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改革理想撞上「現實牆」
馬克龍以歐洲新生代政治家代表的形象當選法國總統,立志「使法國再次偉大」,希望在國內改革和歐盟建設上有所建樹,但近期法國「黃馬甲」運動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做出執政以來的最大讓步,馬克龍改革雄心受挫。這場危機將嚴重削弱馬克龍改革的動能,增加其執政的不確定性。
反改革情緒的集中爆發
提高燃油稅是運動的導火索。法國駕車人通過網路自發串聯,自11月17日以來連續三個周末組織大型示威活動,反對馬克龍政府明年初提高燃油稅的計劃。抗議隊伍中不乏有極端分子趁機滋事,「黃馬甲」運動呈現暴力化趨勢。隨著抗議時間和人群的擴大,抗議目標從燃油稅擴大到對馬克龍勞動力市場改革、提高社會分攤金、降低住房補貼等政策的反對,主要譴責政府改革削弱民眾購買力,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同時指責馬克龍在態度上傲慢、專斷,不關心民間疾苦,是「精英代表」「富人總統」,施政過程缺乏應有的民意問詢。
法國街頭運動、黨派鬥爭傳統深厚,是運動擴大的催化劑。法國自詡為「民主發源地」,民眾動輒上街,相信只要鬥爭時間夠長,力度夠大,就能逼迫政府退讓。因此,法國每次推出改革政策,相關利益群體上街遊行示威已成「保留節目」,如馬克龍上任後有關勞動法、公營部門改革政策甫推之時,均有30多萬人上街反對。此次更有抗議者將「黃馬甲」圍堵香榭麗舍大街的場景與描繪法國七月革命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相比,其鬥爭情緒和正義感明顯更加強烈。此外,法國社會黨、「不屈的法蘭西」「國民聯盟」等反對黨火上澆油,煽動民眾「擴大鬥爭」「讓馬克龍下台」。
結構性痼疾難解是危機根源
本世紀以來,法國財政、就業、發展問題凸顯,經濟社會面臨多重危機,既源於全球金融動蕩,債務危機衝擊,更是自身制度性、結構性缺陷的必然結果,其中法國長期實行的高福利政策是重要根源,也是此次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法國的高福利政策在二戰後前30年是法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加劇,過高的福利使法國陷入了高稅收、高成本、高負債、高失業和低增長的漩渦。法近幾屆政府雖有意「治福利病」,但均不願冒喪失民意的風險,大都小修小補,未觸及結構性病灶。民眾習慣了高福利、高保護,雖認同改革,但誰也不願自己的「乳酪」被切掉。
馬克龍深知法國癥結所在,上台後推行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改革政策,取消、減少巨富稅和金融交易稅,鬆綁勞動法、提高福利制度「效率」,旨在改善法國形象、吸引投資、減輕國家負擔、推動經濟和就業。他在上任一年半的窗口期確實推動了不少改革措施,但受制於財政狀況,大多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優先釋放經濟活力,對於競選時的多個「扶貧」承諾難以完全兌現。民眾暫時未看到經濟改革紅利,卻感受「錢包」被掏,不免耐心漸失,憤恨累積,上街宣洩不滿。
法國站在十字路口
馬克龍有改革決心和能力,但在此次提高燃油稅政策推出的時機和方式上似乎過於草率,低估了改革引發的反彈,高估了自己的執政基礎。他目前雖有意挽回民心,做出了「成立氣候最高委員會」「加大與民對話」「暫停明年起加征燃油稅」等重大讓步,但為時已晚,抗議者並不買賬,甚至「坐地起價」,要求馬克龍收回之前推行的多項措施。
馬克龍視「改革」為執政基礎,不會輕言放棄,但其目前支持率跌至23%,政府內部分裂加劇,輾轉空間不斷萎縮。在歐盟內,英脫歐懸而未決,德默克爾失威,義大利民粹政府當道,馬克龍的歐盟改革計劃「曲高和寡」,「以外養內」的理想短期內也難以實現。
法國是歐洲的政治風向標,馬克龍也被視為歐洲「抵禦民粹浪潮的最後堡壘」。如果馬克龍改革的嘗試也失敗了,那麼勒龐代表的民粹勢力是否會登上法國歷史舞台我們猶未可知。但清楚的是,法國已站在重要十字路口,其未來不僅關乎法國自身,還關乎整個歐洲。(慕陽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
※中國與拉美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助力合作升級
※中外媒體:「基因編輯」存在巨大風險 科學探索需合乎倫理法規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