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及當代啟示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及當代啟示

兩千五百多年前,有一個至尊輩出的時代,蘇格拉底、釋迦牟尼,以及中國的老子等一大批聖哲先賢相繼橫空出世,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著人類進步的歷程,推動了各領風騷的文明。老子留下的唯一著作《道德經》奠定了道家學說的基礎,充滿著樸素的辯證思維,與儒家思想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以其特有的方式、深邃的內涵、永生的魅力,不斷引領和充實炎黃子孫的思想世界,滋養和豐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並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強音,穿越數千年的時空巨變,永遠迴響在世人的心間。

一、天地的真諦

老子站在回答人類終極問題的哲學高度,集前人學問之大成,綜觀歷史禍福成敗,天地萬物發展變化,深刻地闡述了解決人類矛盾和困惑的方法和智慧,著重揭示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主要是從世界觀的角度,創造性地提出了「道」的學說。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之真諦、萬物的遵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和領會「道」。

一是「道」的抽象性。《道德經》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道」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惚兮恍兮」、「寂兮寥兮」、「微妙玄通」的狀態,存在於天地及一切事物之中。「道」雖然是對客觀的科學表達和反應,但卻難以與實際完全印證和吻合,因此要真心實意地悟「道」,而不能夸夸其談地論「道」。由此還啟示我們,無論是開展科學研究,還是從事其他工作,只能是永遠處在探究的路上,這種探究是開放的、永續的、發展的,不斷地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卻不可能到達理想的終點。

二是「道」的先天性。「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前,並與天地萬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決定天地萬物的發生髮展。譬如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日月星辰循環運動,以及物種存亡、草木枯榮,乃至人生跌宕起伏,無不是「道」所起作用和影響的結果。人們只能認識它、感受它、遵從它,卻無法改變它、離開它、放棄它。《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三十二章指出:「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由上述可知,「道」不僅是先天的存在,還是天地萬物變化的基本規律,支配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遵「道」而行,切不可自以為是地背「道」而馳。

三是「道」的生化性。「道」具有母性般的生育功能,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一切皆由「道」而生,並不斷地推陳出新,使世界豐富多彩,日益繁榮昌盛。《道德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就告訴我們,「道」創生了萬物,萬物守「道」而行,順其自然。第六章又指出:「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就是說,「道」是永生的、偉大的,它的生化功能是無窮無盡的,在衍生萬物之後自身卻不消亡,仍不斷地發揮作用。當然,「道」的這一功能又是有節制的、能自律的,也正因為此,才能持續存在,綿延不絕。

二、人生的智慧

人是自然和社會的基本單元,如何正確對待自己、不斷完善自我,自然而然地與環境和諧相處、心情舒暢地與他人融洽與共,把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更好地結合起來,是芸芸眾生的人生難題和畢生追求。老子從多個角度給我們提供了巨大幫助和深刻啟迪。

一是少私寡慾。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並作為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與其他物種一起構成和諧的生態體系。作為自然的人,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沒有對自然和他人的過分慾望和要求。然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隨著勞動的投入,智力得到發展,逐漸地成為萬物之靈、社會的人,也形成了私心和慾望。這些私心和慾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動力,但如果不加約束極易泛濫、膨脹。針對這一問題和當時的現象,老子告誡人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要求人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希望人們潔身自好,努力做到「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達到「以其無死地」的境界。

二是上善若水。善是人性的起點,發展的方向,是接納的力量,利他的行為,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是群居的動物,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應當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可是,在現實當中,一些人只想「人人為我」,而不想「我為人人」;還有一些人雖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我為人人」,但希望立桿見影地實現「人人為我」的目的;如何在「我為人人」的自覺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人人為我」的良好局面呢?老子為我們開出了良方,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像水一樣無私利他;對待他人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面對名利要「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還要用「報怨以德」的胸懷,對待有怨於已的人,以化解各種誤會和矛盾。我們應努力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因為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三是慎終如始。處理任何一個問題,對待任何一項工作都應當有始有終,目標明確以後就要持之以恆地堅持,尤其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要保持百折不撓的定力,不能輕言放棄,否則就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經驗還告訴我們,越接近成功,困難越多,挑戰越大,這就是所謂的關鍵時期,嚴厲地考驗著人的意志和能力,必須全力以赴地投入,超越自我地拼搏。是的,老子告訴我們的:「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堅持到底,取得最後勝利是十分艱難的,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和毅力,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三、心靈的慰籍

自古以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理想與現實、愛好與職業、事業與家庭、自己與他人、付出與回報、感情與婚姻等等各個方面,充滿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給人們帶來一系列的煩惱和困惑,有時甚至令人不堪承受,造成心理失衡。此外,由於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生活節奏變快、工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惡化、相互交往減少,使得人們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矛盾爆發的燃點走低。還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所作所為與物質利益聯繫日益緊密,使得一些人漸漸地變得斤斤計較、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現實的、物質的結果,而忽視長遠的、理想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所有這些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和諧,以及個人心態的平和,需要我們從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斷地加以引導和完善。老子以萬世未有之智慧,提供了千古不滅的方法,猶如一縷春風,一泓清泉,撫慰和滋潤著焦躁不安和脆弱易傷的心靈,幫助我們正確對待、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困惑。

一是無為。老子所說的「無為」是針對為了私慾的「有為」,希望人們拋棄主觀的隨性而為,順應客觀的自然而然,不必因主觀意志不能實現而徒生悲傷。要善於通過「為無為」,達到「無不治」的目的,起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則,自然而然地有所作為。

二是不爭。人有爭強好勝、出人頭地的天性,希望通過競爭脫穎而出。這本是積極向上、價值實現的一個過程,但如果把握不當、追求過度,就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給本人帶來痛苦。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才能達到「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當學習和工作取得成績的時候,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居功自傲,而應有「功成身退」的豁達。他警醒世人「禍莫大於欲得,咎莫過於不知足。」,不要為了私慾而爭。

三是善下。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大多數人習慣於高高在上,然而老子卻告訴我們:「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希望人們虛懷若谷,善下謙讓。老子還說:「高下相傾」,上與下、高與低本來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比較的。還說:「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真正的強者是甘心情願地處下的,而不是處心積慮地爭上。正如他所說的,「曲則全,枉則直」。

無論是「少私寡慾」、「上善若水」、「慎終如始」,還是「無為」、「不爭」、「善下」,不是人生得失的權宜之計,而是心靈安頓的必然要求。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當我們外求發展時,要更多地想到前者,而當反躬自省時則更多地想到後者。這樣就使我們的人生張弛有度,遊刃有餘,始終保持淡定、自信、適然的良好狀態。

(文/汪文忠 圖/來源網路 編輯/縹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一日養生方法
城隍馬伕

TAG:龍虎論道 |