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水面艦艇經不住二戰時期魚雷的打擊
二戰時期,撇開陸軍和空軍不論,僅是交戰方海軍航母、戰艦、重巡的規模,在可預知的未來,將是無法超越了,除非爆發更大規模的海戰。
但現在,有核武器當壓艙石,估計大國之間也極難發生大血拚,因此二戰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戰爭,尤其是海戰中艦艇的數量後人將無法超越了。
那時建造的魚雷,是以反驅逐艦以上的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為主,口徑普遍都在550毫米以上,具備大口徑、高裝藥量、大爆炸威力等特點,不像現在的艦載魚雷大都以324毫米輕型魚雷為主,以打擊水下的潛艇為主,當然爆炸威力不如二戰時期的反艦魚雷了。
那時,除了個別發達國家的海軍,在二戰末期擁有了被動式聲自導魚雷、線導魚雷等具備當代技術的先進魚雷以外,絕大多數交戰國普遍使用的是採取直射方式不具備自主導航能力的魚雷,所以儘管當時的魚雷爆炸威力極大,但命中概率卻普遍不高。
大凡魚雷的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減少航行時的阻力,發射後可自行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觸碰艦體後在水線以下爆炸,對艦船造成巨大的破壞,受損嚴重的艦船頃刻之間就會沉沒。
遭到魚雷打擊的艦船,即便當時不沉,也將受損嚴重,會失去戰鬥力,魚雷對艦船的破壞比反艦導彈更厲害,原因是魚雷在水下爆炸,水的密度比空氣大許多倍,爆炸威力通過水壓瞬間全都傳遞到了艦船上;而反艦導彈是在艦船水線以上爆炸的,威力自然要遠遜於水下爆炸,對艦船的破壞也不如魚雷。
二戰時期,儘管有了航母和艦載機,對水面艦艇的威脅很大,但交戰雙方作戰時,依然還是艦炮為主,魚雷對雙方交戰艦艇有著嚴重威脅,為了防止魚雷的打擊,驅逐艦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艦艇的艦體都有一定厚度的側裝甲,防止受到水下魚雷的打擊。
但是,魚雷的爆炸威力實在是太大了,像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儘管也中了多枚航空炸彈,但真正致其與死地的,卻是水下魚雷爆炸帶來的致命傷害,導致全艦進水嚴重而稱沒。
當代的水面艦艇,儘管都是高科技武裝,什麼宙斯盾、相控陣雷達、各類防空反艦反潛導彈,以及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等,貌似戰鬥力十分強大,但都沒有裝甲防護帶,全都屬於薄皮鐵殼。
不要說是二戰時期的魚雷打擊了,就是和萬噸級的民用船隻相撞,都會被撕開大口子,嚴重的海水倒灌就沉了,這方面挪威海軍排水量5000餘噸的南森級護衛艦就是典型的案例。
強大如老美海軍的阿里·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將近萬噸的排水量,儼然是海上龐然大物,曾經一段時間,經常會與民用船隻發生海上碰撞事故,但每次受傷的都是阿里·伯克級驅逐艦,有的受損非常嚴重,只能被拖運回船廠大修。
二戰時期的反艦魚雷,只需要一枚就夠了,不客氣地說,即便是當代萬噸級的驅逐艦,都將被其送入海底,因為魚雷的爆炸力實在是太大了,薄皮鐵殼軍艦怎麼能經得住重型魚雷的打擊,而且還是一枚二戰時期的魚雷。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布。
※俄烏海軍在黑海海域發生軍事衝突
※符合蘇海軍發展戰略的重型載機巡洋艦
TAG:平民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