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邵養德

中國的山水畫決不是一般的風景畫,它是中國文人在官場失意後的"自娛"、"自我消遣",生命被扭曲之後的"自我校正"一一尋求一種生命的替代品,以轉移受壓抑的自我選擇的承受形式一一雖然在可見的物質世界中放棄了許多必要的享受,縮小了在宏觀世界中的競爭空間,但精神世界被擴大了, 被誇張了, 給自己建構了一個舒適的微觀世界,作繭自縛,心安理得,自得其樂。

藝術作品內在的連貫性要求形象的結合必須是完整的——精神的內在需要決定了藝術的形式結構,即局部服從整體,無序從屬有序,宏觀造入微觀。

在藝術作品中埋伏著大量的信息,有些來自屬於"隱私"一一它是永遠無法"破譯"的,尤其是中國的山水畫,它不是"直接對話",而是"無聲詩",以"無"為"有", 希望欣賞者心領神會,自以為"得意",實際上是永遠無法證實的「無底洞"一一它固然強化了芝術作品的神秘性,但又增加了它的陌生感。把藝術作為不可穿透的"滾滾烏雲",一直是中國文化追求的目標。

雖然有很多學者主張藝術也是一種"語言",花香鳥語、雨過天晴……,作為"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具有普通語言的功能,起到溝通人際關係的作用,增進相互理解,減少彼此間的誤會。我認為:原始人或普通語言不發達的民族才用視覺形象代替說話,進行莫名其妙的對話。文明程度如高的民族決不會以藝術代替語言,最多把藝術作為普通語言的補充。

藝術家不是普通人,他的作品也不是普通語言。正常人不能成為藝術家,非正常人也不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家是一種介乎正常人和非正常人之間的一一精神超越肉體,慾望否定存在,理想脫離現實,他們都患有精神性的"強迫症」,內心充滿矛盾,既自高自大,又自暴自棄;既清高自負,又齷齪自賤;既優柔寡斷,又掘強固執;既焦慮不安,又心安理得;既鬱鬱不樂,又洋洋得意;既粗枝大葉,又謹小慎微----一切不合諧的固素混合在人格結構中。對於這種具有"強迫症"的人,美國稱之為"焦慮性疾病",中國則稱之為"神經症"。柏拉圖對藝術家,尤其是詩人,極為反感,把他們驅遂出他虛構的"共和國":。中國古代的統治著對詩人也不客氣,屈原、李白、白居易……都是被皇帝"放逐"的危險人物,其目的是為了減輕政府的壓力

藝術家在孤獨中整合自身,保持人格的純貞:,即"赤子之心"。藝術家都自命不凡,他們是由才氣、勇氣和志氣建構起來的"遊離子"。

"志氣"一一以"傳統觀念"設計出來的理想人格 "強迫性選擇"。所謂"在心為志",就是尚未實現的遠大志向,竭力追求終極目標。志氣貫徹在人的一生的全部活動中。

"勇氣"——以"權威觀念"引發出來的行為導向,表現出"存在先於本質"的力量,即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智者的"勇氣"只選擇必要的時機孤注一擲,全力投入,"神為通己者明"。

"才氣"一一是"遺傳基因"造成的"奇蹟",即"天 才"、"天性"、"天賦"。生物的能量儲蓄必然會出現一次"定向爆炸"一『人生的"高峰體驗",從而達到光輝的頂點。

《尚書》提出:"詩言志"。藝術家也是藉助形象符號"言志"、"表意"、"明心見性"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

據《列子?湯問》記載:春秋時代的楚國有兩個怪人,一個叫俞伯牙,擅長鼓琴,另一個叫鍾子期,擅長欣賞。他們兩個形影相隨,相依為命。不管俞伯牙弾什麼,鍾子期都可思聽出它的意義,他們相互心靈深處的息息溝通,被認為是「知音」。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伯牙和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子期合拍: 仁者所在,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子期合拍:智者所在,洋洋兮若江河。

不幸,鍾子期早死,俞伯牙擗琴絕弦,終生不再鼓琴, 因找不到"知音"。

"高山流水」——山高水長,源遠流長。


山一一陽性,固體,是力量的象徵;

水一一陰性,液體,是智慧的象徵。

高山流水,陰陽和諧,天人合一。

中國的文化必須從"一"開始,又回歸於"一" 一一正如《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所提出的那樣:


一切中知一,

一中知一切。

按照這個思維程序:"一"和"多"可以等齊觀,無與有、靜與動、隱與顯、藏與露、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 ……都是一些被歪曲的"存在形式",是客體在主體意識中被偽裝的"假象",它是戴在愚人頭上的"皇冠"。

「—」的審美意義一一在中國的詞典中,—可以作多種解釋,它至少有64種含義,構成三千多詞條,相當於中國全部文明史一一由群體意識和個體意識所構成。群體意識的意識的特徵是:"天下一統,一統天下"; "一龍治水,龍多不治水";"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一"一人說了算數,其他人都是零 ! " 。

個體意識的主要特徵是:「一」為奇數,『可以出奇制勝,其程序為一一

一鼓作氣;

一鳴驚人;

一舉成名。

有一個民間故事揭示了 "一"的全部奧義。傳說,有三個進京趕考的書生,為了預測誰可以考中,他們拜訪了一位精通《周易》的算命先生。他們向周公敬香、叩頭,然後請算命先生占卜。先生向他們伸出一個大姆指,一言不發。經再三央求,卜者不以為然地說:

"快走吧,考後自然明白。二天機不可道破。"

三個考生走後,小書童給先生送茶,悄悄地問道,."師父,他們三個到底能考中幾個?」

根據算命先生的邏輯,"一"即是實數,也是虛數。所以,不管他們考中幾個,"一"都可以作出相應地表示一一

如果考中一個,無疑由"一"給予確定;

如果考中兩個,"一"則表示被否定的那一個,即未考中者是"一"個; 如果考中三個,"一"則表示全稱肯定判斷,即"一"個未剩;

如果三個都未考中,"一"則表示全稱否定判斷,即連"一"個也未考中。

"一"是個萬能的數字,它既包舍著全部實數,也包含著全部虛數;它既包含著全部奇數,也包含著全部偶數;它既代表了全部真理,也代表了全部荒謬……因此,它的內涵和外延無邊無際,於是把一切都納入"混純",使主體意識被誘入一種恍恍惚惚的迷信狀態:


一者?其上不攸;

其下不忽。

尋尋呵,不可名也。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忽恍。

隋而不見其後,

迎而不見其首。

執令之道以御之有。(《老子》14章)

中國的山水畫把山和水渾然為"一",固體被液體所化解,升華為"氣",但又歸之於作者的"氣質"。石濤倡導"一筆畫"。就是強調一氣呵成,一以貫之,一氣貫通, 氣貫山河一一別是一個新天地。

"登泰山而小天下!"

以"一"治天下!

"二"的審美意義一一 "二"是"一"的擴大和深化;又是"一"的自我對立、自我體現。中國的文化以"一"為基因,"一"分為"二"進入二元構成一一例如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方與圓、陰與陽、男與女……等不勝枚舉。凡是二元對立的關係,又是相互補充的。對立標誌著發展,1 互補意味著統---這是相互作用的結果。

對立+互補-和諧。

"二元文化"一一中國的文化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形成:老子代表了長江流域的文化,崇拜"穀神"(豐收女神),是"女性文化"的集大成者,以柔制剛,以曲為美, 志在流水,神秘莫測,具有內在的滲透力,稱為"玄學"一一 微觀控制學。


"長江險"一一陰險、恐怖、令人窒息,具有穿透力,微妙玄通。

孔子代表了黃河流域的文化,崇拜"財神"(貪婪男神),是"男性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剛制柔,以直為美,志在高山,裝腔作勢,具有外在的感染力,』稱為"顯學"——宏觀控制學。


"黃河惡"一一兇惡,殘酷,令人緊張,具有衝擊力,博大情深。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人的兩大物質支柱;老子和孔子是中國人的兩大精神支柱。

"南北宗"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歷史意義一一明代董其昌( 1555-1636 )在《畫禪室隨筆》中,根據"禪家南北宗"之說把中國山水畫也以水推舟。

依照董其昌的觀點,山水分南北始於唐代,唐為中國文化的分水嶺,因受到禪宗影響,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山水畫。

北宗重"色"一一創青綠山水畫,在畫中追求帝王的"龍"氣,窮奢極欲,展示"暴發戶"心理素質。

南宗重"墨"一一創寫意山水畫,在畫面中追求失意者的"虎"氣,窮困潦倒,展示了 "破落戶"的心理。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絹本設色 101.9×54.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元畫 神品上


北宗主張"漸悟"一一由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實際上是數量累積,相互重複,因循守舊,裹足不前,其宗師為唐之李思訓,傳其子李昭道,再傳宋之趙干、趙伯驌、趙伯駒、馬遠、夏珪……

南宗主張"頓悟"一一強調質的飛躍,提倡創造性思維活動,反對量的重複,鼓勵"突破"前人的陳法,其宗師為唐之王維,傳之張璪,至五代宋則有荊浩、郭忠恕、董源、 巨然、米芾父子;元有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唐 王維 江干雪霽圖卷--縱31.3厘米,橫207.3厘米,現藏於日本


北宗重"色"一一創青綠山水畫,在畫中追求帝王的"龍"氣,窮奢極欲,展示"暴發戶"心理素質。

南宗重"墨"一一創寫意山水畫,在畫面中追求失意者的"虎"氣,窮困潦倒,展示了 "破落戶"的心理。

北方一一窮山惡水,以山為主體、弘揚正氣(陽);

南方——青山綠水,以水為主體,弘揚清氣(陰)。

所以,在中國的山水畫里包容著陰陽怪氣。

山水畫是中國二元構成的典型形態,它使中華民族能保持心理平衡。

儒教是一種強迫性道德選擇,"石為山之骨」,倡導 「游於藝",把骨氣滲入山水畫之中,表示"高遠",形成"醉境"。

道教是一種精神性的自然延續,"水為山之靈",倡導 "游於藝",把靈氣注入山水畫之中,表示"平遠", 形成 "夢境"

佛教是一種生命的自我選擇,"樹為山之衣",倡導 "悟於藝",把靈氣滲透于山水畫之中,表示"深遠",形 成"幻境"。

泰山如坐一一象個漁翁坐享其成;

華山如立一一如巨人挺身而出,頂天立地;

衡山如望一一如美女望月,月明星稀;

恆山如思一一如隱士沉思,憂國憂民;

嵩山如卧一一如沉睡的老人,長眠就是幸福

在藝術的構成中,象徵性符號總是摸糊地體現主體意識。

嚴格說來,"一"既不是奇數,也不是偶數,它是奇數和偶數的整合,可以說是"中性"的數,不論奇數還是偶數都傾向於向"一"回歸。"一"就是一條蛇,它糾纏著一切有生命的機體:"蛇躺著休息的時候,這就是無限大與零的象徵。

邵養德:關於山水畫整體性的斷想

《象徵性自殺》邵養德著

【邵養德】,1934年2月出生,山西省鋒縣人。1954年畢業於西北藝木學院繪畫系,留校任教。數十年來致力於中國美木史論及美學研究,在1932年《美術》雜誌關於油畫《父親》爭論中為主要發起人之一。撰寫美學論冬八十餘篇,三十多萬字,在美求界有一定的影響。2013年7月被中國美協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1981首屆西安當代藝術展的重要參與者。一生治學嚴謹,為當代藝術批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令人尊敬的學者、史論家、批評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伯興妻殘碑》賞析
丘處機:青天歌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