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擁有10萬騎兵軍隊,雄踞北方,為何沒有能夠統一全國?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戰國七雄中齊國的問題,今天,我們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北方的趙國。在戰國的後期,趙國是唯一一個能夠阻擋秦國東出的國家。但長期的消耗之後,趙國也敗下陣來。從各方面來說,趙國的實力都很雄厚。那麼,如此強大的趙國為何沒有能力統一,最終便宜了西方的秦國呢?
一、趙國出道時間太晚,改革很不徹底
在戰國的前期,趙國仍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在國力上僅僅強於韓國和燕國,明顯不如魏國和齊國。但從戰略發展來說,如果趙國向中原地區拓展自己的勢力,就肯定會與魏國、齊國爆發衝突。為了給自己爭取良好的發展空間,趙國與周邊各國都達成了盟約,趙國避免介入中原各國的紛爭。在此之後,趙國一方面進攻完全的中山國,另一方面向北方草原擴大自己的勢力。經過20多年的隱忍,趙國逐步成為了雄踞北方的強國。實力雄厚的趙國準備重新進入中原格局,但此時的天下已經換了天地,秦國經過變法之後,國力大幅度增強,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勵精圖治,秦國東出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趙國如同一個新興的強國,遭遇了一個比自己更有實力的新興強國。
我們對比一下秦國和趙國的改革,秦國的改革被稱為商鞅變法,從經濟、風俗、軍事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全面改革。在革新之後,秦國爆發出的勃勃生機,是東方六國都不具備的。反觀趙國,趙國的改革被稱為胡服騎射,改革的範圍比較窄,僅限于軍事領域。趙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很好,騎兵的數量也是列國中最多的。征服了中山國以後,趙國獲得了儲量巨大的鐵礦。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趙國軍隊已經裝備了為數不少的鐵制武器,已經處於青銅器和鐵器混合使用的時代,這各國都不具備的。
直到秦王嬴政時期,秦國軍隊還在使用青銅武器。趙國控制了北方草原地區,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戰馬,騎兵的數量幾乎是秦國的一倍。根據計算,趙國的騎兵與步兵的比例,幾乎達到了十比一。但趙國軍隊的進取心不足,與秦國軍隊正面作戰,仍舊是敗多勝少。秦國軍隊採用了軍功授爵的方式,全體官兵堪稱是嗷嗷叫的虎狼之師。按照南宋朱熹的說法:秦國士兵個個如狼似虎,左手拎著敵軍的頭顱,右手拿著武器追殺另一個敵軍。聽到要打仗的消息,秦國將士們個個躍躍欲試。在東方六國的軍隊中,不可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二、秦國擁有的資源是趙國的好幾倍
在戰國的後期,趙國的主要地盤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山西地區多山地、丘陵,適合耕種的耕地數量有限。趙國所能依靠的就是華北平原,雖然華北平原土地肥沃,但仍不如秦國。秦國原本就控制了陝西、甘肅等地,秦惠文王時期征服了富饒的西川地區,秦昭襄王時期攻下了楚國的江漢平原。秦國依靠三大平原的豐富資源,自然要超越趙國不少。還有就是人口上的差距,秦國所能控制的人口數量,是趙國的一倍以上。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入了40多萬軍隊,艱難的後勤運輸壓的趙國喘不過氣。與之相比,秦國也投入了幾十萬軍隊,但秦國的運輸壓力比趙國小得多。
最後就是戰略上的差異,秦國由始至終都遵循了一個戰略,那就是不斷的東出。趙國的戰略規劃在列強中還算清晰,但在崛起之後,趙國為了眼前的利益,前後兩次改變了自己的計劃。進一步分散了趙國的兵力,同時與周邊鄰國的關係惡化。趙國與秦國對峙期間,仍要警惕背後的燕國、齊國,秦國則沒有這方面的憂慮。三晉是阻擋秦國東出的重要屏障,隨著魏國和韓國的衰敗,趙國獨木難支。在長平慘敗之後,三晉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秦國逐步消滅了韓國、魏國和趙國,趙魏韓的滅亡為其餘三國敲響了喪鐘。對於燕國、齊國和楚國來說,自己的敗亡僅僅是時間問題。
※劉備佔領了至關重要的漢中,曹操的計謀為何仍高於劉備?
※義大利要求租用浙江省的三門灣,清朝為何有底氣武力備戰?
TAG:興替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