸王起兵時,所有人都食言,只有李貞行動了。然而武則天派了十萬兵馬將他擊敗。在走投無路時,李貞選擇了服毒自殺。根據《新唐書》記載,李貞死後被懸首示眾。考古人員隨後的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墓室西壁的棺床一角,找到了一顆完整的頭顱。確定了,這就是越王李貞的陵墓!
隨後,考古隊員清洗了石碑,從中找到了困擾大家的答案。根據碑文記載李貞出生於625年,而李貞為其母立的石碑上卻說母親燕妃死於672年,春秋59歲。這樣算下來,燕妃12歲就生下了李貞。這顯然與燕妃13歲才入宮的事實不符。考古學者認為,李貞的這座墓是在他死後數年修建,因此他的碑文上出現了年齡錯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李貞為何會有這樣規模的陵墓。此時武則天已經離世,修建陵墓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然不會對捍衛李氏皇權而死的祖父輩不滿,恢復爵位並重修王陵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參考文獻:《唐越王李貞墓發掘簡報》《新唐書》 編輯:陳彥君 配圖:周三
※上古神龍究竟是何物?《山海經》或許早就給出答案,超乎想像
※火星上有什麼樣的寶貝?令科學家興奮之後,而又失望至極?
TAG:寶哥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